微信分享图

迁安建立产业园 千年手工桑皮纸重焕生机

2016-06-03 15:30:16 未知

  师傅们在抄纸。

  穿过高大的牌楼,车停在院内假山旁,眼前是一幢中式两层小楼,整个院落悄无声息,不像是工厂,倒像是别墅。细看对联,“得山水情农桑已化书中玉 生古今韵迁纸还耕画上田”,才确定这确实是工厂。

  “已经下班了吗?这么安静。”

  “没呢。因为都是手工操作,所以没什么声音。”河北迁安汇远书画纸厂厂长宋玉如一边回答,一边把我领进右侧车间,只见一位妇女正在摔打什么东西。“是浸泡过的桑皮条,要把里面的杂质摔出来。”宋玉如介绍,迁安手工纸以当地盛产的桑皮为原料,厂子在附近有6000亩的条桑基地,树都是村民祖辈传下来的。“我们只用基地的桑皮,5000元1吨,气候、土壤适合,一年只砍一季。别的地儿有一年砍两季的,桑皮的厚度、韧性不够。”小雪时节剥下桑皮后,须用三九天的冷水浸泡,然后才能摔打、切割。

  另一旁,一位师傅在切桑皮条。垒起来的桑皮条有1米多高,师傅手起刀落,一片片的桑皮无声落下。他技法娴熟,一刀一刀似乎带着韵律。“已经切了15年了。”他手中的刀也很特别,是“专门定制的,用了15年还是这么快!可惜做刀的人去世了,今后不知找谁做了。”

  抄纸的师傅也已经干了10多年。这个步骤在我看来相当神奇:两人拿着“筛子”在浆水里一筛一抄,竖起“筛子”,一张纸就成型了。“奥秘在之前的配料、制浆等步骤里。”宋玉如见我对着“筛子”左看右看,不禁莞尔。而且,抄纸师傅的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必须闪经两次,否则纸张粘连不起;必须除边,否则纸张会不齐;下托必须背着走保持斜度,否则无法晾晒。一招一式都是经过千百次实践总结出来的,半点含糊不得。

  如何配料是商业秘密,于是我走进晒纸“车间”,确切说是“通道”:两面近2米高的墙,上面搭着芦苇秆。“既然要晒,为何还用芦苇秆遮阳?”“不能干得太快,不然纸就脆了。”宋玉如说,墙砖必须是烧制的砖,垒砌好后先用黄土和砂土的混合泥抹平整,然后用石灰和麻的混合泥抹光滑,这样的墙,总是干燥通风的,湿纸贴上去,无需任何黏合剂。至于混合比例,全凭经验。我注意到,晒纸和收纸的师傅年龄都在60岁以上。

  对手工制品来说,经验和传承极其重要,迁安手工纸不能例外。同样,迁安手工纸也面临着经验丰富的师傅们逐渐老去、年轻人不愿学传统工艺以致后继无人的困境。

  能流传至今,迁安手工纸当然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曾是迁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史料记载“其始于后汉,规模成于大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出一张纸要经过泡皮、合浆、打线、抄纸、压榨、晒晾、选纸……等72道工序,具有纯净绵韧、洁白细腻、书写流利、搓折无损、保色性强、不腐不蛀、吸水快、不易老化等优点,自古享有“北迁南宣”的美誉。清朝晚期时,迁安有几十个村庄从事此业。至1936年,迁安有30余家纸厂,产品畅销东北、华北等地。一些优质产品,如红辛纸、油杉纸,还远销南洋。后由于机械纸的冲击和用工成本的增加,手工纸市场萎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迁安近百家手工抄纸作坊多数停产倒闭,直至阎家店乡李姑店村成为迁安市仅存的书画纸生产村,剩下7个手工纸厂、13个生产作坊。

  为使这一国宝级工艺得以传承扩大,构建特色文化品牌,2013年,迁安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37亿元的汇远手工抄纸产业园项目。投资100万元,在李姑店村建设了占地500亩的造纸小区,把原有分散的经营业主集中起来,提升手工纸的质量和档次,积极营造品牌。投资300多万元建污水处理厂,基本上解决了污水乱排的现象。扶持汇远书画纸厂,传承并创新手工书画纸工艺。此外,该项目还包括条桑种植基地及下游延伸的书画纸文化产品和手工艺术品等。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60个。

  “这个手抄纸书写流畅、韧度高,绝对是正宗的迁安桑皮纸,‘迁纸’比南方的纸要好!”著名书法家何瑞民先生去年10月在汇远书画纸厂进行试纸创作后啧啧称赞。宋玉如说,近两年,霍春阳、梅墨生等画家在汇远书画纸厂私人订制书画纸,包括吕国柱先生在内的各地书画名家也纷纷前来汇远书画纸厂考察、试纸、创作,“昨天,从北京来了8位画家试纸”。

  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迁安手工纸已重新焕发出生机。

(责任编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