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看之道:观众如何介入当代艺术?

2016-06-21 10:24:00 未知

  2016年毕业季,风头大劲的不仅是即将毕业的未来艺术家们,还有那些抢足眼球的观众。前者有广美作品屡招破损师生呼吁文明观展,后者有国美声称毕业展遭偷窃“梦想很受伤”,在中央美院也出现了观众观展热情高涨,展品却频招损坏的事件。对此,部分观众表示“这个黑锅我们不背”,或许损坏实属无意,当面对满目琳琅的艺术盛宴,尤其是以装置、行为为代表的观念艺术大行其道,这对于仍习惯于用“画得像不像”来评判作品好坏的中国观众来说,“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也是一道坎儿。

  自古到今,观众与艺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古典时期,艺术服务于宫廷贵族,观众的态度无人关心;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更多为宗教而画;直至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尼德兰地区的经济发展,绘画开始迎合新兴的市民阶层、资产阶级的趣味,此时公众的“观看”开始变得重要;到19世纪由于沙龙展览制度的兴起,公众的趣味和评价对艺术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才正式确立。

  在当代艺术中,观众与艺术的关系更为紧密。上世纪60年代在欧美产生的“参与性艺术的浪潮”,强调实现多样关系、合作、互动和社会介入。约瑟夫•博伊斯提出“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概念,在个人自主实践外,将其他参与者的感受、思想纳入作品中,使艺术作品从某种物质形态介入社会层面,即参与者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而拓宽了作品的边界,这也是契合了他的著名理论“人人都是艺术家”。而他提出的“让社会有机体成为一件艺术品”的口号,是关系艺术和参与性创作的来源之一。

  本次研展中也出现了更多的与观众互动的装置作品,互动装置艺术的产生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与观众的互动联系中都可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但观众的热情的“过度参与”是否也违背了艺术家创作的本意?艺术作品是否需要观众的参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意志与作品的观众接受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艺术家是否在意观众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如何看过度依赖观念与阐述的方案型艺术创作?

  带着以上问题,央美艺讯网邀请了来自雕塑系的刘邵栋、罗旦,实验艺术系张云峰、张欣,壁画系邢彦超及艺术管理系余可飞六位毕业生,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观看之道:观众如何介入当代艺术?”,从“个人性与公共性”、“参与性艺术”、受众与理解”、“观念与语言”等角度出发,将话题指向艺术作品本身,激发这群未来的艺术家们从自身经验来探讨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