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吕品田绘画作品展”即将亮相广东美术馆

2016-07-22 09:59:05 未知

  (雅昌艺术网讯)2016年7月29日下午2点30分,“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吕品田绘画作品展”将在广东美术馆一楼2、3号展厅开幕。本次展览是吕品田的首次个展,主题分为“闲居泼墨”与“随行漫笔”两个部分,将展出艺术家水墨、速写百余幅。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策展人,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担任学术主持。

乱山葱茏 纸本水墨 68×34厘米 2014

  吕品田1959年生于江西,为我国学养深厚、成就卓著的艺术理论家,其学术研究涉猎颇广,在民间美术、手工艺、当代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均有建树,是全国文化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吕品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

云断云遮 纸本水墨 44×68厘米 2014

  吕品田把艺术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常在节假日里以水墨抒怀,化解平日工作的压力;若遇出差,他见缝插针地利用旅途的间隙画速写,记录地域风情、人文景观和自己当时的心境。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的这些作品,为人惊讶,笔法娴熟、形象生动、意趣超然,受人好评。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评价说:“他的画恰如其人,朴实厚重,热情明快,精神充盈其中,气韵洋溢于外。画面布局用心而不刻意,笔墨有成法而不拘泥,用笔不取巧、不藻饰,坦荡大方,随性书写,处处可以感受到畅怀的淋漓,观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高韵逸气,畅人心怀。”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也对这些作品以高度评价:“那些忠实于现场记录的视觉图像并没有被他如实地搬进水墨画面,他的水墨恰恰是远离那些真实的,而追求的是,崇尚的自然、手感的随意、渗墨的偶然以及那些并不‘完整’的过程定格。显然,从那些完全被视觉化了的当代中国画来说,他的这些特质更抵近传统中国画那些非视觉性的文化性本源。”他们的评价提示了吕品田对待艺术的态度和信念。显然他并不拘泥于时下倾重的视觉化因素,更在意艺术作为人文关怀的自我践行,以至在精神层面更加贴切传统的文人艺术旨趣,这也决定了其作品上那种了无挂碍、自然洒脱的情态意象。

  展期自7月29日起将持续至8月21日。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吕品田绘画作品展

  前言

  吕品田多以“艺术理论家”的面貌为大家所熟悉,这次他的画展则展现了其兼有的“艺术家”身份。品田曾向我说起,年轻时志在绘画,用功甚勤。只是世事改变人生,后来走上了专注学术的研究道路。然而科班训练的素养和强烈的创作兴趣,使品田在理论研究和繁重的科研与教学组织工作之余,始终没有放弃作画。他以画画为调节、为休息,将艺术作为生活甚至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秋涧泉韵 纸本水墨 46×69厘米 2015

  理论从来要与实践相结合。艺术研究更是有其特殊性,它需要创作实践这个具体的“抓手”,要求与之保持紧密的交流与互动。理论家兼有创作能力,艺术家具有理论修养,两脉打通,于艺术的精进大有裨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优良学术传统就是注重研究和创作相结合,黄宾虹、王朝闻、冯其庸等前辈学者都在艺术创作上成就卓著。得益于学风熏沐和表率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很多著名学者、艺术家在研究、创作两方面都同时取得重要成就。吕品田作为这一传统的践行者,其在美术理论、工艺美术理论和艺术学研究等方面,都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深刻的创新性和洞察力,其理论研究的影响在艺术学界具有广泛性的认知。品田的理论素养,为他的创作的价值取向、艺术的把握和探索、品格境界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赞赏这个展览的题目——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大道不离日常,艺术理应寓于生活。生活中的艺术,亲切真实,正是平凡视角、人民立场。生活需要艺术,艺术精神能引导我们超越世俗功利,鼓足动力,追求理想。

暮山横翠 纸本水墨 137×34厘米 2015

  品田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工作实干;作为艺术理论家,是纯粹的学者。作为同事、同道,我与他在工作和学术上交流较多,但对其艺术创作了解不够,这次画展让我系统地看到了他的画作。在我看来,他的画恰如其人,朴实厚重,热情明快,精神充盈其中,气韵洋溢于外。画面布局用心而不刻意,笔墨有成法而不拘泥,用笔不取巧、不藻饰,坦荡大方,随性书写,处处可以感受到畅怀的淋漓,观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高韵逸气,畅人心怀。

  人生能与艺术相伴何其有幸,能在艺术之中敞开胸怀,并把一份所得传达给更多人,应是品田莫大的快乐。

  祝愿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文章

  2016年7月

  “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吕品田作品展”

  前言

  世间生活,并非尽善尽美,也难得自由自在。热爱生活又心怀理想的中国人,向来憩居、畅怀于悠然的天地之间,把万千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弃现实担当,却又怡然自得地借助各种艺术形式抒怀畅神、超然去远。如此美学精神,即如郭熙所谓“不为离世绝俗之行,而以丹青妙手揽猿声鸟啼、山光水色”的艺术追求,也是宗炳所言“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生命写照。

  在大众的视野里,吕品田是一位勤恳朴实的学者。他潜心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在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同时他又担任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的职务,承担着学院教学和事务管理的工作。然而,这位集传统修养于一身的文化学者,并未因庞杂繁冗的工作使生活变的焦躁或是单调,而是以水墨、水彩、速写等艺术形式践行着他的艺术观念和人生理想。正所谓“画者文之极也”,绘画作品中的一点一画无非是艺术家先验人格及其精神品质的体现。相较于从事绘画创作的职业画家,吕品田长期治学研究的经验和严谨谦和的性情,使其画风更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也道出了当代文人画的深意。

云山摛锦 纸本水墨 68×34厘米 2016

  此次吕品田在广东美术馆的首次个展,呈现了其近年的绘画创作。展览分为“闲居泼墨”和“随行漫笔”两个部分,前者为水墨画,笔风朗健、墨色和润,萧散率性、格趣雅逸,是他力求调节冗务苦思的寄怀畅神之作;后者为速写,画面生动、文字简率,是他在游历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利用点滴活动间隙对瞬间场景或片断经历的信笔记写。此次展出的作品,既是艺术家生活态度的揭示也是审美感动的流露,让我们看到了吕品田深醇的学养,以及寄兴山川、以笔墨自适的豁达性情,从而促使观者展开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和对绘画学理的进一步追问。

  “心不劳则有画矣”,也许于吕品田而言,绘画并非只是劳心苦志的产物,更是一种无求无待的状态。广东美术馆期望通过此次展览,尽可能丰富和完整地呈现一位学者、一位艺术家的治学思想和艺术态度,一方面关注传统文人画精神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赓续和嬗变,以及艺术家生活形态和画风走向的关联;另一方面试图从个体出发,探讨艺术家单纯质朴的艺术追求和生活美学,在信仰缺失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作为生活方式”既贯穿吕品田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思想,也是诉诸其生活的践行姿态。这些笔墨流淌着朴素自然的真情实感,恰好道出了文人画在今天的丰富内涵和特殊价值。

  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

  ——吕品田绘画的文化性解读

  中国当代美术的西方化已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写了“国”之“画”的独特审美品质。改变之根本,在于从表达主观精神意趣的“写意”,转向了高度视觉化呈现的写实或表现。也即,西方绘画不论写实还是表现,都着眼于视知觉的呈现,是如何在视网膜上再造图像并作用于心理的艺术,新奇、异幻、错觉等都成为西方艺术最核心的审美命题;而未被西方美术“殖民化”的传统文人画,则是文化性的视觉艺术,视觉的感知往往被画外的非视觉性的寄寓、意趣和格调所统领,淡雅、灵秀、苍茫、古朴、沉静这些品质都成为中国艺术最经典的价值判断。显然,中国画所崇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不完全具有视觉化的审美特征。

  或许,中国画的文化性视觉这个命题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显得特别的重要。因为,被西方当代学者与艺术家所激扬所探索的当代艺术就试图通过图像、行为和装置,传递出远远大于那些可视物叙事的“寓意”。从这个角度看,西方视觉艺术意识到视网膜艺术的局限性,并开始探索视网膜上的图像与心理认知构成的某种关联。但这些当代艺术却比欧洲任何时候的艺术都更加强调和依赖视网膜图像的刺激,这也便形成了“寓意”与现场“物品”或“图像”的“叙事”往往远离或背离的情形,所谓“艺术的生活化”的当代艺术探索,也常常成为难以被解读和认知的艺术。

霁山青处 纸本水墨 137×64厘米 2016

  这里展示的吕品田的水墨画,当然不必从专业中国画家的角度去评判(或许也正因如此),但当我们把它们置于被西方化的绘画语境中来解读时,便不难发觉吕品田的这些水墨更强调了非视觉化的文化性特征。尽管这里同时展示了品田“随行漫笔”中众多的写生随笔,但那些忠实于现场记录的视觉图像并没有被他如实地搬进水墨画面,他的水墨恰恰是远离那些真实的,而追求的是,崇尚的自然、手感的随意、渗墨的偶然以及那些并不“完整”的过程定格。显然,从那些完全被视觉化了的当代中国画来说,他的这些特质更抵近传统中国画那些非视觉性的文化性本源。

  如果从风格学的角度看,吕品田的这些水墨也自有他的“腔调”。譬如,在大片留白中往往以幅面的中下段开笔,恣意的泼墨形成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水墨渗化与笔意墨趣。他喜爱趁着湿劲或半湿不干地再勾画丛林、山石和乡居,使画面生成鲜活无比、趣味无穷的水中墨韵。鲜浓的墨所勾画的丛林农舍与大面积的灰色墨层,时而拉开反差,时而贴近无隙,层次的变化与自然渗化的墨韵相映成趣。有时,他也使用以水破墨或以墨化水的方式来舒解过于紧密的笔线,让那些具象的山石与树木化解为某种抽象的线条与墨块。偶然性总是伴着随意生成的,这或许和他严谨的学术思考与缜密的语言表达形成一种反向运动,水墨成为他真正松弛自己神经的栖息之所。正因如此,对于自然的尊崇、对于随意而偶然的追求、对于画面并不完整的过程性表达,也都成为他个人化的水墨符号。

随梦入桃源 纸本水墨 138×69厘米 2016

  不为什么而画,是文人画一个最重要的品质。所以,吕品田的那些画和视网膜上的形象再造或批判介入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水墨却成了吕品田生活的必需品。这个“不为什么而画”,由此却可理解为“为他自己的生活而画”,他画的过程成为一种精神情感的栖息之所,成为他可以不受任何束缚“以奴仆命风月”的伊甸园,成为他通过创作实践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绿色通道。这里面,或许有娱乐,或许有享受,或许有寄寓,“不为什么而画”却成了他生命的体温,成了他生活的表情,成了他在纷繁杂扰的社会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文人墨戏,道出了中国文人如何通过水墨完成他们“艺术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理念,这和当代艺术所张扬的“艺术的生活化”至少在观念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在表现方式与创作目的上则迥然不同。

  作为美术理论界的学术中坚,吕品田在当代国家美术的战略研究、中国美术观的主体构建和当代中国美术的文化立场等方面具有深刻而严谨的学术思考。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这些理论研究,在引领当代国家美术繁荣发展方面无不具有现实的指导性,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以及怎样持守当代中国主流美术建设的理论探索。而他在长期从事的工艺美术研究领域更是建树丰厚,特别是在人类生活高科技化、生产制造标准化的当下,如何认知传统工艺美术的存在价值与当代激活等命题,更是见解独到,论述精辟。的确,科技与艺术都是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如果科技、艺术的发展背离了人本的存在意义,背离了人的解放,那么对于这种科技与艺术的所谓“进化”就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检讨。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吕品田,深知工艺美术在崇尚自然、强调随意、宽容偶然和注重过程中的独特价值,这正是当代科技和艺术缺少的品质,而吕品田的水墨创作却自觉地在践行和追求这样一种可贵的人本精神,并把他当作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如果从当代艺术的角度,这些作品或许都可以被看作是吕品田于现实、于学术之外的一种本我生存状态的揭示。

清晓淡墨中 纸本水墨 138×69厘米 2016

  伴随着写实艺术、工笔画的兴盛,我们曾不断质疑与挑战传统中国画“水墨为上”的至高理想,现在来看,这种批判或许是对艺术文化品格的一种遮蔽。水墨的清秀、幽微、高洁和雅逸,向来是文人境界操守的某种象征。在此,我们也可在吕品田的水墨里再次获得某种深刻的印证。

  尚辉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主编

  2016年7月3日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古运河边的小景•北京通州 纸本墨水 29.5×41.5厘米

去吴哥途中·柬埔寨 纸本墨水 14.5×20厘米 2008·2

御道口牧场•河北围场 纸本墨水 14×18.4厘米 2009

郊外的教堂•奥地利 纸本墨水 21×13.8厘米 2010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