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玉石市场咋这么乱
2016-06-22 08:30:00 未知
来源:中国质量报
胡立彪
近日,宁夏地质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珠宝玉石鉴定会,市民送检的各类珠宝玉石,经专家鉴定,真品率不足60%,而市民对自己购买珠宝玉石产品的满意度更是不足50%。
翻看近些年各地有关珠宝玉石鉴定会的报道可以发现,送检珠宝玉石真品率一直都不高,差不多就是六七成的样子。正可谓,时间在变,许多受骗者的智商不变。
事实上,国内珠宝玉石市场发展这么多年,骗子们骗人的伎俩也没啥变化,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花样。业内专家指出,珠宝玉石圈“水很深”,但其实真正唬人的也就靠“三板斧”。一是无中生有、巧立名目。据宁夏地质博物馆一位珠宝鉴定师介绍,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名为“玉”的商品,其实只是商家给它们起了玉的名字。不少民众认为和田玉就是新疆和田产的玉,因此商家效仿这种“地名+玉”的命名方式,创造了所谓的“阿富汗玉”“马来玉”“澳洲玉”等玉名。听起来高大上,但这些玉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根据国家标准,和田玉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透闪石,而阿富汗玉的成分则是方解石,在国家标准中叫碳酸盐质玉,属于低档玉石,价值不高。马来玉是染色石英岩,澳洲玉是绿色的玉髓,都没什么价值。
二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俗话说鱼目难混珠,这是因为“鱼目”和“珠”的区别很大,容易识别。但由于许多人缺乏基本的珠宝玉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有眼无珠”,上当受骗。比如有人觉得,到知名的珠宝玉石产地购买应该会又便宜又保真,但骗子们恰恰抓住这一心理。据报道,现在不少人去泰国旅游,会买回一些红蓝宝石、祖母绿等当地特产宝石,但实质上这些多是经过处理的宝石或合成品、仿冒品。更严重的是,有些从业者为了让珠宝玉石达到完美的效果,“创造”出了许多弥补天然缺陷的手段,如辐照、酸浸、注胶、炝色等。按照国家规定,凡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都应在证书中标注“处理”字样,或是标注出处理的方法。但事实上,不少商家并未按此规定进行标注,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三是囤积居奇、价格炒作。被骗的基本都是对珠宝玉石不懂的人,这种不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分不清鱼目与珠,对珠宝玉石的材质、品质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其次是对珠宝玉石价格和市场行情不了解。不识货会买到假货次货,不懂行情就会买贵买亏。也正由于宝玉石市场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价格炒作就比较厉害。尤其是一些新兴宝玉石品种如黄龙玉,以及一些中低档玉石如青金石等,近两年被热炒,价格陡增。当某种新兴珠宝玉石价格明显过高时,还有人抢着买,就有问题了。“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在珠宝玉石市场往往更害人。
花样不多但一直很好使,说明骗和被骗除了受到个人素养影响之外,还反映出市场管理不善。就像小偷盛行不能怪人性中有发快财的欲望,也不能怪被偷者看管自家财物不够小心,只能怪警察没有尽责,珠宝玉石市场这么乱,而且乱了这么多年,主要原因就在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监管部门未能尽责。几乎所有相关报道中专家都会提到一句:“到正规商家店铺购买。”但没有谁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店铺才算正规。想想看,能够在街面上开店、有合法手续的店铺是不是都应该算正规店铺?而这些店铺坑人蒙人还少吗?
可能专家的意思是,去有固定场地的店铺买东西,不一定都能买到真货好货,但有一点——“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出了问题好追责。不过,还得回到前文的那个大前提——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健全。不然,抓到坏人却惩处不了,跟没抓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