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镇馆之宝】银缕玉衣:一件东汉诸侯的奢华葬衣

2016-06-15 22:55:32 房卫

  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江苏古代文明”展中,静静地躺着2000年前的银缕玉衣。作为南博镇院之宝之一的,这件银缕玉衣的主人是谁,它与国内出土的诸多玉衣相比,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地位显赫,彭城国君的殓服

  南京博物院专家告诉雅昌艺术网,银缕玉衣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从墓葬结构看,该墓采用黄肠石结构建筑,是汉代帝王或诸侯王葬制形式。说明墓主必属诸侯王等级;黄肠石上有刻铭:“官十四年省”文字。汉代诸侯王和列侯可以使用一种特殊的纪年方法,即在数字前冠以“官”字;此外,墓内随葬品众多,制作精致,其中南博的另一件镇院之宝——鎏金兽形铜盒砚也出自此墓,可见此墓非同一般。

徐州土山一号汉墓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大致出现在文景时期。但在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到东汉时则实行了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研究人员谈道。

各种级别的玉衣

  现在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汉代诸侯王。那么是哪位王呢?从墓葬制看,西汉的诸侯王也通常会使用金缕玉衣,而东汉则制度严谨,只能使用银缕玉衣。因此,可以将时间聚焦在东汉时期。东汉时,徐州称彭城,先后为楚国和彭城国的首府。而在位超过14年以上的诸侯王共有四位,分别是,楚国国君刘英、彭城国国君靖王刘恭、考王刘道、孝王刘和。

  研究人员称:“由于孝王刘和被废黜,死时不可能享受如此厚重的礼仪。因此此墓的主人可能是刘英、刘恭、刘道中的一位。”

  工序繁复,编缀2600余片

  银缕玉衣全长170厘米,从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彼此分离的个体,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使每个部件加固定型,便于组合,同时也增加了玉衣的美观。

  整件玉衣共用玉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南京博物院专家称:“这些合称九窍塞,目的是防止人体的精气外泄。”

  玉衣头部由头罩和脸盖组成。两眼呈橄榄形、下腭呈半月形。鼻子是用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以显示人脸逼真形象;手套与拇指套左右手皆作四指握拳状,而左右手的拇指套长度不一,一长8.5厘米,一长8厘米;鞋的部分则作圆头平底高帮鞋状,明显分左右脚。

  研究人员告诉雅昌艺术网:“银缕玉衣的制作是一个十分繁难的过程。工匠们首先对大量玉石进行选料,把玉料加工成玉片,玉片需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然后对玉片一一磨制、抛光,再在玉片的每一角上穿上小孔,有的小孔孔径仅仅一毫米。编缀玉片的银线是用极细的银丝拧成的,既柔软又有一定的强度。最后用银线穿缀玉片,按人体的形状制成玉衣。制作一套银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据1992年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书中尤振尧先生的“东汉银缕玉衣”一文统计,目前,全国出土的文物中,超过2000片玉片的玉衣不超过8件,而南博的这件为第一件修复完整的。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的驻军在炸山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墓主正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考古人员从该墓中出土了2件完整的“金缕玉衣”,此后,玉衣的面貌才真实地呈现于后世。

  专家认为,从徐州这套银缕玉衣所反映的工艺水平上来看,东汉时期的玉衣比西汉时期的更臻完美,更加贴合人体,可以对两者进行一番比较:

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从整体上看,两者虽然都是从头到脚的结构,外貌大致相似,但银缕玉衣已见多拇指套,而金缕玉衣则未见。徐州这套手捏玉猪,而满城那套则手捏玉璜。满城玉衣的玉片大,形制多,数量较少,而徐州的这套则相反,玉片形状小,形制少,数量较多。

  在从部件上看,玉衣的脸部是最能体现人体形象的部位,由于徐州这套的脸上双眼采用橄榄形的玉片,犹如双目齐睁,下颚部用一块较大的半月形玉片,更加形似人体的下颚骨,而满城那件的脸上双眼是在玉片上刻出的双眼,似为瞑目入睡的状态,下颚部是用多片玉片组成,不如徐州这套生动。

  从制作工艺上看:虽然这两套玉衣的玉片都是经抛光处理,但满城那套的玉片光面向外,在光线下所见闪闪发光,而徐州这套的玉片光面向里,可能便于穿着,或与尸身不朽的迷信有关。同时,在钻孔和编辍方法上两者也不同。

  玉衣随葬,侍死如奉生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讲究养生送死,事死如生,除了营造豪华墓室外,就是制作大量的随葬品。玉衣的出现和流行,与汉代儒家‘贵玉’的思想有关,并且铜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丧葬观念的变化密切相连的。”专家告诉记者。

  首先,古人认为“玉有德”,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玉”在先秦儒家学术中代表“君子人格”,有多重审美价值。到了汉代,皇宫贵族由生前佩玉发展到死后以玉衣作为葬服。

  西汉建立之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极力恢复社会经济,经过“文景之治”的几十年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经济有了大发展,国力增强,《史记•平准书》中记录了一段当时富甲天下的情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于是,汉朝统治者开始滋生奢靡厚葬的习俗。

  与古埃及人的观念类似,汉代人也认为死后灵魂不朽,所以“侍死如奉生”。作为葬玉最能显示墓主人身份和等级的玉衣就是在这种厚葬之风日甚的背景下出现的。汉代统治者甚至还相信玉衣有奇特功效,可保护尸骨不朽。

  《后汉书•刘盆子传》载:“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晋时葛洪撰《抱朴子》云:“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明代李时珍也认为“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这种观念在科学发达的今日已经被证实不肯能,而然古人深信不疑。

  由于玉衣体积大,结构复杂,象征帝王贵族的身份,除了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外,还要对应的不同的玉器组合。因此制作玉衣不可能由私营小作坊完成,汉代统治者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和陵内器物制作的机构——东园匠,属于少府属官。可见统治阶层对于厚葬的重视。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看到汉代诸陵被盗掘,尸骨被弃荒野的凄惨景象,心生不忍,且曹丕认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于是在公元222年下令废除了以玉衣随葬的制度。至此,玉衣随葬制度终于退出历史,再没有载于史书和在后世墓葬中出土了。

魏文帝曹丕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0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