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雅昌讲堂3018期】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王璜生:当代水墨艺术的三个录像
2016-06-29 07:48:37 莫积均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刘骁纯:水墨艺术的当代和现代关系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胡斌:当代“水墨”的艺术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鲁明军: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魏祥奇:中西方的水墨文化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颜勇:天下和文化多元性
【演讲者介绍】
王璜生:1956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璜生:
皮道坚:1941 年生于湖北。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美术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广州大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美国。纽约)学术委员。
皮道坚
导语:我们这次展览叫做“天下·往来”,是一个当代水墨的文献展,它主要展示从2001年-2006年之间的当代水墨艺术,这个展览是2001年我和王璜生馆长在广东美术馆做的一个展览叫做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那个展览的延续,那个展览主要是展示了1980年-2001年这二十年间的,接下来十五年间这样一个当代水墨发展的它的线索和态势,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把它揭示出来。这个展览它大致分为两个板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的,“天下”是一个部分,“往来”是一个部分,在天下的部分,我们分了三个次单元,一个单元叫做“味象”,体味的味,还有一个单元叫做“观道”;第三个单元叫做“新世界”,“味象”和“观道”都是水墨艺术的一种特殊的观察和表现方式,因为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澄怀观道,或者是澄怀味象,那么新世界就是一个水墨的新世界,就是这十五年来一些当代水墨艺术家他们用他的水墨艺术创作对我们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种展示和表达,所以这个单元的题目又叫做“存在的形状”,这个是“天下”部分。
主要内容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会之天下·往来 王璜生:当代水墨艺术的三个录像
王璜生:那么我今天想谈的也是想从水墨的两难,我们一方面对水墨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又觉得有很多的误区,很多的困难,很多的错位,那么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录像比较突出的特点,或者是三个阶段跟录像。第一就是在90年代初期开始探讨实验水墨,或者当代水墨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比较多以水墨来探讨文化身份问题,也觉得这种来自于中国传统跟文化深处的水墨艺术,他能够从某种方面体现中国特有的身份,也可以避免被认为很多是模仿等等,那么在这个阶段有面向做了很多的努力,那么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应该说,很快的也进入了一个所谓水墨的媒材,水墨的艺术方式的讨论跟实践,那么对水墨他能做什么,他是一个由中国的特殊纸墨等等,这样很特殊的媒材方式,还有他凝聚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慢慢形成的所谓笔墨或者所谓对墨分五色,墨的特殊的表达意义等等,线条的特殊表达意义等等,包括推进到所谓抽象水墨等等,因为抽象水墨既能够体现媒材的特殊性,又能够跟中国传统上的艺术方式联系起来,艺术语言联系起来,在这个阶段跟路线上做了一些比较多的探讨跟实践。
“当代水墨艺术的水墨性”学术对话会现场
那么又渐渐地出现讨论水墨精神的问题,也就是说第三阶段或者第三录像,更多地开始探讨文化精神,将水墨跟文化精神相联系起来,那么这个阶段的文化联系也就是说,如何突破水墨不仅仅是媒材,不仅仅是跟我们的传统形式之间有某种关联关系的东西,而是更多的从精神,从气质,从文化内涵,还有东方的东方性,包括是我们现在探讨的水墨性问题,更多地在讨论问题。
展览海报
那么在这三个录像跟三个阶段录像的过程中,其实也面临着或者说他的所指或者针对性,其实是跟一个强大的西方现代主义或者当代文化关系,从文化身份的讨论,那么他其实是前面是有个西方的巨大文化阵营,而媒材方面作为水墨这几个方面的讨论都不自觉地面对着所谓现代或者当代,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西方为主体的文化系统才发话,而且在这个对抗的发话中,我们希望寻找到我们的一个独特性,或者是我们能够在这个大的世界范围里面,文化语境中去发言的可能性。
“当代水墨艺术的水墨性”学术对话会现场
随后更多讨论媒介问题的时候,或者中国的艺术语言、艺术形态、形式的时候,碰到的问题是在西方,特别是进入当代艺术的讨论的过程中,对于媒介是不存在特别关注跟有特别的去遭遇这方面,而更多是强调作为能够表达当代思想的任何媒介,都可能被进行讨论,而且日新月异的媒介,也促使了大家不断去应用新的媒介表达当下的思考,而另一方面水墨或者说中国水墨的意识形态、形式,包括语言,由于他长期以来在中国形成了他独特的表达系统,而且认知系统,包括欣赏系统,包括所培养起来的审美,跟认知的微妙特殊性,而恰恰这种很微妙的东西,在国际的当代语境里面,很多包括西方的批评家跟公众是比较难,在这里面去体会中国的水墨性也好、笔墨性也好的微妙之处,而在这种面对中国的水墨媒材特殊性的理解有偏差,而同时对当代艺术媒材问题、媒介问题、手法问题的开放性认知,那么构成了我们的水墨在这个阶段,我个人认为也是有他极大的面对困境。
那么在第三个阶段或者第三路线所谓的文化精神问题,在中国,在东方我们觉得,我们的文化精神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特殊性,而且在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东方的文化精神性问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跟极大认同,也做出了很多的研究。那么在这方面中国或者水墨艺术也期待着用这样的精神性能够去寻找到他,包括真正在当代思维中的精神表达,还有用这样的文化精神去解决或者是力图去解决在现代社会上所面对的种种困境,但是恰恰在这种当代的强大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这样所谓东方比较柔性的,阴性的,空灵的文化思想。当然我们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期待跟尝试、实践,也努力地希望在这里面去讨论出或者是自己走出我们自己自身的路,但是这个路其实是信心跟困难并存,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谢谢!
王璜生与皮道坚在展览现场合影
皮道坚:谢谢王璜生先生,他对三个阶段或者是三个录像,或者是叫三个录像,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录像概括,我非常的赞同。确实我也根据我的这个观察,我觉得他的归纳是非常之准确,第一个是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问题就是96年我们在实验水墨的讨论,在广州华南十分大学开了一次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水墨艺术研讨会,那个时候国内的批评家差不多都来了。当时这个问题大家确实是很纠结、很焦虑,文化身份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就是水墨的媒材,水墨的艺术方式、笔墨的特殊表达方式的这样一个讨论,然后到第三个阶段就是水墨和文化精神的关系。那么最后落实到第三个阶段,我想王璜生刚才的那个发言他谈到关于现代和当代的问题,他提到了西方的文化系统,强大的西方文化背景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对水墨艺术、当代水墨艺术它自身的特殊性,应该是从文化精神这个层面上来进行讨论,这一点我也非常赞成。
“当代水墨艺术的水墨性”学术对话会现场
(责任编辑:莫积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