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麟瑶:至上的感觉

2016-06-15 09:37:35 王萌

  在当下艺术运行的基本界面中,“抽象”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当一个阶段的“形象”运行在过度的符号化和社会学叙事的热浪中继续泛化,艺术的关切视角容易被安放进“新型叙事”的图像观念层面,进而成为某种意识逻辑下不断导出的概念化和重复状况。抽象的活跃在可能性的意义上被艺术界视为正在唤起一种“纯粹”的新风,然而稍微深入地探底抽象的情境,不难发现抽象艺术很容易被置于某种艺术史化的讨论从而捆绑了艺术家在创作上对当下可能和内在活性的探索。因此“打开抽象”成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呼唤,解放艺术家个体的工作语境,深入语言的“内层”去寻找激发形式的“能量流”,成为进入艺术内部释放活性的认识论前提。

  刘麟瑶是一位用感觉和情绪进行抽象创作的年轻艺术家。长期留学的经历使得她有机会对北美、欧洲、澳洲和中国的艺术生态从艺术史的视角进行整体性判断和参与,这保证了她对于全球视野下艺术状况的熟悉,从而更为坚定地使她将这种跨文化条件下的亲身经历转化为作为艺术家在创作上的一种明确和自如。这种方式不是常理所认为的做加法进行漫无边际的“复合”,而是清晰地回归艺术家个体的真实体验,将艺术的创作自觉能动地从各种概念和知识性的束缚和纷争中释放出来,成为真正与自己的情绪和瞬间感受相统一的探索和实验。

2015年10月自画像、刘麟瑶、170x170cm、丙烯+剪贴、2015

  在刘麟瑶的作品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由细节的散布、累积和沉淀所组合起来的整体上的“能量释放”。这曾让中国新表现和意象绘画的代表艺术家张方白在瞬间获得“以为是国外某个大师的作品”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一种以黑白为本土视觉美学信念的艺术家感受到一种当下的源自年青一代的国际能量的冲击,这恰恰也是90后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在大面积范围上引起的一种“视觉鲜度”,这种鲜度的背后是一代青年在个性上体现出来的一种“能量的彩色化”。在当代艺术的体系中,研究艺术作品的结构策略成为艺术批评至关重要的关注点。在刘麟瑶的作品中,作为细节的能量点通过“排列性”的笔触实现为局部灵动的充满情绪的“色域单元”;在排列性的涂抹方式之外,旋转性的用笔、弧度、圆和拉伸性的笔触、流淌的颜料与那些粗壮的黑线或弯曲的红线形成了或破碎或完整的元素之间的聚集和呼应的纯粹绘画过程。在画面的结构方式和气质原点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琼安·米契儿(Joan Mitchell)那种类似的琐碎的累积和筋脉相连的笔触,但刘麟瑶个人已经开始建构起了自己的语言结构,带入到一种别人无可替代的由瞬间感觉所激发起来的情绪释放。当刘麟瑶在她的画面中所开展的动态过程进行到一定时间节点的时候,有趣的是,她不受约束、极为灵活地将这些表现自我的笔触同那些剪切下来的杂志封面中的高速公路、Q形象以及“HEAVEN”、“HUNT”、“DATA”、“A SHAPE”等单词所联通的意义所指“同构”在一起,成为观念和直觉所建构起来的“自我的形式”。一些波普式的拼贴手法使得内容成为形式,而形式也成为了内容,因为这一切都开始在艺术的层面按层级发挥作用,被艺术家转换为强调创作者心理状态的承载和体现艺术家抽象艺术创作中最显著的特点——“能量流”的释放及其由精神发动起来的形式的支点和运动过程。

2015年6月自画像、刘麟瑶、170x170cm、丙烯+色粉+水彩、2015

  刘麟瑶将绘画过程放进时间的媒介当中,耐心地在不受影响的状态下将抽象的元素分解与组合,通过她个人化的“累积体系”聚集在一起,将这一切转换为能量流运动的媒介。事实上,个人原因才是促使她这样创作的内在动力,即充满能量地去关注活力无限、混乱无序又朦胧含蓄的感性世界。如果说艺术史上的“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抽象表现主义”实现了从“心灵自动主义”向“造型自动主义”的转换,那么在艺术史之后的当下,艺术家完全可以从“心灵”与“造型”的两种“自动主义”的关联和临界点找到动态串联抽象创作和本我释放的有效通道,从而通过绘画进入潜意识表述的“自动密码”。这是一种应其内部自身运行的准则而不受外部干扰的抽象体验,如同1852年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说过“我应该写一本空洞无物的书,一本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事物的书”。艺术的创作特别是抽象艺术的创作具备这样一种功能,通过艺术进入个体的内部世界并依此内部强大的力量而生成自为的艺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也思考、重组及建构了感知意义系统无以言表的形式,探索了人类思维夹杂在理性与感性中间的那种特定的迷人的维度。

  绘画尤其是抽象艺术中的表现性功能在“形式主义”的造型原则之外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提供了关注个体精神世界,在缓解与释放中克制本我原始冲动,进行自我调节,在情绪机制下动用理性协调个体的想象力,通过移情作用将自我解析转化为形式的起点去生成具有时代个性的个人言说方式。刘麟瑶的抽象作品常以《自画像》命名,她通过“能量流”的痕迹和累积方式输出了特定时间和状况中的“自我形式”,成为一种可感知的有迹可循的能量状况,在新的观感环境中成为视觉和形式的内在动力。也许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所看到的好或者坏,是否受益或受破于此,最后也许会真的证明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完美的,为了最后可以从发生的一切而看到生命应该看到的”。有理由相信抽象逻辑下非形象艺术存在“至上的感觉”,相信它将带来这样一种体验:一次突然的、令人兴奋的,像梦一样的爆发!

  王萌(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2016年6月10日于中国美术馆

刘麟瑶

  艺术家刘麟瑶简介:

  教育 

  2010  DePauw  University 美术和艺术史双学位

  2013  Temple  University  罗马艺术史交流项目

  2012  Central Saint Martins,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理论与实践

  展览 

  2016   “运行中的‘非形象’”,中国,北京

  2016    “青衿计划”,中国,北京\深圳

  2014   毕业生展览,美国,印第安纳 

  2014   优秀作品展,美国,印第安纳 

  2013   Low Road Gallery 群展,美国,印第安纳 

  2013   优秀作品展,美国,印第安纳 

  获奖 

  2014  三等奖,二维作品,优秀作品展 

  2013  一等奖,三维作品,优秀作品展 

  2011  校长颁发杰出奖,奖学金,DePauw University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