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罗必武:多元思维下,与世界对话

2016-07-21 08:00:49 欧宝静

艺术家罗必武

  导言:提起罗必武,会先想到他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遛狗的时候看见那棵树长高了》,这件作品当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被收藏,并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作品集1900-1999》,作为入选中最年轻的艺术家,罗必武亦因此崭露头角。在此后的十多年教学和创作中思考不断变化、视觉不断打开,作为第二代丝网版画代表者之一的罗必武,拒绝在版画本体语言及现代语境中孤芳自赏,从版画本体延伸到与当代艺术的综合衔接上。

  早几年,“印在”概念的提出,使他的思维完全改变——在丝网版画中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论是:除了水和空气,其它材料都可以承印。罗必武说,“自2006年以来,我开始在学生的毕业创作中寻找这种方式与当下语境、当下艺术发生关联的一些探索,发现以往版画都是在纸本上印刷,‘印在’主张的不仅仅是印在纸张,甚至可以印在不同的现成物上,使作品与材料发生综合的关系,整体地呈现版画在场和材料密切对话的可能性。”

  当思路打开,我们便在罗必武的思考中看到了他与世界的对话方式,上月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罗必武:戏仿与箴言”,便是他近十年来思考的最有力呈现。

  此次展览策展人胡斌用了两个关键词“戏仿”和“箴言”概述此次展览。他说,“‘戏仿’是指他作品中的魔幻性,对应碎片化时代因素,构建起一个超现实的隐喻的空间,这个隐喻的空间有一种调侃和讽刺的意味。然而罗必武的作品又不仅仅有戏仿、调侃、讽刺,还有情怀,即按照现代流行话语来说还有某种精神性,这种精神性和他一以贯之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所以我用了另外一个关键词‘箴言’,‘箴言’是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即他对于这个碎片化时代有一种精神性的见解或担忧,这就和‘戏仿’构成了一种冲突性的两极关系,正好对应当下时代的矛盾心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作为一个版画家,在创作中有一种开放观念,沿着这个思路,自然而然进入到装置及其他媒材的探索中,所以此次展览中也呈现了一些多媒材作品。”  

《浮起旳事件-没有疑惑》 罗必武 120X150cm  油画  2014年

罗必武《出门与回家》 丝网版画 70x70cm 2016年

多元思维下的“戏仿事箴言”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契机及线索是怎样的?

  罗必武:广东美术馆大概在两年前提议做这个展览,但由于我近年长期指导毕业创作,少有整块时间系统地梳理自身近年的创作思路,所以一直到现在这个展览才得以呈现出来。整个展览我大概准备了一年多时间,把近十年形成的思路重新梳理和实践,呈现几个阶段的创作,多元化地探索不同角度,包括通过丝网版画技术呈现而出的装置作品,当然也有油画作品,这些创作以往在群展中也偶有出现,但均没有太多机会这么完整、系统地展示。相对来说,广东美术馆这个展览空间也更社会化,通过作品的呈现,告诉观众我在做什么、我的思考线索系统是怎样的。

  雅昌艺术网:展览呈现一种丰富的效果,这些作品创作背后分别有着怎样的思考?

  罗必武:《出门与回家》本是一件很早期的丝网版画作品,这次重新创作,又往它原来的单纯性推进了一些,回归到作品材料的独特性,我更突出袋子造型而非突出它的物质性重量。在这些支撑下,民工的形象在作品中离开华丽背景,强调他们的精神面貌而非繁复工作带来的现场感。当离开了背景,我们便可以透过他们的身份,去追寻一些线索。这个过程有一种有意或无意、似是而非的感觉,与观众产生对话。

  《油桶》这件作品大概在四年多之前就开始构思,与我在版画中提出的“印在”概念密切相关。从构思上说,我借助一个关注当下社会的国际视角,讲述资源掠夺与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战争,但我不能直接展示战争,作为艺术家,我们要有自己的角度与态度,于是我将宋代山水画置于油筒中,诗意地置换出现实中人民逃难的情境,颠覆宋画中原有那种天人合一的诗意。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所带来的指向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版画在当代中的各种实现可能性。

  《书》这件作品大概在2009年时,我做了一个雏形,带到意大利展览,被那边的基金会留下了,只是那时思维没有现在这么清晰,更多是指向一座城市化进程留下的碎片,“书”的概念及里面的图片关系也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精挑细选做得更完整。这些年来不断地思考这件作品,去年9月在中国美院的国际版画展上,我又带去一部分作品,反响不错,于是这件作品慢慢地就成熟起来了,今年规模做得比较大,差不多做了一千片瓦片,但展厅有限就只拿了一半出来。这些瓦片我都是在城中村去找,他们都住上了小洋楼,用不上这种瓦片了,原有封闭的农业社会家族关系也不断地被冲击,被碎片化。通过“印在”的概念,我将这些瓦片做成线装书,想到的是古人用做汉简时所带来的文化担当与守望。

  至于《等待洪水》及《无字碑》等作品,有无版画语言已不重要,它们就是整体多元化思维的一种延伸,是我尝试去建构的一种超现实。《等待洪水》暗喻的是这个时代中我们的自我拯救。我们制造了很多生活物件,但是不是都有用?创造的过程其实我们也在疏离,人与人情感疏离、人与社会的疏离。所以我用一把梯子,放置了很多有着梦幻色彩的动物模型,形成一种距离感,以警惕陷入自我拯救怪圈中的我们,如何寻找一个更好的出口。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要敏感地在生活洪流中看到问题,并产生思考。

  《无字碑》的创作材料比较特别,海盐。我在希腊看过很多作品都很宏伟,他们追求一种永恒,可是不少最后也毁掉了。这次展览有三件作品我用盐进行创作,提出:怎样才是永恒?盐是人类长久而朴素的一种生活元素,也是人类离不开的一种生活元素,除了调味,还有防腐、清洁等作用,很日常,也很容易消解掉。我们其实很脆弱,然而在很多宏大事件过后,却很容易淡忘这种脆弱。我使用这种材料,通过纪念碑的方式做出来,正因为盐是来解构或阐释我们内心最好的元素。  

罗必武《书》 瓦片、丝网版画、麻绳 面积:30平方 2016年

罗必武《等待洪水》 装置 尺寸可变 2016年  

罗必武《无字碑》 食用盐、海盐、玻璃钢底 高280cm、底座40x60x50cm 2016年

不满足于本体语言,涉足观念与当代

  雅昌艺术网:通过您的阐述,可以感受到您的视角比早期更开阔了。

  罗必武:在广美附中时期我的毕业创作做的是木刻版画,那时更倾向于乡土版画,然后在大学时期就跳开了这个领域,很快往现代、当代主义思维转变。当时国内对于这一块的线索梳理可以说是空白的,资料非常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开始接触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画册(英文),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文字,但开始在画面中意识到一些东西,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不断发展,而非停留在教学中汲取到的内容。研究生毕业时对我来说是一次较大的转折,跳出乡土版画作为主流版画的发展形态,不仅在本体语言上寻找发展的可能性,还在观念上有所涉足,尽管当时还不成熟,但开始有了这种感觉。

  早些年我的创作主要线索是对青春远去的一种追问,象征性更强一点。上世纪90年代初,恰逢经济转型,“下海”、“停薪留职”、“文凭”等等,都变成很重要的词,经济作为主导的时代,不经意间身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人的变迁与生活的改变,令我们感觉到非常热闹和丰富,那时候我会从最贴近的生活去观看青春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指向一个未明来未,有一点惆怅。

  后来,一边教学一边参与一些生活所需的事情,比如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个过程慢慢让我淡忘了那些敏感的情绪,当被生活拉得扁平化后,再安静下来,发现生活还在前进,艺术需要寻找一个归属去去寄托一些东西,庆幸的是我还在追问。此时,艺术也在不断突飞猛进,触动我的是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当我们融入生活中观看艺术,发现这条界线已被打破, 当新的视角、观点以及哲学思想在这个时候进入到脑中,令我参与到社会熔炉里,追问与思考所做的事情意义所在,最后还是回归到艺术发展的规律中,以一种艺术家特有的关系去观看这个世界,重新找回与世界关系对话的机会。

  阅读量增加,出国的机会增多,当视觉进入到数字化社会,所看到的也就更为多元化,令我从一个多维的角度去观看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该说,是从一种直线思维进入到一种碎片化的多元思维中。在这些思考过程中,也带出我在教学上的新观念,不断地推进我与教学的关系。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第二代丝网版画家代表之一,这些年来深扎在这个领域,有没有较深的体会?

  罗必武:丝网版画这个版种引进来的时候,开拓者要从木刻语言转换到丝网的语言,过程中必定带着原有的版种痕迹,这种奉献精神也是挺不容易的。到了第二代,才真正回归到丝网版画的本身语言,对其中的精细关系进行探索,因为没有参照,只能慢慢摸索,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十年时间,然后我们这一代并不满足于本体语言作画,更多地涉足观念,与当代艺术发生关系。

  版画与油画或国画那种在纸上的痛快淋漓或偶发性有很大不同,版画先要把构思和程序放在前面,在有限的工具里做出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不能做加法,只能用减法。自1986年我学习版画至今,这种程序化深深影响着我,以致我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布局,才会继续去执行。

  另一方面,版画还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些痕迹,版画注重事件所带来的痕迹,但在这里我所说的痕迹是生活中捕捉的痕迹,由版画家的敏感度而生,从事件关注进入到对痕迹的记录再转换到媒材的表述,其实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共鸣。轰轰烈烈的事情总是要过去,但是我们总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间思考、沉淀一些事情,我们才会在创作中呈现出更多的思考。

“罗必武:戏仿与箴言”展览现场

这个时代需要“跨界”思维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也展出了您的油画作品,您如何看待创作中的“跨界”?

  罗必武:大概在2007年我真正开始油画创作,但并不是将之当成油画的关系去对接,而是自然而然地带入丝网版画的语言和思考方式。对于我来说,油画讲究的空间与虚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建构画面中的语言。2011年大运会期间,我在深圳大学美术馆策划了一个展览,邀请国内重要版画家拿油画作品来参展,艺术家们在跨界思维中探索各种可能性。以往大家对版画家的印象,大多觉得技术深奥、思维刻板,可是在这个展览里,没想到艺术家们这样活跃,在版画思考里与当代进行对话。

  这是一个多媒介时代,各个角落都会有很多媒介的东西出现,我们思考的已不再是笔触问题,而是作为重要支撑的背后的知识结构。跨界思维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当然直线思维也很好,但这个时代似乎更需要跨界思维。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等如今越来越多艺术家向策展人身份转换的趋势?

  罗必武:目前很多艺术家也参与一些策展工作,通过策展行为来表达自身观点与态度,有些艺术家比较敏感于这样的思维,在实现过程中去分析以什么角度呈现艺术家,这样对自身未来的创作及展览也会有帮助,思考得更丰富,可能会与批评家或理论家作为策展人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视点。但这毕竟是少数,因为要花很多时间精力,艺术家的时间精力主要还是在创作上。

  雅昌艺术网:对毕业创作进行指导时,您似乎也是较为领先地提出“策展”理念?

  罗必武:早在2006年我带本科毕业班时,就提出以策展人的身份指导毕业创作,并提出“印在”或“版的极限”等思路,学生就会围绕这些思路进行创作。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的主动性就会更强,这样在沟通过程中也很容易带出他创作背后的思考。直到2011年我带毕业生做创作,还在推进“印在”这个思路,展览展览学生在毕业展中获奖最多,我也出了这方面的理论书,变成教学的方法论形成一种教材,受到很多同行专家肯定。

  广美版画系在整体教学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石版、铜版、木版、丝网版、综合版等,版种比较齐全,每个老师上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当然,版画制作背后的辛酸也是蛮多,从技法开始学习,到对材料的熟悉,然后是手工劳作的协调、熟练,通过比较深入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材料带出来的美感或画种的特点,然后才是体现个人风格的时候。

  我上课的时候跟学生说,30岁之前最好学过版画,这会帮助你们去知道艺术还有另外的层面和方法去看这个世界,版画在制作中体现的间接性及概括性的“减法”思维,还有材料本身的直接性阐述,本身潜在很大能量,只是看每个人从什么角度挖掘,这就是版画的魅力。

  雅昌艺术网:谢谢罗老师!

罗必武《大满贯》 铁丝网、夹板、丝网版画 980x244x20cm 2016年

《迁-海平线》罗必武 65X95cm  丝网版画  2014年

(责任编辑:欧宝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