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融合绘画拼贴时代生活

2016-06-13 09:40:11 尹春芳

  最近,艺术界人士的“朋友圈”被劳森伯格刷爆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时隔三十多年后,“波普大师”劳森伯格展于日前再次来到中国。位于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UCCA”)于6月12日至8月21日在大展厅呈现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令艺术爱好者更振奋的消息是,由190个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年—1998年)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劳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亦将同时展出。此外,展览亦囊括罕见的纪录文献与档案,回顾劳森伯格1985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森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

  “这是一场久别重逢的展览”成为艺术圈人士的共识。“他告诉了我们艺术不在于你画出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对你所知道的这个知识的边界进行一次重新的理解”,艺术评论家杭春晓在回顾劳森伯格的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时这样评论道。

  “融合绘画”的独特艺术风格蜚声国际

  罗伯特·劳森伯格于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2008年逝于佛罗里达。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战后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在美国与欧洲学习艺术后,于1949年进入“艺术学生联盟”,并开始在全球的剧场中从事舞台与服装设计。之后,他融合了绘画、装置、摄影、版画、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融合绘画”(劳森伯格称之为“CombinePainting”),并在创作中不断变化和创新。“融合绘画”是一种美术拼贴技法,利用生活上的实物与新闻图片组成抽象的画板画。

  1953年,尚未成名的28岁的劳森伯格擦掉了德·库宁的一幅画,并将余下的画作安放在一个金色的画框里,取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作品》,作为自己的作品展出。德·库宁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而擦拭这一行为本身具有的颠覆性和断裂感,使得这件“作品”带有了反叛姿态。劳森伯格借此抹去了西方社会中那些精美艺术品的光环,象征了高尚艺术的消减,从此他开始名声大噪。这一事件是艺术史上常被提及的一件事情,这件作品也是他争议最大最多的作品,然而这阻止不了这张“画”被悬挂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厅的醒目位置。

  被称为美国艺术界的“顽童”的劳森伯格更新了当代艺术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他在艺术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一直到80多岁创作生涯的晚期,劳森伯格依然以发明的精神和对新材料、技术的追求探索艺术——这正是贯彻其整个创作生涯的特征。

  在1986年的一次采访中,61岁的他曾这样说过:“我甚至感觉到了世界的限制已经如同它自身一般渺小,我正在试图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一优势。如果不是因为年纪太大而无法离开地面,我愿意到月球上去看看。”

  传奇式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自2000年以来首次“亮相”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劳森伯格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这件巨作耗费了劳森伯格近20年时间来创作,其由190个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它的长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展览中都实属罕见。本次展出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

  这一传奇式的作品前半部分于1987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针对现当代艺术成立的新展厅落成展上呈现,展期长达11个月。1997年,这件作品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艺术家回顾展的一部分几乎完整地呈现,随后于1998年在休斯敦艺术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9年,《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马萨诸塞州北亚当斯市的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本次展览之前该作品的最后一次亮相。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劳森伯格不断丰富、修改这件作品,其每次呈现均与展出场所的建筑结构相呼应。

  业内人士认为,这件作品可以视为一件独立的回顾性作品,创作历程横跨从1981年到1998年的17年时间,反映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几乎全部的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以及“纸板箱”、“过剩”等系列,包括由现成图像组成的拼贴作品及艺术家的摄影作品。

  正如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所说,在劳森伯格那里,一件艺术品可以以任何长短的时间存在;可以用任何材料、任何地方,为了任何目的以及任何归宿而存在。《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真正展现了劳森伯格创作的不拘一格。在他那里,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缝隙早就被填满,艺术不再是常人不可及的精英活动,而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劳森伯格再回到中国的双向启示

  劳森伯格一直有“中国情结”。1982年,劳森伯格带领一只规模不小的队伍,携30箱艺术作品来到了中国安徽省的泾县——中国古老宣纸的产地。他要求造纸厂做了两件之前从未做过的事:造出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近乎透明的纸。然后,他和团队一起去了上海的海报商店,挑选了一些可爱而抒情的中式女孩、花朵、水果与好运符号的图片。劳森伯格与团队把它们剪下来,贴在硬纸上,再用半透明的纸盖上,让本地的专家提供一些墨水画的商标,最后附上抒情而优美的轻薄丝质拼贴。

  1985年底,彼时正在进行全球巡回展的劳森伯格将他的拼贴作品带到中国,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藏展览馆展出,“劳森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一度被视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展览之一。不仅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还影响了多位艺术家,尤其在装置作品和拼贴绘画方面。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部分展览内容呼应了上一次劳森伯格的中国之行。包括1982年劳森伯格对全世界最古老的造纸厂——安徽泾县宣纸厂的首次访问,及其1985年在北京、拉萨举办的曾使当时的中国艺术界感到惊叹与启发的展览。同时,劳森伯格的手写版宣言、官方文件、小册子,以及记录1982年访问过程的旅行视频也将在本次展览中一并呈现。

  从在中国到再回到中国,有劳森伯格与中国当代艺术相互影响。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苏珊·戴维森认为,《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某种程度上说,灵感就来源自劳森伯格于1982年那次意义深远的中国之行。“在参观了当时出土不久的兵马俑后,他就创作了《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中《鲍勃的军队》这部分,使用线描结合杂志图片拼贴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工作室的助手。而另外,在《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最后,我们也能看到他再次使用了1982年于中国拍摄的照片。”在解释劳森伯格与当下艺术的关系时,苏珊·戴维森强调了劳森伯格的不过时,“当下生活中大量的图像和材料带来了我们传递信息方式的发展和变化。而劳森伯格一直是一个与材料保持亲密接触的人,他热爱那些材料所表现出的物理特征,也许这就是他能给我们的启示。”

  “UCCA呈现了劳森伯格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期间所创作的重量级作品,为能再次审视劳森伯格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而激动不已,"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我们希望本次展览不仅反映劳森伯格如何启发中国,亦反映中国如何启发劳森伯格。”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