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许嘉:为什么谈“绣画”?(一)

2016-06-24 09:08:56 许嘉

  刺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曾经一度与绘画并驾齐驱,上古时,天子裘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就实行“上衣下裳,衣绣裳绘”的传统。直到今天,刺绣仍作为一种被大众喜爱的有质感、有温度的文化方式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数字图像时代、网络社会、快生活节奏的商品化浪潮中,以“技”、“慢”、“工”为特点的刺绣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所谓的“今日刺绣之乡”苏州镇湖,排线凌乱、针脚极粗、配色俗艳、粗制滥造的十元一幅的机绣作品充斥坊间,却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热销品,代表着今日刺绣成为国内外游客对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的最常规记忆。表面上,传统刺绣通过如此现代工艺得以延续,可实质上,其文化内涵被忽视,丧失了真正的活力。而要保持并延续刺绣的当代活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建刺绣的“艺”,而非“技”的文化内涵。“绣画”的命题正是来源于刺绣与绘画二者文化内涵的溯源比较,来剖析刺绣的艺之本质,从而探讨今日绣艺之发展。

明《东山图》为现存顾绣实物中,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后有董其昌1632年的题跋

纵27.1厘米  横7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东山图》后的董其昌题跋

  在探讨“绣画”之前,首先需要阐明的是“绣画”和“画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绣画强调的是一种画境、画意,指有文人趣味的如画之绣,以刺绣的独特技法达到如画、胜画的境界,可看做以丝代笔的“画”。“画绣”强调的是一种技法,指绘绣结合,半绣半绘,以笔代针。它强调如画一般仿真的绣艺技法,重在形式。“绣画”一词较早见于文献,“画绣”一词则近人研究多用之。如果译成英文,前者应该翻译为embroidered painting,重点落于画境,而后者可以称painted embroidery,重点落于绣之技法。虽然近代各种关于刺绣的研究、著作中都默认二词为同义,甚至逐渐以“画绣”代替“绣画”,但显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追求画境的“绣画”才是本文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绣画,它成熟于宋,早在北宋的宫廷就设有绣画科,宋徽宗召集绣工三百人,出产高质量的绣画作品。当时,绣画与缂丝、织锦这三大类丝织品,均成为一种艺术载体,丰富了宋代皇家的艺术宝库。绣画真正达到巅峰是在晚明,其最重要的代表是上海松江顾氏家族绣,简称顾绣。同时代姜绍书的画史著作《无声诗史》将顾绣绣者编入,意味着绣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得到认可,顾绣绣者也被作为画家看待。到了清代,绣画在江南一带仅存在于苏绣的观赏品中,但艺术性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沦为商品绣。

《竹石人物花鸟合册》之《枯木竹石》,左上角有墨题“仿倪迂仙墨戏”和丝绣朱文方印“缪氏瑞云”

明《竹石人物花鸟合册》,传为第一位记载文献的顾绣高手“顾姬”缪氏作品

纵28.7厘米  横26.8 厘米  10开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之后,中国传统刺绣公认的分类标准是按照地域划分,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为清代“四大名绣”,除此之外,京绣、瓯绣、苗绣、疆绣等也都占有一席之地。谈绣画则绕不开苏绣。首先,从地域上说,绣画的起源、成熟、巅峰均发生在江南吴地,而苏绣是江南传统刺绣的代表。从历史传承的角度上而言,同为“四大名绣”中的蜀绣、湘绣均受到苏绣的影响,这一影响同样体现在皇家所在地的京绣及其他地区的绣种上,粤绣则因用色、材料、技法都有独特性,且绣工多为男性,暂不在本文的绣画讨论范畴内。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刺绣,苏绣是探讨绣画的历史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基础。然而,从时间上说,“苏绣”一词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年代很晚,甚至晚于“绣画”、“顾绣”二词出现的时间,“四大名绣”的说法也到清代才形成。从类型上看,苏绣既包括观赏性刺绣,也涵盖实用性刺绣。因此,绣画与苏绣可谓两个密切相关却所指不同的概念,以顾绣为代表的绣画可以独立于苏绣,高于传统民间刺绣,夹带着文人士大夫的赞誉,进入书画艺术的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绣画的历史称谓问题,它不同于传统的民间刺绣。传统民间刺绣以图案的主题样式命名,如喜鹊寿桃、鸳鸯石榴、蝴蝶牡丹等主题,一经出现便被习绣的少女们哄抢,在家家户户间传播,但这些普通百姓家的绣娘却湮没无闻。绣画的称谓则均以姓氏、人名、园林、居所或地域冠名,以此强调绣者的重要性。如闺阁绣,就是专指闺秀从事的刺绣;再如顾绣和韩媛绣,均是以姓氏来冠名,前者指松江顾氏家族绣,后者特指顾家女眷韩希孟的绣品;又如露香园绣,则是以顾氏家族的园林冠名;另有松绣,则特指松江这一地得顾绣精髓的绣画作品。不仅如此,顾绣的作品上钤绣有一系列显示绣者身份的绣章,其中以韩希孟的“韩氏女红”印为代表。这种通过以姓氏为刺绣冠名、以及在绣品上署名、留款、钤章来对绣者的身份进行肯定的做法,也表示绣画其实是和文人士大夫从事的绘画一样的一门高雅艺术。

《竹石人物花鸟合册》之《昭君出塞》

《竹石人物花鸟合册》之《杨柳隼翠》

  绣画,指以刺绣的材料和技法达到如画、胜画的境界。如画,指的是如绘画创作般的一种自由表达之境,而胜画,所指的是刺绣本身特有的视觉表现,即通过丝线的细密、针脚的齐整所达到的光泽和质感。如果仅仅是以针代笔,用丝线表现笔墨,则即使再逼真,也只是达到“如画”、“仿真”的效果而已。况且,由于刺绣本身的工艺局限,丝线其实很难表现出文人山水画中水墨氤氲的笔墨效果,所以说,如果绣画追求的仅是“如画”,则它永远也无法逾越绘画的笔墨表现力。

  绣画之“如画”,强调的非画面本身的逼真和表达,而是指一种画境,“如画之境”。因此,绣画不仅止于“如画”,更要突出“胜画”,通俗的说,就是发扬刺绣本身的材料工艺特点达到不同于绘画的表现力。刺绣中有一专有名词:丝理,又称丝路、丝缕,指丝线的排列方向,表面上看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刺绣积丝而成,丝线的排列方向就是整个画面效果的关键。好的绣作,因循者物象的肌理走势、阴阳向背、凹凸转折施绣,不论鸟兽或花卉,均能达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效果。如绣猫时,猫的绒毛有背部大绒毛、腹部软毛、面部小绒毛和四肢细毛之分,均走势不一,按照这些绒毛的丝理运针,则不但能把握猫的生动姿态,更能利用丝线的光泽表现猫的绒毛之光泽。丝线的优势不但体现在光泽上,还体现在它的“细”中。绣画作品的劈丝都极细,可将一根丝劈为三十二分之一。用这些极细的丝来表现人畜的眼眸、蝉翼、马鬃、毛发风动若真,如绣金鱼时,在鱼尾处加几条极细丝,隐约可见,从不同角度看由于光影效果不同,鱼尾似乎一直在变化,鱼也就这样仿佛真的游动起来。这些通过丝线的光泽、质感所呈现的如活物般的效果才是绣画真正可以超越绘画的地方。然而,现今许多刺绣作品以写实油画甚至摄影为画稿,运用乱针绣针法,不按丝理运针,以求达到“如画”的效果,但这类绣作无论再怎么“逼真”,充其量只是“像画一样”,却没有体现绣画真正的精髓。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许嘉专栏]

  许嘉简介

  2016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人,2013年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助理。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原国立艺专)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研究生,曾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校、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学院交流,现攻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博士学位。近年来,她的研究重点从中国明清美术史转向当代纤维艺术领域,发表多篇学术性论文,并以艺术家身份参加国内外展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