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艺术家
2016-06-29 08:43:02 梁瑛
青年艺术家卢征远做客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
作为关山月美术馆2016年度“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期主讲嘉宾,青年艺术家卢征远日前做客关山月美术馆,以自身及众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为例,解析当代艺术背景下公共与艺术的关系,为观众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
“公共”不是“艺术”的定语
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本年度的学术主题是“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与前几期邀请学者专家解析公共艺术概念不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艺术家卢征远以艺术家的视角讨论公共艺术话题。作为中国当代80后青年艺术家的代表,卢征远对于公共与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把此次讲座定名为《公共&艺术》,在公共和艺术之间用一个符号分隔,“我不想把公共变成艺术的一个定语,我觉得他们之间既有交汇点也有更多不同。”在本次讲座中,他从公共艺术的历史、公共艺术的新的可能性和自身的公共艺术实践三个方面,对公共艺术进行全面剖析。
从最原始的壁画到后来的崇拜和宣讲,再到后来现实主义更开放式的一种抽象形象的出现,卢征远简单叙述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同时用大量艺术案例介绍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公共艺术如何发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具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激发公众思考的当代艺术
卢征远介绍的第一件作品,就是观念艺术史开山作品之一:南非艺术家Roelof Louw完成于1967年的《灵魂之城(橙子金字塔)》。当年该作品在伦敦艺术实验室首展时,堆了5800个橙子,任观众取吃。两天后,整个装置崩塌。后来泰特现代美术馆花了三万英镑买下该装置艺术作品,在展厅中重现这一作品,观众们可以任意取下上面的橙子,一边剥下橙子皮,一边对着慢慢缩小的金字塔,思考Roelof Louw所提出的命题:水果腐败,时间流逝,朝生暮死。
卢征远列举的艺术案例围绕六个关键词: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问题讨论、社会的折射和激发思考。在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7000棵橡树》也是这样一件作品。1982年6月,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开幕式上,约瑟夫·波伊斯实施作品《7000棵橡树,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他的规划是:寻求卡塞尔市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在第7和第8届卡塞尔文献展中间的5年内,由志愿者在市内种植七千棵橡树,并在每棵橡树旁放一个约120─150厘米高的玄武岩石条。任何想要参与的人,可以买下并种植一棵或数棵树和石条。不住在卡塞尔市的人,可以请人代替种植。波伊斯设定了一个文化纲领,用橡树800年寿命之长和玄武岩的坚硬作为象征,期待推动一种“人类生存空间”的美化与改造,呼吁世人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
波伊斯最初提出方案时,卡塞尔管理当局只允许他种60棵树,在他和众多支持者的努力下,这个方案最终被通过。在开幕式上,波伊斯在一个石条旁种下了第一棵橡树。随后,有很多人自愿种植,种植的地点随机,而且也种植了其他树种。这件作品历时两年,期间艺术家已经去世,最终由他的儿子在第八届卡塞尔展的开幕式上种下了第七千棵橡树,既把博伊斯这件最重要的作品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和“社会雕塑”这样一个理念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合作公社”让普通人参与创作
除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卢征远还重点介绍了他自己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合作公社》项目。《合作公社》构建了一个微型的艺术生态系统,搭建了一个艺术的搜集、创作、交易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现场来提供创作原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东西,比如一块石头或是木头,也可以提供一个想法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声音,由合作公社来进行再创作。创作完成后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展示和销售,在几个大的微信拍卖平台进行无底价拍卖,卖到的钱再分给提供材料的人、创作平台和拍卖平台。这个项目从创作最开始的材料和灵感,到创作方式、销售,完全是开放的,全部通过互联网交互式的创作平台完成。这样的一个合作公社,其实是浓缩了全部艺术生态的一个完整的链条。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卢征远收到了各种各样奇葩的原材料,最终这些东西都做成艺术品并成功销售出去。卢征远通过这个项目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他感慨地说:“你觉得你是艺术家,觉得自己很有想象力,但是放在大众的语境下,你会发现大众的想象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这也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