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许嘉:为什么谈“绣画”?(三)
2016-06-28 09:25:37 许嘉
刺绣的文化核心在于绣画,而绣画的最重要现象就是顾绣。顾绣是指诞生于晚明的松江顾氏家族的刺绣。顾氏家族是晚明松江的名门望族,其中顾名世官至尚宝司丞,他归隐后建露香园。根据顾氏族谱,露香园顾氏和东晋画家顾恺之同属一支,所以顾绣作品上常见有“虎头”绣印,以表示自己这一族与“虎头将军”顾恺之的关系。
《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后的董其昌题跋
明《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纵30.3厘米 横23.9厘米 4开 上海博物馆藏
虽然绣画的历史脉络从宋延续到明再到清这一线非常清晰,但其实北宋的宫廷绣画、清代的苏绣观赏品和晚明松江顾绣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顾绣之所以能在刺绣史中独树一帜,并且被写进绘画史,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文人画的结合。
这种与文人画的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顾绣的绣者都是具有良好的诗文书画修养的闺秀,她们以文人画为绣稿,多能够自绘自绣,提高了绣画创作的自由度。这里涉及到绣画的工种分工问题,民间传统刺绣都是家庭妇女拿着现成的花样,根据经验和口诀施绣,她们自己没有画绣稿的能力。北宋的宫廷绣画科其实同样存在着画、绣分工的问题,宋徽宗和宫廷画师掌握着真正的绣画内容,而所谓的绣工三百人仅是没有主动权的被动勾勒画稿的“刺绣机器”,整个绣院实质上是一个庞大的“刺绣工场”。清代的苏绣生产则早就进入商品化模式,画工和绣工分工已十分成熟,一个专职画工可以服务几家绣庄。而顾绣的绣者则是顾氏家族的女眷,一群诗文书画绣皆通的女性共同体。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个顾绣高手顾姬就是顾名世的长子顾汇海之妾,而当今名声最盛、得董其昌、陈子龙这些大家题跋赞誉的韩希孟是顾家第三代族孙顾寿潜之妻,另一位顾绣高手张来妻顾氏则是顾名世的曾孙女。
《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后的陈子龙、谭观成题跋
更重要的一点是,董文敏等当时的名人大家积极参与顾绣的创作和欣赏,如董其昌就在题跋中赞誉韩希孟的绣作胜过五代画家黄笙、黄居寀父子的花鸟写生,而陈子龙则将顾韩夫妇比作赵孟頫、管道昇这对艺术史上著名的伉俪,这些名士的参与奠定了顾绣在刺绣史中的艺术地位,并且提升了它在美术史中的研究价值。顾绣的这些不同于宋绣画和清苏绣的特出之处直接导致它们艺术质量的高下,也决定了为何说晚明顾绣才是绣画史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正是这些当时代的文人名士的宣扬与赞誉,解释了为何晚明同时代善绣的大家族闺秀有很多,却只有顾绣声名远播,影响从明末一直到民国初期。清代的绣庄均以“顾绣”冠名,至少到1936年,顾绣仍在江南代替刺绣之通名。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洗马图》
明崇祯《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对页均有董其昌墨迹题跋,册尾其夫顾寿潜跋
纵33.0厘米 横25.0厘米 8开 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仅以一人作为顾绣高手的代表,非韩希孟莫属。虽然她并不是第一位见载史册的顾绣绣者,她的绣艺究竟是否最高也有争议,但毫无疑问,她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个性特质和女性独立意识的一位艺术家。首先,她是第一位敢于用娘家姓氏钤绣印章的女性,“韩氏女红”、“韩氏希孟”、“武陵韩氏”等绣印相当于宣称她姓韩不姓顾,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之举。其次,丈夫顾寿潜师从董其昌,她本人也被董宗伯认可为松江画派女弟子,夫妇二人的次子楷又是陈子龙“几社”社员,由此可见,韩希孟和当时的名人大家是走得非常近的,出入于江南上流的文人交游圈,她本人的修养和眼界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藏《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八幅每页均有墨绣董其昌题词,其中《花溪渔隐》左下有董氏落款,上海博物馆藏《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则册尾分别有董文敏和陈子龙的题跋。她的绣品也被称为韩媛绣。再次,涉及韩希孟刺绣的意图和时间。到顾寿潜这一代,顾氏已家道中落,社会上顾绣仿制品泛滥,韩希孟为重振家业声名,才操习刺绣,意欲一鸣惊人。她为夫人身份,并不混同于平常的顾氏家妾,又为人心高气傲,因对现状强烈不满,认为社会上所谓的顾绣太滥,才亲自拿起绣针。所以韩氏可以不惜工本、不计利害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准,搜访宋元名迹、穷数年之心力来揣摩一套绣册。在当时仿冒产品泛滥的背景下,她采取了通过高质量的艺术品来树立顾绣品牌形象的做法。遗憾的是,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延缓顾绣商品化的进度。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葡萄松鼠图》
顾绣在刺绣史甚至绘画史上的地位如此特出,究竟其有何特色呢?2007年上海博物馆编《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集》总结顾绣之手法特点为画绣相彰、绣艺精妙、色质佳绝。
画绣相彰,针对顾绣作为“绣画”与绘画之关系的特点而言,为顾绣以“绣画”名世之根本,也是它与一般刺绣之民俗装饰性风格的最大区别。这里所谓的绣绘结合不是如清代后期许多以绘代绣的省工偷懒的做法,而是为达到如画之境的效果,均根据文人画稿的气象格调变化而灵活地结合笔墨与丝线。
绣艺精妙,包括劈丝精细、针细如毫、针法灵活、丝理丰富几个层面,董其昌叹韩媛绣为“人巧极,天工错”,令人不辨为绣为画。劈丝精细,劈线至崇祯初年才在民间开始普及,之前都是用比较粗的绒线单位。顾绣劈丝细过于发,韩希孟发绣劈发之一丝不及一根男子头发的三分之一。针细如毫,指针细而尖。针法灵活、丝理丰富则相辅相成,正是针法的多元与创新,以及根据对象的丝理而运针,才使得物象充满光影变化与立体质感,花鸟生动,人物生韵,山水生趣。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扁豆蜻蜓图》
色质佳绝,顾绣依照文人画之意趣和画理,用色尤尚古朴、清雅、柔润,既表达了江南画境之清空淡雅的韵致,又体现了女性审美之灵秀娴雅的品格。同时,由于明末染色技术的提高,色线种类急剧增加,已远非宋代绣画所能比拟。新出现大量的中间色、晕色,正是使绣画色阶色泽更加自然和谐、层次丰富的关键。顾绣用线分色阶极细,同一色相下能有老、嫩、荣、枯、深、浅、浓、淡之变化。此外,顾绣善于使用合线,将不同色相或色度的丝线捻合施针,层次丰富、质感强烈。除传统丝线,亦将多种天然材料入绣,如发丝、蒲草、金片、雀羽、毳毛,不拘成法,可谓匠心独运。
许嘉简介
2016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人,2013年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助理。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原国立艺专)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研究生,曾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校、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学院交流,现攻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博士学位。近年来,她的研究重点从中国明清美术史转向当代纤维艺术领域,发表多篇学术性论文,并以艺术家身份参加国内外展览。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