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荣会: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创新
2016-07-03 17:11:53 诸荣会
我的一本新书即将出版,责任编辑将封面、版式等发给我看效果,我一看,页码竟然印在了页面的装订线一侧,我以为这是美编小疏忽弄反了,便立即向责编指出,没想到责编一会儿转来美编的话,说这是她精心设计的,是本书版式设计上的一个创新点。
我惊诧莫名!
不错,若真将页码印在装订线一侧,此真能成为很特殊的一本书,因为全天下差不多所有图书,都不是这样的;如果仅仅从这一角度来说,的确是“创新”了,但是这样“创新”后的结果会怎样呢?只会是为难读者!
书籍之所以要有页码,且一般都印在切口一侧,目的是为读者阅读时翻检方便,如果页码印在装订线一侧,就会很不方便,这是常识。天下那么多的做书人,为什么都 将页码印在切口一侧而非装订线一侧,这都是对常识的尊重和遵守,并非他们在这件事上都不知道创新,把这么好的一个“创新点”给你留到今天。
“创新”决不会违背常识!违背常识决不等于创新!
然而,如今打着“创新”旗号干违反常识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我从自己日常生活的见闻中就很易举出例来:天气预报的播报,清楚明白、尽量准确是常识,但一家电视 台的某个频道竟让刚学会说话的两三岁孩子来播,还有一家的播报员,不但男扮女装,且还用本市方言、演小品和说相声一般来播,如此“创新”弄得观众常常恍惚 ——这或奶声奶气,或油腔滑腔的“天气预报”到底是真是假呵?公交车报站,其实多数时候是给来这座城市路不熟的外地人报的,这是常识,但是有人偏“创新” 地用本市方言来报,弄得需要听的外地人听不懂,能听懂的本地人并不需要听;说话写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常识,但有人偏要提出“有话则短,无话则 长”的“创新”观点,且还要让千万学生围绕着它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作文,弄得考生们只能一头雾水地乱扯,以为“创新”便是与俗话抬杠,与常识作 对。
类似的事情,虽然出现于不同的行业与领域,其实问题的症结都大体相同,那便是一些人以为创新只是简单的、无前提条件的标新立异。
创新的确在很多时候都表现为标新立异,但是有前提和条件的,且其前提和条件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人 作为一个自然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物性的本能需求,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在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环境中也后天养成了一系列社会性 的必然需求;与这种需求相一致的某些前提、条件和特点,都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常识”。如人吃饭是常识,你终不能“创新”得让人吃土。 所以,常识即生活情理、思维逻辑和艺术规律,人的任何活动,包括创新活动,都必须对这一切原则性的尊重与遵守;换言之,任何“创新”,都必须是在不违背常 识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也才能真正成功;否则就只能是瞎折腾。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制造一件实用器,任你如何“创新”,最终这器具要让 它因为你的“创新”而更加“好用”“好使”,而不是“为难人”;而若创作一件艺术品,任你如何“创新”,最终作品所呈现出的应该是一种艺术美,能冶人性 情、启人思智、给人美感,而不能“恶心人”。
然而,泛观现在许多人的所谓“创新”,似乎是专门为了“为难人”和“恶心人”。如,随着科 技的“创新”,电视机的遥控器一般人是越来越不会用了;随着服务的“创新”,一般人去银行存个款取个钱是越来越难了;随着文学艺术的“创新”,“大师”们 的作品一般人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倒是越来越多地看到众明星们的种种“创新”表演,竟然多是把肉麻当有趣,把矫情当天真,把疯狂当激情,把瞎折腾当创新。
由是观之,创新固然可贵,但有时候回到常识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
诸荣会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有书法理论著作《读碑帖》行世。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