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 从“小清新”风格入手没问题 但必须走出自己的路
2016-06-15 09:28:41 未知
陈可在贝浩登(香港)的个展“梦·露”现场
和过去越来越远
记者:如今的你怎么看待“卡通一代”这个标签?
陈:我认为这是刚出道的时候,大家对这样一批刚刚出现的艺术风格的评价,那个时候这样的风格不多,所以这个人群可能就显得很特别。之所以一开始摸索出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我很喜欢,另一方面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更适合我自己。
但这个标签在我看来不适用于艺术家个体,而且我也离这个标签越来越远了。
记者:作为“卡通一代”的标杆人物,你是如今很多“小清新”风格艺术家的偶像,很多人甚至会不自觉模仿你的绘画,你怎么看?
陈:在我看来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很贴近年轻人的风格,所以可能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会喜欢。在一个艺术家刚开始摸索自己道路的时候,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风格入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艺术宝贵的地方还是在于不同,后面还是得走出自己的路。
记者:你是否介意他人对你创作风格的模仿?
陈:我觉得没什么。对我来说,尤其是2008、2009年之后,早期的风格已经越来越淡化了。
陈可 《1962·洛杉矶·36岁》 26×36.5cm 木板油画 2016
艺术是件个人的事
记者:他人的模仿、外部环境的状况,这些客观原因会影响你的创作变化吗?
陈:我是个讨厌随大流的人,我认为艺术是件很个人的事情,我最开始画“卡通”也不是为了追潮流。但后来它成为一种主流后,其中一些作品还是不够真诚,只是追潮流,所以我潜意识里就离这种“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了。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在改变。
记者:无论是你自己,还是模仿你风格的艺术家,你认为你所在的风格领域中,还有哪些新的亮点有待挖掘吗?
陈:我身边有很多艺术家朋友也都是从“卡通”潮流中走出来的,比如烟囱、温凌等,他们一直在挖掘“卡通”的可能性,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亮点。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有无数的可能性,是永远都有东西可以挖的:你可以深入纵向挖,也可以在边侧横向去挖,看个人的兴趣和热情吧!
风格改变,初心不变
记者:近几年的展览中,不难发现那个熟悉的“小女孩”已经原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弗里达”、“梦露”……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陈:转型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弗里达》系列,从那时开始,我把目光从自己身上向外拓展。之前的“小女孩”是借虚构的形象,而“弗里达”是借真实的人物,落脚点都是表达自己。转变是个自然的过程: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身份的复杂化,我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更加有兴趣了。
记者:转变也包括去年星空间那幅巨画《密林》?
陈:对,《密林》是我故意给自己一种迥异的尺寸和材料,逼迫自己放弃惯有的模式重新去看待绘画这件事,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磨炼。尤其是2010年以后,面临很多困惑,直到星空间的这次个展,很多方向才越来越明朗——如果说“弗里达”是无意识转变的开始,那么“密林”就是转变得更清晰。包括今后我也会考虑这种极致的突破,我是个随性而至的人,不想活在既定的框架里。当下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就尝试去表达出来。
记者:从最早的人物,到近几年出现描绘场景的作品,你关注的点都有哪些变化?
陈:我再回头去看以前的作品,不管人物还是风景,油画还是综合材料,都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只是表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已。最早是“小女孩”,她像是我的分身;后来我发现画风景同样也饱含感情;后来我借助真实的人物,因为真实介入后,作品会更有力量;现在我已经过了做白日梦的年纪了,所以对周遭的世界敏感度更高了,但年轻时的那种无根的想象似乎不是最感兴趣的事了。
记者:现阶段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陈:目前的《梦露》系列是对星空间个展中人物肖像作品的延续,当时我画了七组人物,每个人两幅小画,但我觉得不过瘾,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所以就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今年我应该还是会围绕这个人物展开,边画这个系列边摸索下一个契机来寻找新的创作主题吧!
记者:无论是“小女孩”还是“梦露”,都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想象。
陈:“温柔和想象”只是我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大概和自己的性格、审美有关吧!比如我一开始对梦露一点兴趣也没有,但了解了她之后,才开始喜欢她,甚至怜悯她,这也是我看待周遭世界的眼光吧!
(责任编辑:邓晓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