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观察】平常时代中的独立与激情:武汉当代影像艺术生存之道
2016-07-19 10:18:35 洪镁
导言:2016年7月9日,“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在武汉K11艺术村开幕。展览现场,可以看到的不仅有武汉影像艺术第一代人李巨川自行为记录开始的录像创作,袁晓舫从架上绘画向影像创作的转变;也有中生代艺术家李珞的既像是有剧本的电影亦像是对于生活的纪实的电影作品,李文录像中都市另类人群的喜怒哀乐;刘波、李郁影像作品标志性重现的荒诞的新闻现场;以及更多的青年影像作品中对武汉这个飞速变化的现代化城市的日常记录。
曾于今年4月17日至6月18日在广州你我空间的展出中,“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 以5个个展和4个主题联展的方式对武汉影像艺术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李巨川:行为、录像与电影的综合实验”、“李珞:亦实亦影——以电影反观现实”、“李文:另类人群的生活记录”、“刘波+李郁:身临其‘镜’——新闻影像中的在场性”和“袁晓舫:从架上绘画到影像”5个个案研究之外,由“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呐喊”、“关系·联系”和“光·影”4个主题联展组成了“武汉青年影像创作群展”。“武汉·城市”专题集中展现了艺术家对于武汉、对于城市的观察与思考,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眼中城市,以及特有的武汉气息。“现代化的呐喊”中强调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与信仰的关系。“关系·联系”这一主题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间微妙的联系,同样也是对于城市、对于生活的思考。“光·影”力求展现艺术家对于光影的捕捉,作为武汉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主题,他们似乎更加热衷于表现真实却又虚无的光与影。
而此次在武汉K11艺术村展出的这23件作品之外的武汉影像艺术,经过的路与在展览现场看到的集中与力量似乎太不相同,“那时候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尚未开馆,艺术家们在公寓里、在东湖边上不断地做着尝试,站在桥头向前走。尽管他们缺展览、缺收藏、缺市场、缺各种机会,但是也可以感觉到在他们眼里做影像和这些没有关系,这是在平常的时代中一个艺术家的正常状态,这样的城市青年思想状况也许才是这个城市的真正激情”。
武汉影像艺术家齐聚“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开幕式现场
武汉影像艺术的代际线索
在介绍“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的展览线索时,展览总策划人之一胡震提出,“我们沿着两条线索来做这个展览的策划,其中一个是以当代艺术为背景的录像艺术,另一个则是以实验电影为背景的实验影像”。而在武汉最早开始影像艺术创作的,正是录像艺术一脉。
90年代中后期,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肖丰已经对当时就开始做影像的李巨川、阮争翔、李文、李郁等人有所关注并在随后有了接触,“当时看着李巨川拿着录像机扫过人体局部的作品,虽然不知道拍的是什么,但是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诱惑;李曾祥以个人方式去拍摄高考,拍处的纪录片后来还获得了纪录片奖;那时候看着还觉得很好玩,他们用影像流动的方式去做创作,用时间过程的成像记录来打动人,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些摆脱了学院束缚、摆脱了当代艺术经典图像的人做了湖北最早的独立影像和小电影”。
肖丰认为,也正是由于90年代就出现的这一拨影像艺术家先驱性的创作方式,湖北影像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就已经逐渐形成,“他们的创作方式与绘画用片段记录历史的方式特别不一样,也与我们之前所认知的学院绘画专业出身的人用绘画的方式做影像的形式特别不一样。而这些不同,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武汉影像艺术的独特”。
李巨川 《21楼有多高》DV6分钟 2008年
袁晓舫 艺术娱乐人民 双屏录像 彩色 43分 2010年
在90年代中后期与李巨川的频繁接触和影响下,一直用绘画和拼贴的形式进行创作的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袁晓舫开始尝试实验新媒介的可能性,电脑拼贴让他感受到电脑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他也逐渐开始尝试做动态影像的动画以及用影像的方式进行创作。同时,时任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的魏光庆与袁晓舫在湖美油画系共同创办了影像媒体专业。“湖北美院的影像媒体专业2001年开始筹备,2002年开始第一批招生,这在全国来看都是开设此专业相对较早的学校。当时的专业老师只有我一人,所以我必须精通拍摄与剪辑等等方面的技术,也必须对新媒体的发展有所了解” ,影像艺术在武汉开始以艺术专业教育的形式进入学院。
2005年,在原来的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影像媒体专业和中国画系动画专业的基础上,以动画、影像媒体为主要专业方向的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成立,支持增设影像媒体专业的魏光庆和袁晓舫调任动画学院,“05年创办动画学院的时候,我特别不希望用‘动画学院’这个名字”,魏光庆至今仍然纠结“动画学院”的学院名称设置,“但是,在当时国家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希望这样的专业设置能够带来政府相关产业支持”。
“一方面,袁晓舫老师在动画学院的教学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积极推动青年影像艺术家的展览;同时,我们从国美、央美、川美,以及具有海归群体中引进年轻老师,形成了动画学院非常年轻的师资队伍”,而在“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展览现场的23件作品中,逾半数出自从湖北美院走出来的青年艺术家。
李珞 《唐皇游地府》71分钟 2013年
李文《老张和小张》12分钟 2003年
2001年,影像媒体专业在湖北美院油画系的筹备中即将成立,而刘波则非常巧合地错过了,他在这一年自湖美油画系毕业。2005年开始,刘波在一个朋友那里获得了一本《纽约黑影》,是《纽约每日新闻》中的一些照片集结成的画册,这些照片表现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纽约街头的一些犯罪后的现场。当时,他和李郁尚未开始合作,两人都进行着各自的摄影创作,“我想把这本画册中的犯罪现场复制出来,但是工作量很大,于是我就找到李郁,说我们来合作做一些事情。后来李郁提出来一个更好的建议,就是拍我们身边的新闻,当时这个报纸(《楚天都市报》)在湖北省的发行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个报纸上的一些新闻”,这个系列作品成为李郁+刘波的颇具代表性的影像作品。
2011年成为李郁和刘波从静态照片向动态影像的转折点,“在这个系列完成以后,我们觉得照片再继续做下去的话就没有大的突破了,就想用视频的方式来对摄影进行一种阐释,像《暂未命名》是每部6分钟,总共12部,在这个视频作品里面,我们还是使用照相机——佳能的5D系列相机的视频功能来进行拍摄的。其实我们是想用时间来解读摄影,包括《慢门》也是一样的,1秒钟对于照相机来说是非常非常慢的了,但对于视频来说却又是转瞬即逝,这也是我们对于摄影的研究和解读”。
李郁+刘波 《慢门系列•不堪受虐 发妻清晨铁路杀夫 楚天金报 2011-08-17》1秒 2013年至今
“很细的针当然可以扎得很疼,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作品媒介的方式而言,武汉的影像艺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不仅有对行为艺术观念的记录,也有对日常化事物的记录,影像艺术媒介的扩展,与新媒体、动画等方面的结合也给了观众对影像艺术更多维度的理解”,张海涛认为武汉影像艺术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形态,他也相信“武汉在当代艺术中的活跃程度会因为影像艺术的力量而成为中国艺术版块中的重要地域”。
但是在袁晓舫看来,武汉的影像艺术仍然是有欠缺的,“一方面,我们在学院影像艺术教育上仍然是有欠缺的。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老师,但是没有一个绝对有力量的参照;我们有非常自由的创作和教学状态,但是如果说在这11年的影像艺术教学中已经形成特别前卫、特别完善的体系也很勉强”。
同时,在学院派影像艺术队伍越来越强大的同时,影响了早期武汉影像艺术的李巨川、李文、李珞一辈,不仅远离艺术话语体系的宣传和被了解,似乎也在时间线索上难以为继。“借用彭德曾经评价湖北的艺术家不求闻达,但是我始终认为像李巨川这样的艺术家在国际上应该是有所礼遇的。我们这一辈年岁渐长,也希望年轻人多一些激情,往前冲一冲”。
肖丰更认为武汉的影像艺术发展是不乏遗憾的,除了与袁晓舫一致认为湖北影像艺术的宣传匮乏之外,电影的团队创作要求和武汉影像艺术的个人创作矛盾是让武汉影像艺术难以更加强大的重要原因,“用个人方式进行影像创作既是武汉影像艺术的个性,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尽管现在技术能够让电影在音效、剪辑等方面的制作成本越来越低,但是电影始终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事情,有了团队更容易发挥出它应该有的大容量。武汉影像艺术以个体创作为主,很细的针当然可以扎得很疼,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力量”。
周罡 中国 实验纪录片 高清 彩色 有声 37分 2014-2015
祝虹 《巴别塔》 五频录像 黑白 无声 54分44秒 2015年
陶陶+蔡鹏 《看见被看见》 多屏幕 彩色 4分18秒 2014年
汤孟元 《掘地三尺》 80分钟 2015年
梅健 《呐喊》 单视频 9分16秒 2015年
影像批评的失语与影像展陈的缺位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好的作品是不需要解释的,但是影像作品又确实是需要阐释的,一方面我们对艺术品的观看经验在面对影像作品时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常规的美术馆展陈方式已经难以形成对影像作品的辅助性解读”,批评家、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的理解可能更容易解释影像艺术的推广和传播障碍,但是他更着意在于“影像批评的失语”对影像艺术解读和传播的影响,“国内在影像批评上基本上处于失语的状态,同时我们也没有关于影像艺术的系统理论,观众对影像艺术的发展普遍会产生困惑。好的影像作品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就打动人,影像艺术家的实践走在前面,但是我们的理论又太滞后、太苍白”。
同时,在冀少峰看来,影像艺术的展陈也越来越成为美术馆的挑战,“艺术家的个人经验,艺术家如何与社会现实、与政治、与个人生存状态发生关系都熔铸在一张光盘、一段影像中,如何在美术馆里让艺术家的这些个体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是美术馆和策展人在展陈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庸繁的日常中用影像呈现出艺术家不平凡的光芒也是艺术家应该在展览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郑达 《生成的线索》 互动影像 2015年
林欣 《我所感受的你感受到没有NO.5》数字动画 9分钟 2010年
结语:正如冀少峰所表述的武汉影像状态,“现在在武汉做大型主题展览的时候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影像艺术的展示和出场,因为武汉有这么多的影像艺术家,他们的关注点不同、表现形式也各有其独立姿态;他们的作品去了台湾、去了威尼斯、去了斯坦福,以国际化的身份消弭了地域的界限”,“它不一定有多伟大,但是它扎扎实实地在推进武汉区域美术的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