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玉洁: 从隶草到今草——汉代草书的形与势

2016-06-12 11:11:21 朱玉洁

  宋克临《急就章》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书法创作中的草书领域。而随后在匡时春拍“畅怀——近现代书法夜场”中现身的所谓“最好的”于右任书法——《草书千字文册》《草书十二言联》等作品,亦持续展现着人们对草书的关注。溯本追源,如果我们对于草书的发源和脉络一无所知,又谈何赏析和鉴别草书的内容呢?故此,且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草书是如何在汉代自隶书演变,经过隶草、章草以至今草的过程。

  汉代是草书的萌芽发展期,其产生之初源于实用所需,是一种区别于“正体”的简易书写。随着大量草书书家的不断涌现,草书渐渐从潦草走向规范,确立了其独立的审美意识,开启了自形至势的探索、发展与规范。而形、势是构成书法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具体体现在点画、用笔、结字、章法等各个方面,是书法本体内容的基础。从出土实物资料及文献记载看,草书的萌芽大概可以推到战国中期,而正式成为一种书体,约在西汉中期以后。它滋生于隶变,经历了隶草、章草的过渡以及今草的萌芽,渐渐走上审美自觉,初具艺术独立性。

  隶草:汉代草书渊源

  裘锡圭曾说,“草从古隶生”。古隶,一般是指八分形成之前的隶书,又称秦隶。古隶的出现,打破了秦以前书法的用笔与结字方式,是汉字的一次大变革。而汉代草书的发展离不开秦汉之际的“隶变”。“隶变”之渊源可追溯到秦文字与六国文字,是从篆书结构逐步过渡到体式简略、形态扁平的隶书结构,产生了新的字体和字式。与此同时,书法中的“形”与“势”悄然而至。

  唐代张怀瓘《书断》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是谁。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史游即章草之祖。张芝变为今草,伯英即草书之祖。并称章草即隶书之捷,(今)草亦章草之捷也。”言简意赅地叙述了草书系统是通过“解散隶体”,由隶草变为章草,又由章草到今草,草书直线发展的轨迹在汉代时得以确立,时至今日,也得到了近代众书家的认可。

  隶草,顾名思义,就是在隶书基础上的草书。东汉的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冈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旨。”赵壹从实用的角度分析了隶变对草书发展的推动,并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隶草。提及章草,近人王薳在《章草典型概述》中谓“章”乃“章程”,而古之“章程书”一般指作八分,王薳的说法显然是把章草的章,划为富有章程一类的规范字体,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也说明了草书发展到章草时,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与规范的字形结构,至于今草,是在隶草、章草基础上的再次发展,而在汉代时还未完全走向成熟。

  汉代草书中的形、势表现

  自古隶至今草,书法的“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后代的赋形不断地解散旧体,成就新体,逐渐走向简略并愈加抽象化。例如章草时期的“得”字,左右部分都进行了简化,甚至一笔带过,与今草的“得”字字形相近,这证明了在章草中已经形成了部分较为规范的草法,后被今草沿用。“狱”字本来是左中右结构,自章草时开始变形、省减,中间的“言”字省略掉,右边的“犬”形成规范的草法。此外,今草书的形不仅仅出现于章草时期,以“多”“盖”“四”三个字为例,不难发现,这三个字在隶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草书赋形的探索,至章草、今草时,改变的仅是取势的差异,甚至“四”字的隶草与今草仿若出自一人之手。这也再次证明了今草的发展与隶草、章草紧密相连,是处在不断的形势演变中的。

  再看取势,通过图例不难发现,古隶与隶草、今草多取纵势,八分与章草横势居多,我们知道,古隶作用于篆书,尽管字形上初涉草意,但基本保持了篆书的体势。而隶草和八分则分别是古隶基础上的草写与规范,今草与章草又分别延续了隶草与八分的取势。隶草的出现都是源于便捷所需,书写速度快,取势自由,字内开始出现连带,但此时所拥有的形、势更多地是靠书写速度或个人书写习惯而形成的,呈现的是一种意外之势的书写情境,对于字形字势不甚考究。但隶草在经历了秦末至西汉后期近200年的发展期后,至西汉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草书的规律,并与八分共同孕育了章草。章草一方面延续了八分结体上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隶草笔势的连贯性,并开始探索笔势、字势的美,总结草书的规范性。想必卫恒言杜度“结字甚安”即是指此。发展到今草时,其形、势首先体现在单字纵向体势的广泛应用,字内空间利用得当,更加灵活。而组的出现,使得作品具备了强烈的章法意识,字势也变得活跃起来。

  小结:书体的成型是一个不断解散旧体的过程

  综上,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得知在书体的演变中,因为书写的“便捷”要求,导致了不断地解散旧体,成就新体。新体的萌生一般是前代旧体的草率形态,但这种草率的写法在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因为实用的要求,又逐渐从“书写”便捷过渡至“辨识”便捷,从而形成整套规范的法则,包括笔法、字法,并最终以新的正体取代前代正体的地位。所以,八分是古隶的正体化,章草是隶草的正体化,今草是隶草、章草正体化。除了篆、隶、草的变体外,楷、行同样也经历了解散旧体成就新体的过程,尽管当下并不存在“正体”“俗体”之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书体字形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是“先草而后工”循环往复。孙过庭《书谱》言:“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篆、隶、楷、行、草五体拥有不同的形与势,不同的美感,共同存在于书法艺术的本体意义。因为形与势的存在,书法拥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此,书法在汉末时走向艺术的自觉,并最终发展成了一个独立艺术门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