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学派要有原创学术理论
2016-06-22 08:46:25 夏和顺
彭立勋教授是当代著名美学家,早在1986年,他的《美感心理研究》即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的《审美经验论》被认为“填补了我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彭教授依然笔耕不辍,刚刚出版了《审美学现代建构论》和《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两部重要著作。
彭立勋教授日前接受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专访时说,1988年是他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结束在英国剑桥大学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后毅然来到深圳,开始筹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他说,能够建成特区首个社会科学院,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更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依然没有放弃美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
率先在大学开设美学课
记者: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文艺理论转向美学研究,近40年来连续出版了10余部美学专著,成果丰硕。曾经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审美经验论》是您的代表作之一,审美经验,或者说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又是您恒久不变的主题之一,您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
彭立勋: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出现美学热,我率先在大学开设了美学课,从此将研究领域转向美学研究。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我在那里听了朱光潜、王朝闻、蔡仪、宗白华、李泽厚等著名美学家的讲课。经过学习和思考,我觉得当代中国各派美学对于美的本质的主张,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都难于完全令人信服。沿着旧的思路,难于获得突破。美固然具有客观性,但却不能脱离人的审美活动而存在。因为只有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客观对象才对人显现出美的价值。但长期以来,我国美学界对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严重不足。自上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出版《文艺心理学》以来,近半个世纪再也没有研究审美经验的专著出现。而20世纪以来的现代西方美学却越来越重视审美经验的研究,实现了从美的本质到审美经验的研究重点的转移。这一切,都使我感到把审美经验作为研究重点,是大有可为的。于是,我选择了关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
在深圳实现学术人生转折
记者:1986年,您的《美感心理研究》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1988年从剑桥大学回国后您有了更好的学术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从华中师范大学调到深圳工作?章开沅校长劝您留下,认为选择去深圳发展,至少在当时没有学术氛围。人生有舍有得,现在回想起来,您当时的选择有没有损失?
彭立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如火如荼,非常吸引人。1986年,我得知深圳正在考虑筹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具有开拓性,并且和我的学术事业和追求很吻合,便与深圳市委宣传部联系。没想到他们很快就向我们学校发来商调函。正在这时,国家教委也发函派我到英国做访问学者。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出国留学机会,就去了英国剑桥大学。1988年我从英国学习结束回国,托人向深圳市委宣传部问社科机构是否成立,我还能不能来。很快就得到答复:“位置还给你留着”,这让我很受感动。但是,当时母校执意挽留,章校长的劝说和怜惜更让我感到犹豫。我考虑到人生还有很多路要走,去深圳能开拓一个新领域,有很大的创造发展空间。
在各种曲折矛盾中,我来到深圳,从筹建社科院到担任院长,主要精力和时间几乎都用在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和组织工作上,美学研究自然不能不受到影响,我在剑桥已经构思好了《西方审美心理学史》一书的写作提纲,这时也只能暂时放下。但是这种牺牲是值得的。能够建成特区首个社会科学院,应该是我人生中做的一件最有价值的实事。
倡议建设中国特色审美学科
记者:您认为没有学术创新就没有深圳学派,其实您的审美学研究就很具创新精神。《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刚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您的最新论文集,我注意到您继续探讨审美学建构问题之外,还涉及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建筑美学等领域,请谈谈这方面的感想。
彭立勋:学术创新是学术理论的生命力所在。要形成深圳学派,必须有原创性的学术理论,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我在美学研究中坚信只要走自己的路,就会有广阔的创新空间。《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是我近20年来发表的美学论文选集,涉及审美学、中西美学、审美文化、环境美学等不同方面,集中体现了我对当代美学研究许多新课题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生态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迫切问题,生态和环境美学应运而生。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环境美学,在《文艺研究》上发表的《城市空间环境美与环境艺术的创造》,曾被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推荐收入《钱学森论城市学和山水城市》一书。这也促使我更加关注于当代美学新问题、新课题的探讨,从而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
记者:您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提出把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综合的学科来建设,审美学和美学是什么关系,建设审美学对推动当代美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彭立勋: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从美的本体、美的本质向审美主体、审美经验转移,是20世纪美学转型发展的重要表现。审美经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艺术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重点。这种变革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标志。在研究对象重点转移的同时,美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变化。我国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学大讨论,基本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造成审美经验研究的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追赶世界美学转型发展的趋势,对审美经验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推进审美学学科建设已成推进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必然之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