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策展团队访谈录

2016-06-17 11:28:43 未知

  编者按: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作品征集启动伊始,《中国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王显顺采访了“独立品格”策展团队。访谈中,策展团队全面解读了独立品格提名展的学术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一场艺术展览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本站编辑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呈献给读者,让我们一道领略这支策展团队的文化理想和意识境界。

  采访人:

  《中国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王显顺

  受访人:

  大河湾美术馆馆长,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策展人禹至

  独立策展人,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执行策展人田军

  徐悲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执行策展人江三波

  时间:2016年5月13日

  王显顺: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时隔三年终于启动。三位老师都是我的老朋友,对禹至老师的专访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您通过反思文明思考艺术提出的一维理论颇具学术高度,早已刻录在我的记忆里;田老师的策展思想极其独立,而且硕果累累,近年还梳理了水墨变革中的各种艺术现象,发起主题为“十墨”的,对水墨未来的思考,并策划了一系列与“十墨”思考相关的艺术活动,广为艺术界“老炮”们所称道;江三波老师从艺术家到策展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自信而且富有创造力。三波任职的机构名称听起来很传统,但从“靠边靠边”到“边沿前沿”,他十余年来策划的大量活动,所呈现的都是对艺术前沿的思考。今天,作为策展团队的三员大将,对独立品格再次启动一定有许多感慨,很想听听你们的心声和你们的愿望。

  禹至:的确,在2013年做第一届的时候,说过要办第二届、第三届……要持续办下去。这是自找的压力,没人逼我。三年守候,独立品格再次出发,正如显顺所说,感慨颇多,说实话,我甚至掩饰不了激动,毕竟,对独立品格我看得很重。

  江三波:禹至馆长的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也很受感染。第一届的时候,认识他的人远不像今天那么多,他单枪匹马独自干,但做得确实很有品质,让人很惊讶。后来很多人都是因为那场展览认识他的,当然还有他那篇《调侃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90件获奖作品》。自那以后,明眼人不再惊讶,他能做出高品质的展览决不是偶然,而是以他的学识、眼界、洞见以及对艺术的执着为基础的。这也是我很愿意参与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策划的原因。

  田军:做策展我一向独来独往,很少与人合作,但和禹至兄合作策展却是件很高兴的事。我尊敬他是位真学者,对艺术有见地,而且,在对艺术发展的方向判断上,我们不缺乏共鸣。这次合作策展,我们会声张我们所认同的价值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于以往的指向未来的声音。

  王显顺:田老师一席话让我很期待。我读过禹至老师一篇题为《艺术不需要真理》的文章,再来看本届独立品格提名展的主题“指向未知”,隐约感觉到两者之间有一种反权威的精神或者说意识的关联。“指向未知”确有反权威的隐喻吗?

  禹至:对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在我的意识里就没有权威一说。我不会因为博伊斯说了“人人都是艺术家”就不去探究艺术的边界、属性、本质和作为等等问题。也不会用杜尚那句“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去佐证生活和艺术的某种关系。更不会因为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把自己看成“上帝”。意识里没有权威何来的反权威?因此,不存在你所说的隐喻。

  王显顺:在选择评委的问题上也没有考虑借力于他们的权威性?

  田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这次为独立品格提名展选择的评委,确实在艺术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地位,业绩很显赫,名气都不小。细数一下,黄笃,作为艺术史家学者,独立策展人,亲历中国艺术转折的30年,并策划了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和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等等国际艺术展事,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已经不小;孙永增,坚持以学术去经营他的白盒子艺术馆,使白盒子成为798的一面坚守艺术独立性的旗帜;夏可君,作为哲学家,他的许多哲学著作都与艺术相关联。作为艺术策展人,他的艺术观点大都建立在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他是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界的新生代,影响力正呈急剧上升的态势。还有两位外籍评委,一位是芬兰的Pirkko Siitari女士,另一位是韩国的徐真锡先生。Pirkko Siitari是欧洲艺术界一位很重要的职业策展人,在任职芬兰国家美术馆旗下的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期间,Pirkko Siitari不但为该博物馆建立起足以影响欧洲艺术的学术地位,还对日本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徐真锡是韩国白南准美术馆馆长、Loop空间的艺术总监,同时他还是一名崇尚独立品格的艺术家。徐真锡一贯关注艺术的新生力量,重视年轻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他的这种艺术态度暗合了独立品格提名展的初衷。

  对于这些评委的艺术成就,我很认可也很敬重,但我从不把他们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看成一种权威。我们看中的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和不俗的眼界,而且,他们对艺术的态度与我们所主张的独立品格相契合,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选择的理由。

  王显顺:明白了,评委选择上,结构确实很合理。希望他们对独立品格提名展能发挥出你们所期待的作为。回到“指向未知”主题,这个概念很宽泛也很抽象,作为一个展览预设的主题,我想知道它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禹至:未知与已知相对,指向未知意味着背离已知。已知泛指一切既有的认知,未知则是既有认知无法触及的部分。从人类认知所在的时间维度上讲,已知属于过去,未知属于未来,指向未知是对未来的选择。

  王显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指向未知其实是要为艺术选择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未来。

  禹至:可以这么理解,但我想补充一下,“指向未知”更重要的思考,是对艺术的作为和独立性的思考。宏观上,艺术对人类认知理应有所作为,离开这种作为,艺术的独立性无从谈起,它只能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既有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禁锢着艺术的这种作为和独立性。指向未知,选择未来,意在挣脱这种禁锢。

  王显顺: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艺术理想,带有乌托邦情结。属于未来的艺术显然难以被时下具有共时性意味的价值评判体系所接纳,这就带来两难:首先是难于发现具有这种思考的属于未来的艺术;其次,即使有,也难于被我们所处的时代所接受。

  江三波:您的观点很实在,完全有可能出现您所说的两难的尴尬,但这恰恰说明这个展览的必要性。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思考寄希望于一个展览去完成,但只要这种思考有价值,我们通过展览去提出和传播它就一定会有意义。至于能否发现具有这种思考的属于未来的艺术和艺术家,那只是迟或早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坚持,对与这种思考相近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们必须以各种方式去激励。

  王显顺:你们的文化担当让我感动,这是一种很可敬的历史责任感。

  江三波:对禹至馆长的那些思考,我们不会将它悬在空中,践行中我们会想方设法让这种思考落地。为此我们对作品征集、巡回交流、评奖、巡展、研讨等各个环节很用心地设计,包括学术建设规划,我们希望这种思考的传播途径是连贯的、持续的、有效的。

  田军:三波对活动策划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创意性的要求一向很高,这次活动将会有许多亮点在展览之外的活动过程中呈现。

  王显顺:我看了征稿函,奖项设置中有一项公众影响力奖是由公众评选的,这好像有点娱乐的味道。一场这么严肃的学术性展览,有必要设计这一奖项吗?

  禹至:再严肃也是展览,不是追悼会。

  田军:公众评选的目的不在于娱乐。我们都知道,普众和艺术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艺术价值判断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折射出我们的公共教育不健全,有缺失。通过公众和专业评委评出的结果,我们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这对提升普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再由专业人士对公众评选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未必不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江三波:策划中有这样的安排,就是对评选结果的评述。

  王显顺:希望这些展览之外的活动能为本届独立品格提名展的整体评价加分。

  禹至:办展览其实和课题研究很相似,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办展览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一场展览的承载力是很有限的,但只要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思考,展览的学理性就已经完整。对一个展览的评价,在我看来实则是对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思考的价值评判。就我们这个展览而言,归纳起来,艺术不作为就会丧失独立性,剥离工具属性,挣脱已知的禁锢,能否成就艺术之于人类认知的作为?我们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思考基本上就是这些,我们不必急于去评判这种问题和思考有没有价值。三波说得好,坚持很重要。坚持,终将让思考沉淀为思想,交由历史去评判。

  王显顺:说得好!期待独立品格这面精神旗帜引领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禹至:在艺术创造面前,独立品格不再是人格化的精神口号,它已然是一种行动力。

(责任编辑:张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