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课子图艺术品能看到古人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2016-07-16 10:21:00 未知

class="BSHARE_POP blkContainerSblkCon clearfix blkContainerSblkCon_14">

  (原标题:课子图中显“孝道”)

  现今社会,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同样,在古代,孩子的教育也是生活中的大事,涌现出许多教育子女成功的案例,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而在陶瓷的世界里,有一种用“课子图”作图案的艺术品,更能看得出古人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重视。

  这件民国粉彩课子图莱菔瓶,高19厘米、腹径12厘米,侈口,束颈,圆肩,腹部下方微敛,圈足,胎体轻薄透光,施亮白滋润釉,腹部一面粉彩绘课子图,贤淑良母端坐,教诲面前两个童子,她的身后是竹子编的几架,上摆一缸里面放着毛笔、鸡毛掸之类用品,旁有一个色彩艳丽画轴缸,女子正襟危坐,神态专注,正用手指比画,给童子讲解做人之道;两位童子,专心致志,聆听母亲的谆谆教诲。此器人物形姿心态,微妙真切,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娇嫩,造型挺拔丰美。瓶底四字两行双方框矾红楷书款 “养和堂制”。

  “课子图”是儒家传统文化两大永恒主题“课子”和“孝亲”的集合体。“课子”指的是督教子女读书,也泛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孝亲”就是指对父母老人的孝敬。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课子图是江右三大家之一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蒋士铨请一位老画师为其母亲画幅小像,画师就画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里四面空敞,中间挂盏明亮的灯;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间排一座布机,画母亲坐在机上织布,妻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屋檐下横摆一只书桌,映着桌上的烛光靠着窗栏上读着书的是我,台阶下一座假山,阶边的花和盆中的兰,抖抖瑟瑟,在微风和清凉的月光下摇动。那个蹲在梧桐树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着短发、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书童阿同、丫环阿昭”。诵画成,蒋士铨复撰“鸣机夜课图记”,成为传颂名篇。“课子图”在清代达到了鼎盛。

  莱菔瓶又称萝卜瓶,因形似萝卜而得名,是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所创新瓶式。基本造型为小口,短束颈,溜肩,长弧腹,平底,器型小巧,线条流畅。

  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养和堂制”是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堂名款,分别见于青花釉里红、八宝高足碗、青花红云龙纹格碟、青花釉红人仙盘等器物上,此器款为民国仿。(李喜庆)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责任编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