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念东访谈:表达可以作为安抚艺术家内心的东西

2016-07-06 16:11:31 未知

  

  王念东访谈:表达可以作为安抚艺术家内心的东西

  摘要: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的积累,艺术也会不停地在探索中发生相应的变化。力求一种稳妥的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那种异想天开的突变。

  孙谦(诗人、艺术评论家):

  你的作品可以看出依然是比较纯粹的油画语言,而不是像许多画家在油画中综合了国画和版画的元素,以求从中衍生出自我的符号——一种独特性。

  王念东:

  在我不同期间的作品里也有各种不同元素在作品里穿插,很多方式也在尝试,但绘画手法的主线还是运用较为纯粹的西方绘画语言,尊重油画绘画基本的原则,考究线条,点线面,形体,光影透视,追求意境氛围的呈现。

  很多经过学院背景的艺术家或多或少的对一些经典恒久的东西有一些依恋,我所选择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形式特点,也和油画的语言不谋而合。超现实者认为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呈现这种游离于现实的真实,只有很完备的技术支持才可能更淋漓尽致。

  有时候有人问为什么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追求画面的完美,而我认为画面没有绝对的完美,不管是采取何种表现方式,对绘画语言的探索和追求应该是艺术家一生的事业。

  孙谦:

  从你的画中可以看出,你对基本功基本技艺的孜孜不舍的追求。那种逼真的效果,很是令人惊奇。因为现在新老画家都在追求抽象的表达,往往让人一头雾水,他们以为这样就比较先锋比较前卫了。那么你认为油画是否可以将最基本的技艺抽离,从而获得最好的表达呢?

  王念东:

  基本技艺在画面里的体现,不用去刻意而为之,当积累了多年的学习和作画过程后,一些绘画的技艺和意识就自然而然体现在画面里。

  画面的逼真,一方面是塑造画面的需要,一方面是意境氛围表达的需要。面对这种需求,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严谨的工作状态与过程,以及耗费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上。

  绘画的价值倾向,画面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确立画家的风格。每个画家有每个画家自己的风格状态,但是先锋和前卫,不是看不懂就可以成立,风格并不是去取悦观众,也并非是仅仅自我陶醉,还是要从个人的创作出发去选择,在不同的展览和自我感受下不断的检验、反馈。

  油画是可以从基本的技艺抽离而重组的,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可以解构再生的,但是要重新赋予它们生命,是艺术家要好好研究和苦心经营的事情。

  

  孙谦:

  你画中人物的眼神都很奇特,许多都是平常无从察觉的,它们恍惚迷离几乎都像梦境。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眼神,并把它们表现出来的?

  王念东:

  人总是有不同的状态,并不是一直像瑞士钟表那样精确无误。大多时候我们常看到的都是人的常态和社会性的一面,这些属性都是很光彩和正面的,至少是自我美好的一面。人还是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形态、情态,有坚强和软弱,有正常和失态,有高兴和失落,有清醒和混沌,以及不为人知晓的状态。

  而我是想更人性地展现更完整的一个个人,更完整的都市人的状态,将那些浸没在个人的思绪里的或迷惑、或游离状态,最真实的表达出来。图像没有声光电和文字,只有画面里人的眼神所依稀传达的内心的诉说和境遇,那些眼神出离于现实和梦幻之间。

  孙谦:

  你画中角色的眼神和身体的体态的结合也有出人意表之处,它是否是一种压抑的臆想、一种梦象,或一种幻想的转化?而这种臆想、梦象和幻想,反过来又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表现、表达?

  王念东:

  人都或多或少了解自己,但表达人本身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艺术的方式既和现实世界相通,却又有一定的距离。我的画面所呈现的人物的眼神和身体形态,都是在不经意发生的瞬间里,或在潜意识里那些稍纵即逝印象、影像,以及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不经意间的形态,它们被我的笔触捕捉到,并集中起来后就成了画面里的定格瞬间。其中的感觉和感受整合为一种特别的印象,它和城市的日常生活不谋而合。

  

  孙谦:

  这些眼神从许多角度反映和陈诉世界,而你又发现了这些眼神,可以说你和你画作中的众多人物经历了同喜同悲的过程,你是如何体验到这些的?

  王念东:

  人有各种生活: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遇,构成了不同的状态。人们都在各种悲欢离合中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可以说是世界的窗口,很多的感知就是从眼神里获得的。感知自己,也感知别人,是那种种奇妙的眼神陈述了我的内心,或和我一样的都市人们的感受。

  孙谦:

  你的作品的情调基本上都是生活流的,诸如恋人之间情爱、思恋、邂逅之类,以及具体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尽管它也传递了一些人性的东西,但是还没有延伸到深层的精神层级上。你的这一类作品也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积累。你是否有什么超越自我的思考和设想,即以一种更高境界的作品来再次打动人心?艺术家最终是要把心灵的天空扩展到远方,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地。

  王念东:

  我觉得所谓生活流的面其实是很宽广的领域,我所表达的仅是都市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但又在力求超越于表象的真实之上,去探讨更多的层面精神。可能早期的作品和你所说的关于都市人情爱思恋的状态有关,现期的作品又更多的指向和关注都市人所处的环境和生存状态。

  当然,艺术家表达什么和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密切的联系,内心要感知到所描述的那个世界,而不是忸怩做作地去表达那些并未触动他自身的东西,却妄言深刻,比如生死和苦难等等题材。时代的不同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事物解读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艺术表现的不同。而不是把一些模式化的选择和移栽的价值观念拿起乱抡,以吸引眼球,而需经历真情实感,深切体会。

  我力图不断地去真实感知并表达这个世界,以后的表达方式和范围可能也会越来越宽泛,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的积累,艺术也会不停地在探索中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力求一种稳妥的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那种异想天开的突变。

  

  孙谦:

  你的趣味和才具,使我们看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和真实。你的绘画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格局,但是你的符号话语所展示的空间又相对局限,你画面中的形象显示了存在的现实性,显示了你自身的在场,你的笔触还是围绕在你的感情生活中,所以它同时也是象牙塔情结的表现。这几乎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

  王念东:

  的确,我画面营造的矛盾感冲突感,就是都市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就是很多人与世隔绝的梦幻之地,逃避现实的桃花源写照。精神上的栖身之地在貌似安逸平静的境地中,其实是在交织在身体的欲望和都市钢筋水泥间生活中的挣扎。在现实与梦想,情感与思想的冲突中,留下异样的紧张感,无奈、焦虑与矫饰,这些场景就是我的思考想表达的东西。

  这些所构成了符号话语体系图像,是和一类都市人的生活同构的,是现代人的真实存在,有很多人在观看这些画作的时候也会有共鸣,也会感觉自己似曾在场。

  孙谦:

  人物的图绘看上去是很具象,但是是最考想象力的,特别是你的这一类人物构造,都是在同一类型中间,要使他们各个不同,并显现出各自的特征,真的是不容易的。你是怎样启动自己的想象的?

  王念东:

  确实,具象的艺术作品很有难度,又很具有的挑战性,一切的形象都需要很具体的真实描绘,也就需要很具体和让自己满意的参考资料。这个一方面需要平时积累大量的素材,经常拍摄一些自己需要的一些资料。有些自己拍摄的资料里,几百张里选得出一两张满意的就很不错了,画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构思进行很多的改动。

  作品的构思和想象,一方面是视觉经验的积累,积累多了之后,就会有很多存在于内心的画面;另一方面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那种意想不到的直觉意识的降临,很多的画面就是那种直觉对现实场景的解构和重构。

  还有些来源于梦境和想象的东西和这些视觉形象、场景交织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不可捉摸和言喻的画面。

  孙谦:

  那么艺术是否是这样一件东西,那些引诱、安抚和激动艺术家的事物,是否就是可以回归到艺术家自身的本质要素中来。是否只有某一类事物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某一类艺术家,而另一类事物则吸引另一类艺术家?你的天赋大概就是,你在与你画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在意想的遭遇中所激发的?

  王念东:

  是的,艺术的表达可以作为安抚艺术家内心的东西,它是艺术家一个从内往外传达的工具和媒介。它有强大的功用,以展示其内心的多层内涵,在真实和幻境之间穿梭,掌握好它,艺术可以是艺术家的一个玩具也是一个圣杯。

  每个人兴趣多样才会产生丰富的艺术表达,构成多彩的艺术世界。我觉得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去感知人,感知人本身的境遇,探索都市人群,呈现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

  

  孙谦:

  艺术或许就是人的精神现象中神秘且又无法解释的天性吧,这或许就是造物主给人设定的以象征和镜像的方式,去完成某种名义、某种存在的意义或使命吧。

  王念东:

  艺术的确是很难用特定的涵义来精确定义的一个变量惊人的事物,它有太多的可能性和期待值。

  我们除了生存的需求,艺术的本在也成为我们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也记录和引领着我们的未来。

  造物主赋予我们艺术,还有使以我们间接方式表达和接近真理的可能,用隐喻和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存在的真理或意义,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孙谦:

  现代的艺术包括文学绘画在内都很注重形式感,即形式把审美伦理转化为一种纯技艺的游戏。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念东:

  人们对形式感的认知,我觉得首先更多的来源于感觉,最鲜活的感觉。

  艺术形式是千变万的,不可能被局限在某一种单一形式中。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在某种艺术作品套路被定格和程式化后,就会使艺术陷入僵化、僵死。像有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那样走进死胡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打破和重建的相辅相成才可有艺术的出路。

  在“后康德传统”当中,伦理与审美仍然是分离的:前者关乎现实化的行动、真实世界的目的与实践性的结果,而后者则往往被认定为是无目的与非功利的。所以我觉得如果形式的东西已经游离在本源性的艺术追求和价值观之外,其实也就失去了艺术审美的最初特性,也就失去它最鲜活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在形式的追求上更多的是去用心体会和运用,而不是一种熟练技艺的套路游戏。

  孙谦:

  在一定强度性的量的积累中,艺术就会形成一种固态化、模态化的情状。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惰性所致,谁都喜爱寻找最方便的轻车熟路去走,这样可以不必冒迷失的危险。一般有自律艺术家都会忌讳自己的创作出现这种状况,在一定的时间段就会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

  喜欢挑战自身极限的艺术家,总喜欢那种新鲜感和冒险感,总是要在最险峭的地方崭露头角。

  王念东:

  是的,在各种艺术领域,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固态化、模态化的情况,这一方面是艺术家在选择性地沉淀一些好的东西,的确需要慢慢消化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过分沉淀后又容易陷入泥沼,难以迈步。

  一些学生也经常提这些问题,为什么一些艺术家几十年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在学术和市场的确立之后难以自我调整和改变。很多的艺术家存在着在这个沉淀自我过程中度的把握的问题,这种度的把握,的确是艺术家一直要做好的终身工作。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