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纸上春秋”拯救浏阳古山贡纸公益行动

2016-06-30 09:14:07 未知

  2016年6月29号,由杨福音发起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纯手工造纸——浏阳古山贡纸先遣队50余人,前往浏阳张坊镇上洪社区道官冲组。其中有著名书画艺术家杨福音、张锡良和何季麟、周少剑、刘建军等20位书画家们将在现场用古山贡纸画画、写字。非遗专家陈剑、刘伟、李锋、李立松和作家何立伟、王平,以及热心非遗保护的企业家谭国斌、喻云霞、张忠、何征、帅静、红逸、梁涛、邹逢、李志文、叶伟松等朋友同行。省市电视台、报纸、网站媒体界将跟踪报道,共同探秘追寻“五代人的守护一一古山贡纸”。

  

杨福音、张锡良老师在古山贡纸上创作

  “古山贡纸,纯竹质原料,环保无污染,质地细密结实,纤维长褙力大,宜书宜画,果然老字号”。——福音鉴识

  杨福音老师口述,2016年6月11日,一次机缘,他寻访到浏阳张坊镇的古山贡纸,实验性的在纸上画了几笔,立马惊讶于此纸张的书画展现能力。他记忆里,小时候即使用浏阳丁贡纸习过画。贡纸分为甲乙丙丁以及等外品。这种古法纯手工造纸,无污染,纤维长,保存几十年纸面如新,不上潮,不易碎,尤其适宜书画,有着机器纸不可取代的优点。

  

杨福音老师介绍古山贡纸

  欣喜之余,他得知古山贡纸在新机器纸的冲击下濒于绝迹,大量纸槽荒芜,精于抄纸的师傅逐渐老去,只剩下一家尚可生产高等级贡纸,这让画家很是惋惜。遂发声发起保护古山贡纸的倡议,并亲自撰写了以上鉴纸的字幅,向世人大力推介浏阳古山贡纸。长沙市文广新局、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随即给予大力支持,联合诸多画家、非遗工作者与关注者,发起了这一场“拯救”古山贡纸的公益行动。

  古山贡纸资料

  1.历史

  浏阳张坊竹纸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宋元之前。明嘉靖《长沙府志食货志》就有“纸,浏阳产”的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福建邱氏父子数人来到浏阳县七星岭村的湖洋片抚州棚定居,知道楠竹的笋竹是造纸的好原料,便在每年的小满前将笋竹砍下来,经过归堆浸制后,洗出丝、壳、晾干挑回家里,再将丝壳浸上石灰,漂净石灰,再用碱蒸制成纸料,再经过用脚磨擦成竹蔴,尔后用手工做成水纸,烘干后便成了一张文化用纸。

  

传承人现场制作古山贡纸

  浏阳纸在清乾隆年间被朝廷官府纳用,始有“贡纸”之称。据记载,民国时期,全省 75 个县,有 58 个县产纸,但是仍以浏阳生产的纸最负盛名。据《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记载:“浏阳造纸技术之精,纸品之佳,省内无出其右者。”浏阳石古山的纸农唐三祥、唐智祥自抄古山牌贡纸,参加南洋纸张比赛分别获得金牌、银牌奖,产品远销东南亚。

  2.传承

  浏阳手工制纸已有几百年历史,经过邱氏父子的再三研制,后来又发展到用漂粉或漂精和料做出漂白纸,加松脂、明矾能做成不吸墨纸,称凡纸。周边的农户迅速发展起来,很多人家都建有纸槽(作坊),人们称之为槽户。相传至民国时期,在金钟、湖洋、七星、双溪一带统称“石古山”,共有300余槽户,覆盖区域较广,从业人数很多,既是一个乡邻相互兑换劳力和生产技术,工序互动互带体系,又是一个家族、亲缘、师徒传教体系。20世纪初,张道鸿、黄墩庆、黄叙招、陈常位、张道坦、黄桂泉、张祖祥、黄德钦、王中英是浏阳主要的手工造纸户。到20世纪70年代,成立浏阳古山造纸坊,张自强、黄叙华、张尧天、张自铭、张实秀、罗时品、谢声洋、王才伟为造纸坊主要手工技术人员。直至21世纪,手工造纸技艺逐渐没落,古山造纸坊(前身)破产,浏阳只余张自强、张绍敏、黄隆球、黄隆根仍进行该项手工技艺操作。

  

传承人现场制作古山贡纸

  浏阳市张坊镇上洪社区道官冲组王鲁声、黄隆根父子五代坚守,传承制作这类贡纸。是浏阳剩下的唯一一家贡纸级别制作者。

(责任编辑:武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