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走出的“丝绸之路”
2016-07-06 16:20:26 未知
图2
骆驼在关中与中原地区并不常见,史书中也很少记载。然而,这个地区唐代墓葬中大量出土的各种骆驼俑,几乎成了唐代考古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和亮点。这些频频出现的骆驼,或与各类马俑人俑相组合,或由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用具,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古代的中外交通。因此,一提起骆驼,人们往往把它与“丝绸之路”和胡人进行联系。实际上,骆驼的生理特征与“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环境以及西域胡人的独特文化习俗,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一道靓丽的画卷——骆驼性情温顺而执拗,耐力坚韧又顽强,能在炎炎烈日、水干草枯时找到生命之水,还能在漫漫黄沙、逆风飞扬中找到归路,被誉为“沙漠之舟”,在古代丝绸之路商队贸易乃至政治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墓中出土的这些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不单单是一种时代的艺术精品,更被人们当作“丝绸之路”文化的象征。数千年来,正是这些骆驼在西域沙漠中像凌波劈涛的航船,接受人类的使命,用坚毅的脚掌踏出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蕴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汉唐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昌盛于隋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延续到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我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今天,“丝绸之路”被看作成一条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陆路交通干线,也是东西方之间互利互惠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往的纽带。
自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来,位于关中西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凤翔与陇县,陆续发掘清理了一批隋唐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各式陶俑和三彩俑。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多与古丝绸之路息息相通。本文介绍的这两件骆驼俑就是其中一部分,它对于了解唐人丝路情结,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很有意义。
釉三彩骆驼(图1),陕西凤翔县唐墓出土,通高36.2厘米。骆驼引颈昂首,站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首、颈、腹、峰施黄棕色釉,腿施深棕色釉,垫背部施白、绿、黄三色釉彩。釉质晶莹,造型生动。粉彩骆驼(图2),陕西陇县党家庄唐墓出土。通高36.6厘米。骆驼头部挺颈、昂首,欲张口作嘶鸣状,双峰高凸,四腿粗短强劲,站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驼体绘以红褐色彩,双峰、颈毛、肩胛部、尾巴施深赭色彩,保存完好。
这些粉彩和釉三彩骆驼的造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粉彩和三彩釉的装饰手法不同。三彩主要是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色釉浓淡、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花纹流畅的自然效果,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为这种工艺盛行于唐代,往往都是三种颜色,所以又称唐三彩。粉彩俑是在成型的坯料烧成陶后再敷涂各种色彩,这种彩绘俑刚出土时,彩绘看起来还不错,轮廓线条流畅优美,但多数很快颜色就会发生变化甚至脱落,稍放一段时间,表面就出现粉化现象。这两件骆驼虽然造型差异并不很大,但由于其粉彩和釉彩的不同,俑身的外观效果显然差别很大,其珍贵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但它们在探讨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上,丝毫不降低骆驼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