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艺美术“艺术化”是喜是忧?
2016-07-18 09:22:46 郑昕宇
当代陶艺作品
传统的工艺美术往往采用陶瓷、金属、漆木等材质,由技艺高超的工匠制作,通常具有实用功能,体现一定的等级差异和文化品位。虽然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在当下工艺美术创作中仍在延续,但“当代工艺美术”无疑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创作者不再局限于用陶瓷、金属、漆木、纤维、玻璃等材质做出一个具有实用功能的物件,更重视用不同材质表达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力求表现对材质的开放性理解;辩证地继承传统工艺,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艺。简言之,当代工艺美术更“艺术化”了。
这样的当代工艺美术常常被称为“学院工艺美术”。我国高等艺术或设计院校中通常都设有按材质命名的专业,比如陶瓷艺术专业、玻璃艺术专业等工艺美术门类。这些专业的创始人或带头人都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家,多元深厚的师资力量丰富了这些专业的内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艺术院校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建立了一批设施完备的工作室。这些工艺美术门类不再局限于满足实用功能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尝试和探索“艺术化”的创作,作品愈发类似于当代艺术。那么,“当代工艺美术”究竟有哪些“玩儿法”?这个领域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最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目前,从事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群体和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趋势催生了更多专注于当代工艺美术的展览出现,而这个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几乎都集中在艺术院校。于是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当代工艺美术展览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都是由学院包办。展览的总执行者基本都是学院从事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教师,策展人往往是学院领导挂名。所以,在这个领域,几乎还谈不上专业的策展制度,更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无法通过学院的体制达到自产自销。毕竟,一件件凝聚着智慧和创意的艺术品应该融入社会、走进市场,为人们所欣赏并拥有。
面对这种局面,有人开始尝试寻求新的展览赞助者,当代工艺美术展览的资金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展览赞助方式是有效或可持续的。很多赞助方其实并没有“什么是一个好展览”的意识,往往只追求场面气派和嘉宾头衔。喧嚣的开幕式过后,很少有人再关注展览的作品。这种没有社会影响力和大众参与的展览显然是“无效”的。
如果展览是手段,那么收藏便是目的。中国本土对当代艺术收藏的关注仅有十多年。由于国人对“艺术”的认识不足,国家缺乏明确的博物馆、美术馆捐赠抵税政策和实践以及艺术市场不完善等原因,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现况还很薄弱,更不用说当代工艺美术了。显然,如果没有个人或机构收藏的最终买单,整个行业将达不成一个闭环运转的系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当下,随着社会对工匠文化的重视,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美术馆和机构组织愿意介入到当代工艺美术的策展和社会推广中,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当代工艺美术的体制建设也正在初步探索之中。“谁买单”的问题虽然重要,但并不应该成为当代工艺美术教育中唯一的风向标。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来说,以工作室自身实践为基础,从不同材质的特点出发去探索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表达,让自我、材料和技艺同时得以发展和挖掘。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制作一套杯子,而且要赋予使用这套杯子的文化。因此,人文艺术素养在工艺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