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3053期】华艺讲堂--萧平:傅抱石山水画的风格与技法

2016-07-13 07:07:42 莫积均

  【演讲人介绍】

  萧平,著名书画鉴藏家、书画家,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书画鉴定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萧平先生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一身,五十余年的创作、研究与实践,在诸多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和建树。绘画不拘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外十多家博物馆收藏。多次应邀赴美国及欧亚洲各地讲学、考察,出席国际艺术史高层论坛并发表论文和演讲。出版书画集、研究专著等三十余册,并参与编著《中华文物鉴赏》等书籍。

  萧平

  【导语】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其将历代山水皴法与地质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著名的“抱石皴法”,并不断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本期华艺讲堂,萧平教授将通过傅抱石山水画分期的特点、傅氏画风形成之因素及其对中国山水画之贡献等方面,为您讲解傅抱石山水画的风格与技法。此外,萧教授将深度分析傅抱石与岭南画派之异同,以及傅抱石与关山月、赖少其之情谊。

  主要内容

  【雅昌讲堂】华艺讲堂之傅抱石山水画的风格与技法 主讲:萧平

  萧平:第一要讲傅抱石先生山水画的分期。他山水画的分期现在大概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看到傅抱石最早的作品,最早的作品是藏在南京博物院,一幅山水画的四条屏,这个四条屏是什么时候画的呢?是他22岁时期画的,那个时候他盖的印章不叫傅抱石,叫傅瑞麟,  这四条屏现在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有许多书上都把它出版过我们可以看,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他抗战去重庆之前的这段时期,我们都把它作为傅抱石山水画的第一个时期就是他的早期,他的早期作品。

  那么第二个时期就是从他1939年到重庆,那个时候是他跟随郭沫若,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多次去拜访去看望郭沫若,他的画带过去给郭沫若看,也请郭沫若在他的画上题字,这样的作品留下来相当多,大家都知道前些年有许多论文中间讲到傅抱石的皴法给他一个特定的名词叫抱石皴,但实际上用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一种皴法,是不确切的,在绘画史上董源创造了披麻皴,我们并没有叫披麻皴称之为董源皴,长披麻是巨然常用的也没有叫巨然皴,折带皴是倪瓒创造的也没有叫做云林皴或者倪瓒皴。那么实际上傅抱石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傅抱石皴法解》,就是他究竟是用什么皴法来画山水呢,实际上他的皴法的主体是乱柴皴和乱麻皴,乱麻皴,皴法中间这两种皴法是最自由的,傅抱石也是跟他的性格相吻合,所以他取了这两种最自由的皴法,自由组合乱柴皴和乱麻皴,那么这种皴法在他的绘画中间慢慢地形成,这个形成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一个就是跋山涉水就是四川、重庆,重庆大家都知道叫雾都,是多雾的地区,这个山,山岭、山峦在这种朦胧的雾中所形成的这样一种面貌,那真是跟傅抱石最后形成的绘画面貌是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所以我后面还会讲到傅抱石形成面貌的特点的因素是什么,这个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这个时期他早期我们讲他是在郭沫若的三厅工作,离的很近,但是后来很快这个三厅被撤销了,没有一两年时间,三厅撤销,撤销了以后傅抱石没有工作了,他就到了回到中大,中大在北平,那就意味着很远,他每天来回要走十几里路,要走十几里的山路,那么在山路中间他就是看风景,有我们去过的地方,非常难走的山路,高高低低的山路,所以他是在造化中间和他对人的这种怀乡中间最后形成了他的山水面貌,这种山水面貌他在1946年、47年离开重庆以后,这种风格仍然延续着他回到南京以后,他回到南京以后仍然延续,一直延续到应该说1949年就是解放以前从1939年到1949年这十年间应该说是他以金刚坡时期风格为主体的所谓中年时期的三个阶段,这就是他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这是他的中期部分,第三个阶段就是晚期,就是解放以后,从1950年到他去世1965年,1965年这十五年的时间,他因为生病一共只活了61岁,在他的绘画的一个巅峰期他就突然戛然倒下就去世了,完全没有先兆突然就去世,因为他是脑溢血,他喜欢喝酒,下面我们都要谈到,这是他的三个绘画期。第一个早期就是他从22岁一直到他35岁赴重庆之前的还没有形成他的完整风格,他或者像这个,或者像古人,或者像今人自己的风格没有形成,第二个时期就是中期,就是他去到1939年去到重庆在金刚坡,住在金刚坡,一直到1949年这个时期是他的中期风格,是他形成风格的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他的晚期,他的晚期就是从1950年一直到1965年他去世,这三个时期的风格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可以看一些画,这个第一张画后面这个淡淡的底子是傅抱石的一张作品,就是他画的金刚坡,他住的地方应该就是这个类似于这样的房子,类似于这样的房子,有一条路一直可以通到山上,这是他住的金刚坡。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他22岁的这张画,22岁的四条中间的一条,他就是仿程邃的。那么他的这张画用了乱柴皴的方法,但是程邃的特点只有几分之一或者说1/4、1/3,只有很少的程邃,所以我就这张画可以断定他当时在裱画店的时候看到的程邃的画未必是真品,33年这个也就是30岁不到29岁的作品,他仿的王蒙,画得非常的密跟后来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这一张就是用的这种破墨的方法,先画颜色趁它未干再用墨勾,再用墨勾,中间自然渗透,那么这种方法徐悲鸿经常用,所以他这个时期有点儿学徐悲鸿,他在去日本之前在南京短暂地住过一段时间,就是完全请教徐悲鸿。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他22岁的这张画,22岁画四条屏其中的一条, 他这是模仿的程邃,他这幅画用了乱柴皴的方法,但是程邃的特点只有几分之一,或者说是1/4、1/3,只有很少的程邃,所以这张画可以断定,他当时在裱画店的时候看到程邃的画未必是真品。

  《松崖對飲》 擬程䆳  1925年作

  33年,这个也就是30岁不到,29岁的作品,是仿王蒙,画得非常紧密,跟后来风格完全不一样,这一张用了破墨方法,先画颜色,趁它没干再用墨勾,等它自然渗透。徐悲鸿经常用这种方法,所以这个时期他有一些画是学徐悲鸿。他在日本之前就在南京度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就是请教于徐悲鸿。

  《秋壑鳴泉》  仿王蒙      1933年作

  这张看起来像陈师曾跟齐白石也有一点相像,简笔的山水,你说那个时期哪个才是他的风格呢?都不是,他在尝试、在探索。这是40年,这已经到了金刚坡,这个时期他自己的风格才开始有一点点露出端倪。

  《水邊林下》    類於齊白石     1935年作

  他在画一张梅清,也是西安画派一个重要的画家,他在写梅清仿石涛的诗意,他在找石涛,在这个时期就可以知道傅抱石对石涛的这种向往,风格也没有完全形成。这是41年,这是42年,42年比前面就有进展。他画的是《送苦瓜和尚南返》,这是在讲一个重要的故事,这幅画就是画布尔敦,后面这个人带着红色帽子的,这就是布尔敦他是满族的大官,那个持手杖的光头就是石涛,他(布尔敦)在送他(石涛)回去。

  《送苦瓜和尚南返》    1942年作

  42年,这是画屈原,在傅抱石的作品中间画屈原和解读的题材是很多,因为当时为了配合抗战,郭沫若写过屈原的剧本,傅抱石他一生追随郭沫若也是他的一方面,所以当时屈原剧本开始演出之前,傅抱石就开始画屈原,画九歌的题材。

  《屈原》 1942年作

  这就是他有名的叫《大滌草堂》,大滌草堂是什么地方呢?是石涛的故居在扬州,上面是徐悲鸿给他提的字,叫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就是讲这幅画水墨淋漓。在这样的方法中间,他有一些东西就带着石涛的方法,因为石涛有一个皴法是他独创的,叫拖泥带水皴法,就是他水墨并用,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都是先画枯的然后再加润,先是用枯笔皴,皴完以后再拿淡墨再渲染,那么这张画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水和墨是并用的,让它互相的渗透。

  《大滌草堂》    1942年作

  这就是前面的这一张《金刚坡》。他这个特点有两条:一个是泼墨,这些树都用了泼墨;第二个是用乱麻皴,后边这山都是乱麻皴,他到了山水画中间的时候,一般人要追求的两个效果,一个叫润,这个泼墨的是润,第二是要苍,苍茫的苍,他用这样的枯笔的乱麻皴的青苍,就是苍润结合,是山水画最关键的两个因素。但是这里面他讲气韵生动,他在黑白的处理上,在虚实的处理上要下大功夫。

  《金剛坡》     1944年作

  这就是他的杰作,1944年,我们看到他的风格已经完全,他的技法已经完备了,他的特点已经鲜明了,这张画藏在南京博物院《万竿烟雨》,这中间还有一些特技,包括像他用了一些矾水,大家都知道他的画是在生宣纸上画的,那么如果是用矾水洒上去以后,干了以后凡是洒过矾水的地方就变成了熟纸,墨就上不去了,就会留下白印痕迹,现在这个中间白的痕迹除了空间留下来的这些云雾之外,你看这个雨,直条的雨他是这样甩下来的,用笔浇矾水在这个上面甩下来,甩下来以后再画。这是第三张名作叫《潇潇暮雨》,这个也是藏在南京博物院的,也是借用了矾水,他在山脚下画了一个穿红衣服的行者,一个和尚往山上去,山的背后有一个寺庙,这个境界也是非常的萧索。

  《巴山夜雨》      1944年作

  萧平:这个是《山鬼》,用的是泼墨,这次北京嘉德也有一张大的《山鬼》,这个画法有点不同。

  《山鬼》         1945年作

  第二个问题会讲到傅抱石画风形成的因素,形成的因素我把他归纳成三个方面:一个方面讲传统,而且他在整理写艺术史的文章中间,把整个中国绘画的山水画传统,做了一个大的梳理,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所以我们讲形成他风格的三大因素:就是传统、生活和他的个性。我们一般讲一个成功的画家他具备这三条,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第三个对中国画的贡献,中国山水画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他都是在抱石皴法。李可染先生讲过要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打破传统,再用最大的毅力打出来,所以中国画常规的这种成功之路,是一条不归路,在他的一生中间也不断地在探索,不断地在变化,前面讲的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个也是石涛的名言。这些对于傅抱石来讲,两万三千零几幅写生,甚至包括走到了国外,能够用中国画表现异地的风情,这都是傅抱石的创造。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上,他把借古开今和洋为中用结合得非常好。

  《二湘圖》 1946年作

  第四要讲的是傅抱石和岭南派的异和同。在广东必须要讲岭南派,但是他跟岭南派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他还是文人气息更重,傅抱石的文人气息更重,因为他对于石涛,对比中国的传统的认识比岭南派要更深。他真正是以中为本,以西为用,这个就是傅抱石和岭南派的差别。

  这是45年,45年的作品就相当成熟了,他画泉水的时候也用过一点矾水,45年用乱麻皴的痕迹相当强烈,一个苍的,一个润的,然后就是留白,特别注重留白。这是另一个《山鬼》在南京博物院的《山鬼》,你看到整个是灰暗中间留出来的白色非常重要,又是云,又是烟,又是雾,又是雨。46年画的《二湘图》,这也是屈原九歌里面的,他里面的白色特别讲究。46年的《秋声赋》那是水墨淋漓。

  《二湘圖》 1946年作

  46年《泰山巍巍》,这一年就回到南京了,跟金刚坡时期是一样的。这幅画就是展览厅里面的,是傅抱石画给关山月的一幅画,他画的是棒棰岛,借助西画的画法比较多,像这样水的画法,类似于把笔散锋以后,有节奏的排列,这种方法在古画中间是没有的,在传统的绘画中间是没有的,他要的是棒棰岛四周留下的一种白,非常的自然,好像是白的浪花一样非常自然,这个前景是树,远处有朝阳。这样的画中间多少带有一点焦点透视,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焦点透视,中间有轮船也有其他的小的汽船,关注他在这些海浪中间留白,一点点微弱,一点点白,看他精心收拾的的痕迹。

  《泰山巍巍》   1946年作      同年  11月10日已返南京

  《棒棰岛景象》   1961年作      傅抱石赠关山月之作

  这张是给赖少其的一张画,这张画是52年画的,是他典型的皴法特征,前边他用乱柴,后边用乱麻,但是中间那几个白色留的特别好,在这个山的转角处有一个小人物背着篓子,画只有一尺大小但是气势非常雄壮,那边是赖少其的题,这边是邵宇的题。右下角最后的一方印就是黄宾虹,今天一个半小时正好讲到时间。

  《林峦雨气图》   1952年作      傅抱石赠赖少其之作

(责任编辑:莫积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