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考云岐:问题的核心在于精品太少

2016-06-23 10:27:30 胡婷婷

  

收藏家  考云岐

  抽象艺术在近年逐渐成为热点之一,从络绎不绝的抽象群展,到博览会,都能看到众多抽象作品的身影。但是,当今天的抽象艺术以集体面貌进入我们视野之时,看到的更多是重复的名单,雷同的形式,难以从中寻到“尖货”的身影。作为抽象领域的资深藏家,考云岐认为这一领域恰恰是最易“浑水摸鱼”,造成模仿和跟风的泛滥,产能过剩泡沫的背后暴露的是市场的纵容,艺术家欠缺自我修炼以及理论界学术标准的缺乏。

  考云岐=考

  模仿容易,投机一时也不难,难的是投机一辈子

  记者:你的收藏名单基本上涵盖了抽象艺术的老中青,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考:我的标准就是艺术家的作品跟我产生共鸣。这个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更像是直觉,就像一个敏锐的猎手,当猎物还隐藏在草丛里时,就能凭借一丝风吹草动判断自己与猎物的博弈胜算。当然自己也还是有一些日积月累的艺术感受力,这个感受力更多来源于自己经历和生活感悟。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在我欣赏的艺术家作品里,我能感受到一股东方的文化气质在其中。

  记者:有人认为抽象艺术特殊的视觉符号,容易形成创作上的投机,你怎么看?

  考:抽象艺术确实有一些特殊符号,这些特殊符号往往会被人模仿、跟风。比如丁乙的十字被模仿成三角形、圆圈等。模仿容易,投机一时也不难,难的是投机一辈子。所以看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除了表面的作品符号,还要看他对艺术的态度和理解,这就很难投机了。

  

谭平《谎言》200×300cm 布面丙烯 2005

  与大系统对话的决绝和勇气

  记者:抽象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大行其道,但是也常常因为它的设计、装饰性被人诟病,你认为该如何理解?

  考:现在的多数抽象作品在技术上越来越精致,趣味越来越取悦于人,也就越来越像一件时尚的设计产品,在语言上无法进一步突破,就只能停留在空洞的视觉符号上。这尤其体现在几何抽象上,实际上这种类型是最难画的,并非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几个简单的色块,它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着非常理性及严肃的排序,绝不像小时候搭积木、拼图样式那么简单。一幅抽象绘画,总是从视觉的不同层次去处理绘画语言的问题,而最终要回到一个思想性的层面。沦为装饰性的艺术,讨好大众,能让更多人喜欢这种形式的艺术也未尝不可,但真正进入了这个门槛的人必然不会满足一时的视觉愉悦。

  记者:相对于中国第一代抽象艺术家吴大羽、赵无极等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以及之后同样在国外接受过熏陶的谭平、马树青、陈若冰等,你认为年轻一辈从事抽象创作的艺术家有什么特点?

  考:从早一辈艺术家的作品里是看得到标准的,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在延续。谭平、马树青、陈若冰等,都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性绘画语言。但是从新一代的艺术家身上却很难看到这些东西。他们大多不在抽象的大系统里寻找绘画语言的突破,而是在一个相对自我的语境中做视觉层面的创新。不能说他们没有吸引人的作品,但你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就是那种与大系统对话的决绝和勇气。当然这也是年轻艺术家不一样的面貌。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艺术家,而是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支持

  记者:你是否感觉到抽象板块的产能过剩?

  考:作为艺术品来说没有产能过剩,只有需求不够。说到底还是好作品太少。产能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术语,那就用经济术语解释会更贴切。如果说有产能过剩,那就应该刺激需求。如果说需求足够大,是否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呢?其实不然,需求越大,产能可能越过剩,因为艺术不同于一般商品,当所有人都来消费抽象艺术作品时,你可能会真正看到产能过剩。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精品太少。

  记者:抽象艺术标准缺失的原因在哪?

  考:这个问题其实落实到了产能过剩的核心,精品太少指向的是学术判断标准的缺失。今天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解读显然还不到位,到现在我们的理论家也没有拿出属于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还在跟着西方那套理论在走,话语权还掌握在别人的手上。我们不是没有好的艺术家,而是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支持。这不得不说是艺术界的悲哀。所以目前的阶段只能是将问题暴露出来,让更多的人去反思。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