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有随处涌现的幽默感
2016-06-22 09:19:45 黄茜
“陈劭雄:万事俱备”大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
策展人侯瀚如向记者回顾其30余年的创作历程
近日,艺术家陈劭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陈劭雄:万事俱备”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展览涵盖陈劭雄过去三十余年的主要创作,涉及影像、装置、照片-蒙太奇、绘画、集体参与等多种媒介,还包括两件2016年的新作。
2012年,陈劭雄曾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艺术博物馆与当地学生合作完成“有备无患———占领者的攻略”(P repared:S trategies forA ctivists),该计划针对的是当时流行于世界上的反体制、反资本主义运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侯瀚如告诉记者:“陈劭雄准备好了(prepared)面对世界改变的浪潮,这也是这个展览很好的题目。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经过二三十年的工作,准备好把作品呈现给大家。同时,它给我们观众、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提出问题,在急遽变动的时代,我们是否已准备好了面对这种变动和一种很创新的艺术表达?”
城市扩张中展现的活力
陈劭雄1962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劭雄是南方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团体“南方艺术沙龙”的一员。1990年底,他与林一林、徐坦、梁钜辉共同组建“大尾象工作组”,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在停车场、建筑工地、办公室、街道等非正式城市空间进行“介入式”的艺术创作和行为表演。
“他们在广州市场经济初兴、城市扩张的浪潮里涌现,利用城市发展的背景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和展出。陈劭雄特别关注城市在快速扩张当中所展现的活力,致力于通过人的身体感受表达这种活力,把身体和城市的消费能量联系在一起。”侯瀚如说。
本次展出的《街景》系列,是陈劭雄自“大尾象”时期开始的创作。陈劭雄在广州的大小街道拍下树木、交通标志牌、汽车和行人,将它们的形象剪裁制作成立体卡片,放在真实的城市街景内部再次摄影重构。于是有了街景中的“街景”和照片中的“照片”。陈劭雄在谈论《街景》时曾说,它“不仅是现实与现实的叠加,而是现实生活在时间的复杂关系存在中的多重再现:现实×现实。”
“《街景》使用摄影的语言,深入讨论人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感知问题。他把摄影作品做成可以携带的装置,很快演变成为一种很有流动性的创造。”侯瀚如表示。
艺术语言的独特幽默性
陈劭雄的作品最为人称道处在于随处涌现的幽默感。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陈劭雄展出了影像装置《花样反恐》,他以调侃的方式,重新去看待艺术与地缘政治之间相互切入的可能性。
同时,陈劭雄对于跟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也感兴趣。在“大尾象”小组的活动结束之后,2003年,陈劭雄与日本艺术家小泽刚、韩国艺术家金泓锡一起创建“西京人”小组。
努力探讨媒介上的进展
陈劭雄的创作先从摄影、录像、装置等较新的媒介入手,后来又回到传统媒材,比如绘画,特别是水墨。侯瀚如介绍,“但他的水墨不是传统的水墨,而是用水和墨制造新的图像。这种图像跟当时的大众媒体,不光报纸杂志,还有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世界图像有关。”
在《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这件水墨装置中,带微型摄像头的小火车从悬挂着水墨原稿的高架铁轨上呼啸而过,观众只能通过几块屏幕看到火车沿途拍摄的水墨风景。而《水墨日记》、《水墨媒体》将静止的水墨画 变 成 了 动 态 的 录像……”
由于健康问题,陈劭雄没有参加开幕式。但他依然为展览创作了两件新作《集体记忆———上海》和《景物》。侯瀚如告诉南都记者,陈劭雄没有把治病的过程作为负担,而是转变为创作的条件和灵感。“他这次展示的新作品《景物》,用大型的投影装置,把他的心理境况,对命运的思考,用几乎像史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非常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