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冀少峰:由四届油画展、两届论坛看深圳美术馆的崛起
2016-07-12 09:09:30 冀少峰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品图”、“品书”三个部分。采取多学科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并把问题置于历史的进程中,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发现问题,对当代艺术不同门类,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为“立场”部分的第二篇文章。
谈起深圳美术馆,人们往往会和“观念的图像”“图像的图像”“居住在成都”和“缘分的天空”及“第一、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1]联系在一起,正是连续四届的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和两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使得深圳美术馆在近几年声名鹊起,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回望四年来那一幕幕精彩时刻,使人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深圳美术馆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就一跃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舞台之一,或者说像深圳美术馆缘何能够如此迅速得引人瞩目,如此得又常常成为当代艺术界、文化界关注的焦点呢?透过深圳美术馆一系列纷繁活动表象的背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
一、具有战略眼光的学术定位和品牌形象的生成
相对于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和深圳雕塑院而言,深圳美术馆在方方面面都不具备优势地位——不仅馆小,而且地处深巷。观众看展览极为不易,也极大妨碍了深圳美术馆走向公众领域的步伐。这还是其次,地缘上的劣势毕竟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而隐形的压力则是巨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深圳美术馆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处境既清晰,又焦虑;既急迫,又不知从何处入手。
而此时的广东美术馆正以强劲的态势全面收藏、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它的“大”而“全”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画院则以其全球化的视野连续举办了几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水墨双年展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深圳文化的一个极具本土特征的国际品牌。何香凝美术馆更以其连续五届的当代雕塑展吸引着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小”而“专”无疑是这两个馆的立馆之本。王小明馆长的一番话也恰好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2002 年我来馆任职,最初心里没有底,北京、上海的美术馆做得相当好,本土的几个美术馆也做得不错,我们馆这么小,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把美术馆的工作做好,难度不小”。[2]
严峻的现实把深圳美术馆推向了一种既难以言说又无所适从的窘境中。走广东美术馆“大”而“全”的路子显然由四届油画展、两届论坛看深圳美术馆的崛起有悖常理,何香凝美术馆和深圳画院的路子不妨试一试。深圳美术馆的研究员鲁虹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杜塞尔多夫美术馆只有七个人,但是在美术界享有相当高的地位,这说明只要办出特色,就会有立足之地。”[3]诚然,办出特色不难,难就难在什么才是深圳美术馆的特色呢?
经过缜密研究论证,深圳美术馆把“关注当代都市艺术”和“关注本土”艺术作为它们的学术定位,这一学术定位,经过4 年的实证,无疑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并愈发凸显出了它的品牌优势。这一学术定位,还使得深圳美术馆开始有计划地介绍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有目的、成规模地进行中国当代油画的系列收藏,并从学术的层面展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现状,进而能够不断提供新的上下文,以一种不断更新的方式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如果说前两届油画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油画进行了学术上的清理,那么后两届展览则凸显地域文化和都市文化的魅力,彰显了一种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保持着本土文化特色,而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西方工业文明有着显著差异的新都市文化。四届油画展在不知不觉中已走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和思考却不因此而停止,它所带来的思考还可能在以后的展览中发展起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以当代艺术史的眼光,确立切实可行的收藏目标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日益国际化的环境无疑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当代艺术正以一种开放的、平凡的、自然的心态进入公众领域。伴随着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国家美术馆,当代艺术也由此结束了它的一种无所依附的漂流状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国内观众由过去的失去联系,而演变成今天的“亲密的接触”!与此同步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系统开展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可以成为吸引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强劲资本,收藏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程和文化义务。它对阻止中国当代艺术品外流,为后代提供当代艺术史的宝贵遗产,有着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和意义。”[4]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深圳美术馆连续四年的油画收藏,应该说是涵盖了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从而,基本完成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收藏序列,以至于谈起深圳美术馆,就必然想到这些功成名就或当红艺术家的作品,正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才使得深圳美术馆显得是那样的有灵魂和有吸引力,也使得深圳美术馆的面目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个性而让人难以忘却,这些颇具学术思想和具有当代艺术史眼光的收藏品,也建构出了深圳美术馆的灵魂和性格,它是深圳美术馆艺术格局中的“诗眼”。
目前,深圳美术馆还建立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展示厅,永久展示其收藏品,从而打破了过去美术馆只展不藏的尴尬局面。它还和德国的美术馆进行学术交流,不断使这批藏品走出国门,从而积极对外宣传中国当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而它的当代艺术家研究中心也为提供完备的中国当代油画文献资料进行了艺术史上的充分准备,深圳美术馆的这种颇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学术眼光,使他们紧紧抓住了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这种稍纵即逝的良机,不仅为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它使得将来国人再不像研究传统艺术那样而走出国门,即可展开对当代艺术史的全面研究阐释,其在艺术史上的意义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述的。
三、开放的心态、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及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
深圳美术馆在“关注当代都市艺术”“关注本土艺术”的同时,也努力跟上公众和当代艺术千变万化的要求,并逐渐具有艺术博物馆的现代平民心态,即“为公共兴趣提供教育娱乐而开放,以保持维护、研究、阐 释、聚集及展示教育文化上有价值之文物或标本为目的。[5]深圳文联党组书记董小明先生也认为:“深圳美术馆比较迅速地认准了自己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完成了从一个美术展览馆向一个艺术博物馆、一个纯粹的艺术馆的转变”[6]。
和深圳美术馆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深圳美术馆不仅有着极强的亲和力,而且充满着强劲的人文关怀,深圳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文化素质和敬业精神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和深圳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相识、相知、相熟中,最终都建立了朋友式的互相合作关系,这不仅有智慧、情感的交流,同时又是诚信的交流,难怪有些艺术家说,我们支持你们的工作,是因为我们将深圳美术馆当成了自己的家。艺术家尚且能以深圳美术馆为家,何况本馆工作人员呢?这也是深圳美术馆迅速崛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吧。
注释:
[1]详情参阅“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论文集《艺术新视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论文集《艺术与社会》,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小明:在《居住在成都—2004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研讨会上的讲话《深圳美术馆》2004年 P12。
[3]同上。
[4]黄专著:《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是一项开拓性的文明》 《深圳美术馆》1994年P9。
[5]曾焱著:《它可能是空前的,但却无法绝后》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4期,总第370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
[6]董小明:在《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研讨会上的讲话,《深圳美术馆》,2003 年 P34。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