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杨鸿:二十四岁的技术宅如何变身优秀玉雕师

2016-06-28 14:47:11 公子扶苏

  笔者按:公子扶苏,乐考据,好论典,喜美物,羡精工,可叹才疏学浅,自到京畿,未敢恣意放言,倚仗前辈引教,亦步亦趋,混在古玩城,浪迹收藏圈,今班门弄斧,与诸君共勉。

  你二十四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扶苏二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工作两年。虽然工作的内容和大学所学不甚相合,但也还是有点关系。并不是我多喜欢这个行业,而是相对其他行业,我对这一行较为熟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在最该奋斗事业的时候放弃所学,重头开始。

  直到认识杨鸿,如果,我早两年认识他,也许我也能下定决心重新开始。

  君子如玉 那个“缓缓”的青年

  见杨鸿之前,事先做了一些功课,得知杨鸿并非如大多数玉雕师一样是从小学起的童子功,而是在二十四岁“高龄”(玉雕业内)方才起步,先前是计算机专业。而且其本人最早并不愿意进入玉雕行业,受家里影响才入行。在该创业奋斗的年纪放弃所学,进入一个陌生行业,而且是玉雕这样一个对专业技术和时间沉淀的要求如此苛刻的行业。该是怎样的艰难,心里该是如何的熬淘(北京话,憋屈、烦闷、失落)?因此扶苏心中最早勾画的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

  

  见到杨鸿之后,突然明白为何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真的有那样神奇的力量,将接触他的人变的温润谦和。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大多语速快、思维跳跃、肢体语言丰富。而杨鸿却给人以“缓缓”的舒适感。

  大师历程 二十四岁起步

  杨鸿出身玉石经营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但起初并不喜欢和田玉,觉得和田玉的题材都太传统老套。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24岁的杨鸿一直想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并不想做玉雕。

  “玉雕大师们都很小去跟着师傅学,捏泥巴,天天画,这种苦你肯定受不了。”

  最终在父亲强硬的坚持下,三十六计用尽,一招激将法将杨鸿拉上了玉雕这条路。

  

  24岁的杨鸿从画线开始,没有绘画基础的他,怕打扰其他同学,也怕自己基本功差,线都画不好丢乖露丑。所以只能在门口画线,为了练习画好一条直线,一练就是三年。

  24岁,连线都画不好的杨鸿看着年纪比自己小的同学都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心内难免稍许沮丧和迷茫。

  “当时思想上迷茫,超迷茫,我身边做得差不多的,做了五年,一问那个,六年;我们的孟庆东大师,20年。我那时才第一个月,而且我是晚来的,年纪又大。年龄大还什么都不行。他们是年轻的,他们跟上学一样的就是在学这个,所以就是玩,他们那个年龄段可以再学学玩玩,对他们来说时间是最大的本钱,我是没有的,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不是选错了,我进步的再快,跟他们拼也是拼不过的,那个时候特别想放弃。”

  说到过往的迷茫期,杨鸿倒是很淡然,那之后,他并没有放弃,知耻而后勇,继续努力。

  “当时画画有了一点感觉,画画的过程就是努力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且完成它,那种感觉是特别好的。那时我不知道我以后做玉会是什么样,但是我就觉得我要这样坚持下来,我就能成。”

  有鸟止南方之阜 栖“鸿叶”

  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喻老》

  

  杨鸿虽然24岁才起步,但是好的就是因为家里一直经营玉器,因此开始学就进入了相对中心的圈子,真正治玉的大师、玉的材料,玉的体裁,发展方向各方面都比较正统。师承更是显赫,08年跟随中国玉雕大师孟庆东先生学习,后又拜中国玉雕大师苏然女士为师。优良的材料、系统的玉雕教育、名师的指导以及杨鸿自身对玉雕的认知和努力,“鸿叶”玉雕工作室诞生。

  多年的历练,使得杨鸿的技艺有了大飞跃,“鸿叶”的诞生是杨鸿努力的成果,也是藏友们对他认可的结果。

  玉石的题材大多吉祥、传统,也造成了玉雕程式化的现象。杨鸿最初不愿意进入玉雕行业,就是因为和田玉的题材都太传统老套。如今进入了这个行业,他会如何治玉呢?

  我们的时代特征

  玉文化在中国传承数千年,是中国唯一一个未曾间断过的文化系统。即使是同一个题材,每个朝代也有不同的特征。代表了当时时代的审美,也是我们断代的重要依据。

  

  “玉文化很多走到现在一直还能让很多人喜欢,其实就是因为它美,但是太过于传统了,就会和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观念脱节。很多传统的东西它也是在变,很多很漂亮的纹饰是因为人们不断地修改、创新,而且是有脉络的延续。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我们的时代也应该有,符合大家的审美,让大家愿意佩戴、使用,玉雕师的辛苦才有意义。”杨鸿的作品乍看是仿古,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许多古物上不曾有的亮点,和动人的小心思。我们在系列专访的第二篇会慢慢道来。

  艺术和市场夹缝中的玉雕师们

  不仅是玉雕,许多门类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擅长一个题材,就一直只做这一个题材,最终要么做出自己的风格,要么被困死。玉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他也是一门商业,大师下面有弟子、工作室甚至工厂要养,原料成本高昂,固定支出太多,对市场的考虑就会很重,无法全心做艺术。于是只能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找平衡。

  一味的传承会令作品和时代脱节;过于颠覆的创新,又会有悖“玉”的特质,甚至浪费玉料;价格低了玉雕师无法生存何谈艺术?价格高昂会让爱好者望而却步,生存在艺术和市场夹缝中的玉雕师该如何平衡?

  “特别传统的东西我也不喜欢,千篇一律,那时候就感觉隔壁家的东西,跟我们家的东西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我要是说去购买一个东西,我也希望这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不用说特别厚重的文化,整体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形式上是有一些变化,这样的东西我就愿意为他买单。” 杨鸿老师说的这一点,扶苏也非常认同,再美的东西看久了都会审美疲劳,要让藏友掏钱买单,总要拿出点诚意来。

  做让藏友买单的玉雕

  扶苏虽然不是什么圈内名人,但是借着雅昌艺术网的平台,接触了大量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优秀作品见得数不胜数。美则美矣,然而我不会去买。一方面是负担不起;一方面是虽然好看,但是它们并不适合我,而且甚至会抢我的风头,戴首饰或配饰,无论它们如何美好,首先,它们都必须是要来衬托我,而非我衬托它们,许多玉雕师的作品很优秀,但是大部分配饰类都忽略了和“人”的关系,以及和观者的共鸣,就像一个姑娘,看上一件再美好再喜欢的衣服,试穿后,发现“撑不起”、气场不合,也绝对不会买。

  “鸿叶整体来说是很有活力的,我们就做很多人戴得起,而且戴着好看的作品。整体上题材都是传统,但是做法,玩法是创新的,让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看着我的作品被藏友们天天佩戴把玩,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成就感!”

 

  在艺术和市场夹缝中找平衡的玉雕师,要让藏友为作品买单,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打动藏友。杨鸿虽然起步晚,但是在圈内已经拥有一大批粉丝,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杨鸿如何带领“鸿叶”一路向前?

  敬请期待“朴玉之上·青年玉雕师推广计划”——杨鸿系列专访第二期:

  《一树“鸿叶”烧 杨鸿的灵动新古风》点击阅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常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