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齐家文化玉器

2016-06-12 08:49:00 未知

  关于齐家文化玉器,以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认识多有不足。但是,近两年来,齐家文化研究逐渐深入细致,齐家文化玉器的重要性也被学术界慢慢意识到。齐家文化为世人知晓似乎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先是1924年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其次是1942年夏鼐重新界定齐家文化,再就是上世纪末期,齐家文化文物在收藏圈内被逐步认可,收藏热也推高了齐家文化的知名度。

  齐家文化玉器有着它独特的美感,它并不像红山、龙山玉器那样光滑莹润,也不像商周玉器那样纹饰神秘,更不像春秋战汉一样精美细腻,齐家文化的玉器是一种简洁古朴却又带着大气之美,这种审美就像唐诗中的边塞诗、就像宋词中的豪放派、就像明清小说中的水浒传。它给人的是一种浑厚朴实的阳刚之美与肃穆之感,而不是纤巧、灵秀的欣喜之味。

  齐家玉璧中玉璧、玉环是比较多见的品类。其特点为,齐家文化的玉璧、玉环径寸相对较大,有些玉璧达直径30厘米以上,内孔多以管钻法打出,所以从剖面来看时,内孔形状接近“U”、“V”形。由于齐家多使用片切割技术,所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制作出的大多玉璧都有厚薄不均的特点,且有些玉璧、环上还带有切割痕迹。

  齐家玉琮在齐家文化地区也有较多出现,但是总体数量要比璧、环少见很多。齐家文化地区出现的玉琮简单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玉琮形制较高,在方体部分之外的“射”也突出的非常明显,器形显得高昂挺拔;二类整体较矮,射部也相应较短,有些甚至只是形式化地切去方角而只追求有“射”的意思;三类就是非常少见的带有阴线的玉琮。一般来看,体高的这类玉琮质地相对较差,所用玉料含有较大石性,而较矮一类玉琮中往往会有质地精良做工细腻的精品。从齐家文化范围来看,目前已知的带有阴线横向玄纹的玉琮数量非常少。此外,在民间似乎还有带简单纵向阴刻直线的玉琮数方。这类带有阴刻线的玉琮从风格上看似乎有良渚文化玉琮的影子,而在学术界也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说法,因而,齐家文化玉琮与良渚文化玉琮或许有特殊的关系。

  从年代上来说,一般认为体高一类玉琮年代更早一些。齐家文化玉琮的打孔方式一般有三种,管钻法打孔、拉丝锯式打孔、管钻拉丝并用式打孔。玉琮在高古玉器中属于高档礼器,齐家文化玉琮敦厚而挺拔,且大多质地精良,温润可爱,适宜把玩也适宜陈列,因而也是收藏热品。

  齐家玉璜是齐家文化很有代表性的一类玉器。在齐家文化地区出土玉璜数量较多,且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单璜、双璜合璧(环)、三璜合璧(环)、四璜璧(环)、五璜合璧、六璜合璧。

  齐家文化的玉璜加工技术非常成熟,单璜的弧度,内外缘的修磨都非常精准到位。据齐家文化区当地收藏家介绍,三合璧在齐家文化中发现最多,而在齐家文化范围内,甘肃定西石泉乡出土三合璧最多。齐家文化的多璜合璧(环)有个普遍特点,那就是古人聪明地运用了“小料大作”的思维,大多数的多璜联璧都是从一块玉料上同向切出体积形状、纹理相近的多片玉料,然后在精心计算下将它们琢成一定弧度的璜,使它们可以围成更大直径的璧或环。这样来看,从平面效果上,三璜联璧展示出的平面大小是大约三倍于玉料的效果,而六璜联璧展示出的效果就是约六倍于玉料。这个工艺技术不容小觑,一方面它反映出齐家文化先民高超的玉料切片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了齐家文化先民有较高的立体几何思维。现代作假的三合璧,有很多都是做出一块圆璧,然后将它切割成三片璜形,与古人相比这种做法浪费玉料,愚蠢至极。当然,在齐家玉器的联璧中也存在一些是圆形玉器分割而成的联璧形式,但是这种现象较少,猜测是因为大璧断裂,故而重新切割、修改、拼合而成。

  由于齐家多璜合璧的特殊做法,所以在成品的多联璧(环)上往往会出现有规律的玉料皮色过度或有规律的沁色分布,使整件器物的颜色表现有种韵律感和对称感,古雅而奇妙生动。

  齐家文化玉刀、玉璋在齐家文化范围内出土较少,然而玉刀一般都制作精细,打磨光滑,有锋锐的刀刃也有厚钝的刀背,打孔多接近刀背一侧,常见的有两孔、三孔、四孔、也有五孔玉刀出现。在青海喇家遗址曾出土过一把断折的玉刀,该玉刀复原尺寸可达67厘米,厚0.4厘米,可能是已知最大的齐家玉刀,也可能是已知长度最大的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璋在以前很少有人提及,学术界对齐家文化有无玉璋也曾有争议,但是,在2015年著名学者叶舒宪等人发起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中,存放于甘肃定西会宁博物馆的大玉璋终于从幕后走进学术界眼帘。据资料介绍,这件大玉璋长达54.2厘米,宽为9.9厘米,厚度仅为0.2至0.1厘米,这件玉璋不论大小还是年代都超过二里头文化的玉璋,是目前国内已知玉璋中的翘楚。

  齐家文化玉斧、玉钺、玉铲在齐家文化范围内也较为常见,有些玉斧体型较大质地优良,且没有使用痕迹,应该在当时也是重要的一种礼器。玉钺在齐家范围内较为少见,但也时而见到质地精良工艺讲究的美器。

  玉铲在齐家文化范围内出土也比较多,无论大小和质地、工艺都差别较大。其中有些小型玉铲只有三四厘米,却打磨精细,玉质温润,还带有穿孔,该是当时先民随身佩戴之物,也比较少见。

  齐家文化玉器类型相对比较固定,琮、璧、环、刀、璜、斧、铲、凿、勒子这些之外,很少见到其它类型,不过也有少量圆筒状器物和箍形器物出现,但是从馆藏品和民间藏家处得知未见圆雕动物和人形器物,有些资料上所指积石山县博物馆藏的玉蛙和玉蝙蝠为典型清代玉坠饰,当为误传,应该纠正。

  齐家文化玉料,近年来玉文化研究成果斐然,相应,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而齐家文化玉器在中国玉器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也被更多地发现与认识。经过考察与研究,许多学者认为,齐家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明中起着重要的转承作用。而种转承除了时间经度上的承袭与发展之外,更明显的是玉料自西向东的转运和传播。

  从目前已知的齐家文化玉器来看,玉料多为透闪石质玉,而其中新疆和田玉所制作的器物占有极大份额。虽然和田玉制品所占具体比例尚无科学的数据支持,但是和田玉制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足以说明一个问题——早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和田玉就已经大量向东输入。至于和田玉是如何从遥远的新疆穿越千里之地来到甘肃地区,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通过一站一站似的部落贸易传播而来;也有人认为,在当时,河流交叉、水道畅通,因而笨重的玉石原料是通过水路运送而来。

  除了和田玉料之外,齐家文化玉器中还有一些具有特点的透闪石质玉。在这种玉器中,靠近器物边缘的部位,常常可以看到像水藻一样的褐色包裹体,而这种玉的特点跟甘肃马衔山所产玉料特点一致。马衔山地处甘肃临洮同榆中的交界处,这一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分布也比较密集。因此,可以推断出齐家文化有些玉器的材料就是马衔山所产的透闪石质玉。在这些透闪石质玉以外,齐家文化玉器中也有少量蛇纹石质玉、长石类玉料,也有一些小件的绿松石、天河石饰物。齐家文化中所出绿松石多为片状不规则的小坠。

  与其它地方绿松石不同,这些绿松石大多没有网格般交叉的黑色铁线,但是却呈现一面绿色一面黑色的层状结构。这种原因是由于当时齐家先民所接触到的绿松石成矿比较特殊,是一种壳状的绿松矿料,因而爱美的齐家先民在加工成饰品时就尽可能大面积地保留了鲜艳的蓝色、绿色一面,而背面,就因材质限制无可奈何地保留了黑色铁矿石部分。

  齐家文化有着相当高超的片切割技术,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带有切割痕迹的残留玉料,从这些标本上可以看到,当时用来作为片切割的工具本身厚度仅有两三毫米。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工具?石片?竹片?铜器?让人费解,也值得去深入研究。和田玉的硬度为摩氏6-6.5度,在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用品里,钢锯的硬度为6度,也就是说,钢锯尚不能刻划和田玉。但是,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先民却可以毫米直径的小孔。这又是什么工具呢?

  一直以来,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先民采用竹、木加解玉砂在玉上打孔,也有人说是用坚硬的动物牙齿来钻孔。到底用什么钻孔?暂不去定论。不过,有一点引人思考,齐家文化玉器上的钻孔精准度明显高于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在龙山文化玉璜上常见钻孔时发生位移而重新打钻的痕迹,所以在一个孔中有时可以看到不同方向的几种钻痕,有些孔旁边还遗留着钻到一半而放弃的痕迹。但是这种现象在小孔类的齐家文化玉器上非常少见。齐家文化玉器的钻孔(小孔)一般都是比较规整的“U”形。从这可以看出,齐家文化玉器的打孔技术似乎更高于龙山文化。

(责任编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