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媒体只是锦上添花 创意才是艺术前进的原力

2016-06-21 09:48:10 孟迷

  人们无数次幻想,梵高的星空会旋转,蒙娜丽莎的嘴角会上扬,达利的时钟会转动,莫奈的睡莲会飘摇……如今,这一切都将被科技实现,并且很快就会和深圳的观众近距离相见。

  7月13日—10月7日,由博闻伟达文化、三玄社和世界之窗联合主办,“梵高时代”幻影艺术大展将在深圳世界之窗教堂广场举行,展览将以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全面呈现伟大的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1000多幅经典作品和他短暂而坎坷的一生。

  无独有偶,由深圳市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引进,“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也将于9月30日起在深圳欢乐海岸开展,以多媒体感映技术呈现莫奈的400多幅珍贵名作。

  这两场具有开创意义的展览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除了以其新颖生动的互动形式带给观众视觉的震撼和愉悦外,还因其脱离传统静态美术教育的姿态,为中国民众降低了接触艺术的准入门槛,打开了读懂艺术的大门。

  多媒体呈现艺术家及其伟大时代

  哪怕是再不懂艺术的人,大抵都见过梵高的《星空》、《向日葵》、《麦田》等复制品。不过,本次“梵高时代”展并不以呈现梵高作品为目的,而是借由这些画作的时间线索,还原梵高本人的精神世界,比如他在绘画中与自己的交流,与弟弟提奥的信件往来以及与高更等朋友的相处,进而全面展示梵高及其所处时代。

  来自韩国的三玄社董事长陈熙景表示,有机会去瞻仰梵高的真迹固然有意义,但由于梵高的作品被分藏于法国奥赛美术馆、苏黎世美术馆、荷兰梵高美术馆等各处,“要想对梵高其人其作进行全面的梳理,一次过看完他1000多幅作品,多媒体展是最好的方法。”

  陈熙景介绍,本次多媒体展将改变观众固有的静态观展体验,35块大屏幕真正做到了移步换景,令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梵高当时的创作环境中,感悟他所描绘的喧嚣生活,体会作品背后的情感与故事。同时展览还特设互动区域,将带给观者从动态到立体的观展体验。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也通过多媒体感应技术,将莫奈印象派画作的特点进行放大——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微风拂过湖面,微微扬起的裙摆,每一幅画作的细腻笔触都能通过震撼的大屏幕纤毫毕现。同时,多媒体技术让莫奈的作品不再作为单纯的艺术孤立存在,而将其一生以默剧的形式呈现出来。

  据了解,该展共分为8大主题馆,包括5个莫奈生平主题展区,呈现了莫奈的创作启蒙、结交朋友、邂逅爱情、创立印象派、成就印象派传奇的人生历程;此外3个特别主题展区则围绕其妻子卡米尔、鲁昂大教堂和睡莲系列画作展开——走完整个展馆,大师的一生将光影般流淌在观众的眼前。

  “小橙堡”的总经理胡梁子表示,艺术在多媒体感映技术的帮助下变得触手可及,改变大众心中画展“高冷和寡淡”的一贯形象,尤其对于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让他们可以早早地为自己的人生打上艺术的底色。

  科技为高冷艺术的大众传播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莫奈展还是梵高展,其背后技术手段都来自韩国;在全球范围内,最早将科技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的是德国,亚洲则当属日本和韩国——显而易见,多媒体艺术展的发生与科技发达的程度密切相关。

  “科技改变时代、改变现代人的思维,数字化和高科技意味着艺术将更容易传播。”陈熙景说,多媒体展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接触到伟大的艺术,而不仅限于少部分走进美术馆的人,“以数码方式再现经典作品,正在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潮流。”

  在中国,香港和台湾走在了科技创新与运用的前沿,多媒体展览也早有尝试。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剩山图》和台北“故宫”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本合璧展出之时,台北“故宫”就同时举办了“山水觉:神会黄公望、山水新演绎之新媒体艺术展”,其中“山水化境”单元动员上百人历时一个半月不舍昼夜24小时工作,使用上千张摄影照片与42台投影机,细腻地刻画出《富春山居图》中时间的流动感、光影的变化,以及落雨、雷鸣、乍晴和每片落叶的飘动。

  两年前,在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合作主办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位”特展上,由台湾“光助大房”策展制作的“乾隆潮”新媒体展览也同时展出:譬如观众可通过移动玉玺模样的图块,重建取材自《十二月令图》的清宫山水园林设计,或上传头像参与以《汉宫春晓图》为本设计的虚拟城市“乾隆的春晓庆典”。

  在科技一向领先的深圳,多媒体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各类展览中。尤其在2015年1月,深圳还举办了首届新媒体艺术展。该展发起人丁雯说,深圳的科技企业都比较务实,最早谈到与艺术相结合均感到很陌生,但迅速就对于将自己的技术植入到艺术作品中燃起兴趣。

  催生新的艺术理念,才是新媒体精神所在

  然而丁雯提到,目前不少多媒体展尽管带着好的出发点,但最终展览的重点落在了技术展示,而非艺术理念本身,这就违背了艺术展的初衷。

  “当梵高的星空动起来,它让普通观众提起了对于艺术的兴趣,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另一方面这也很可能会误导观众只关注技术,却依然看不懂梵高艺术创作的核心。”丁雯认为,就在中国而言,大众仍然缺乏基础的美学教育,才会让我们误以为进美术馆就像朝圣一般,“不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科技对于艺术的推动作用有限。”

  台湾“光助大房”的创意总监王纪尧也认为,“新媒体”并非创作的主体,而是创作的载体之一。“能够与自己、与他人沟通出‘新’的思维或情感,才是‘新’媒体的精神所在。”王纪尧说,当初自己团队之所以想要“新说”乾隆,就是想表达一种“人人皆有诠释权、人人皆是时代符号”的理念。

  过去一年,丁雯在纽约看了不少多媒体展览,譬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雨屋》,通过感应系统让观众置身于雨中却不会被淋湿;譬如Museum of feeling则利用多媒体将把气味、触觉、音乐和光影结合起来,实现一种由外而内的完整思考。

  “但是没有一个是像梵高展或莫奈展一样以新手段呈现经典的。”丁雯说,纽约的多媒体艺术家更希望自己用新媒体的方式来输出自己的新想法,“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理念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技术革新的运用。”

  王纪尧也解释了其展览名“乾隆潮”中“潮”字的意义——他对潮的拼音CHAO进行拆分诠释,C是Creativity(创造力),H是Heritagy(遗产),A是Art(艺术),O是Odyssey(旅程)——在继承古往今来艺术遗产的旅程中,创造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