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周碧初最全的“艺术故事”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娓娓道来”

2016-07-22 10:34:41 未知

“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海报

  导言:近年来,“文献展”已经成为上海油画雕塑院重要的学术品牌展。过去3年间,上海油雕院相继推出陈逸飞、张充仁、哈定三位大师文献展,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2016年7月22日,“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献展,将作为上海油画雕塑大师(名家)文献系列展第四场,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启幕,展览将展至8月25日。

  【迄今最为系统、完整、深入的周碧初学术研究展】

  周碧初是中国现代油画的重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融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长期的探索与奋进中形成了自己丰厚的艺术积累和独特的学术面貌。

第十一次展览筹备会

  本次展览经过十一次筹备会的准备,确定通过详实的油画原作、文献史料、照片资料、实物手稿及多个视频系统展示周碧初丰富的艺术人生和潜藏的学术脉络。也将是迄今为止有关周碧初最为系统、完整、深入的学术研究展。

周碧初家属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

  文献展得到周碧初家属的极大支持,特为展览提供了周碧初许多珍贵文献资料,包括上世纪40年代展览的手绘海报、30年代出版物、周碧初教学笔记、证件、展览请柬等。

  并有各个时期的油画原作50余件、速写20余件,为历届文献展中展出原作最多的一次,其中不少作品为首次对公众展出。

  【七个时间段,完整讲述其一生艺术生涯】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一楼展厅呈现周碧初艺术人生的七个重要篇章,分别为“启蒙与熏陶”、“求学与从艺”、“留学与求索”、“执教与创作”、“探索与实践”、“教学与创作”、“研究与融合”,以及风景、人物、静物、民俗、黄山等五个专题板块。

  二楼展厅则将由“周碧初与教育”、“德高望尊”、“研究成果”、“画室还原”、“艺术年表”及“公共教育”六个部分组成多元化的视觉场境。

  一、平和•启蒙与熏陶(1903-1912

周碧初出生地霞寨镇深度村

  1903年,周碧初出生于福建平和霞寨一个名叫深渡的小山村。那里风景秀美,林木繁盛,大自然的美景不仅陶冶了童年周碧初纯洁的心灵,也孕育了他对山川大地的热爱,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后来七十余年对于风景题材的钟爱。

周碧初父亲周诵三

  周碧初之父周诵三,一生从农民到商人,因没有文化而受尽欺辱和苦楚,因此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视。1909年,周碧开始进入乡村私塾读书。因周父生意的发展,周碧初的小学阶段在厦门与平和之间几经辗转。

  上个世纪初期,闽西上杭一带民间画师的画像、雕花木匠的刻绘、以及女性的刺绣等民间美术氛围非常浓厚,这些都给童年周碧初的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二、厦门•求学与从艺(1913-1924)

集美中学科学馆

  1918年,周碧初高小毕业,考入了当时闻名海内的名校,侨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周碧初也在这里遇到他学习绘画的启蒙老师林学大。

  在厦门求学期间,厦门岛、鼓浪屿等美丽的自然风光给少年周碧初以很多艺术的启迪。1920年,他返回家乡,转入漳州第八中学至中学毕业。

周碧初,摄于20年代

  1922年周碧初中学毕业后,他表明了想学美术的愿望,并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殷实的家境为其学画提供了一定物质条件。同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始了他的从艺之路。

厦门艺专同学合影(右一为周碧初)

  厦门美专是国内最早实现西式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不仅聘请了“外教”,还开设了人体写生课程,学制两年,学校规模虽不大,但老师都颇具修养,西画教师杨赓堂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对周碧初的艺术趣味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周碧初学画如饥似渴,才华初露,成绩优异,深受赞许。他在校既学习传统的中国画,也学习西洋画,与同辈画家们学画多由中国水墨画开始不同,他的启蒙学习更接近早期西式美术的创作训练方式,这为他以后的油画风格奠定了基础。

1924年周碧初任新加坡海澄凫溪中学图画教员

  1924年,周碧初从厦门美专毕业,先后在新加坡海澄凫溪中学、崇正小学任图画教员。

  三、巴黎•留学与求索(1925-1930)

周碧初,1924年摄于新加坡

  周父十分希望自己的生意后继有人,于是给了周碧初一笔钱,让其去新加坡经商。但周碧初对做生意始终兴趣缺缺。后来,他与父亲多次交流谈心,表达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最终获得了父亲的理解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1926年,周碧初在法国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与同学合影(前排右三)

  1925年秋,周碧初到法国巴黎,同时期在巴黎求学的有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张弦、汪日章、吴恒勤、刘开渠等。

  周碧初一边补习法语,一边在日良美术研究所学习人体素描。1926年,周碧初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上法国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师从当时知名的印象派画家欧内斯特•洛朗教授。洛朗教授不但在绘画技巧上对周碧初有很大的帮助,还引导他关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欧内斯特• 洛朗教授

  留法期间,周碧初十分珍惜时间,刻苦努力,不断临习、研究名家真迹,参观法国各大美术馆,临摹和研究名家作品。除此之外,经常去巴黎郊外写生,塞纳河、巴黎市郊、巴比松村的风景常常是他表现的对象。

周碧初临摹米勒的作品《拾穗》(用了3个月时间)

周碧初临摹作品《诺克的村庄》

  周碧初留法期间除了接受法国学院式的色彩训练外,创作基本上循着印象派风格之轨迹,但他也在实践中寻觅着自己的路子。他并不受老师技法的约束,认为广泛地学习和吸收欧洲油画的传统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是治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沪杭•执教与创作(1931-1949)

在新华艺专任教时的周碧初

  1930年,周碧初从巴黎学成归国,他先后在厦门美专、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和上海新华艺专任教,其中担任新华艺专教职近十年。

  沪上画坛组织第一批画友

周碧初1932西湖(早期代表作)60x73cm

  同时,他又活跃于沪上画坛。1932年,周碧初与李仲生、陈澄波、梁锡鸿等作为“决澜社”的“社友”应邀参加了“决澜社”第一次画展,此次画展展示了当时中国最前卫的艺术思潮。1936年,周碧初加入了由徐悲鸿、汪亚尘、颜文梁、朱纪瞻等人发起的“默社”画会,是年夏天,周碧初应邀参加“默社”成立后的首届画展。

“周碧初、朱屺瞻、陈抱一、钱鼎、宋钟沅联合油画展览会”海报

(1939.10.26至11.1展出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楼画厅)

“五人联合油画展”合影(左起:周碧初、陈抱一、宋钟沅、朱屺瞻、钱铸九)

  1939年10月,为激励同胞的爱国抗战之心和鼓舞斗志,周碧初和陈抱一、朱屺瞻、钱铸九(钱鼎)、宋钟沅、宋钟沅五人,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四楼画厅举办了颇具影响的“五人联合油画展”。开幕后获得观众极其热烈的反应,成为“孤岛”时期上海一次重要救亡宣传活动,在画史研讨中,这也被称为“孤岛”期间上海著名的“五人画展”。1940年与1944年,周碧初先后两次在上海举办个展。

  撰写出版艺术教材《西画概论》

《西画概论》周碧初著 汪亚尘校

  1936年由上海艺术图书出版社出版了周碧初撰写的《西画概论》,该书当年作为新华艺专的丛书,也是一部珍贵的艺术教材,里面分设素描、水彩、水粉等诸内容,还专设“油画”章节。1942年,周碧初论文《近代法国画派之源流》发表于1942年2月第4期《上海艺术月刊》。这两本著作,基本反映出周碧初早年的艺术思想。

  五、印尼•探索与实践(1949-1959)

周碧初1950年代在印尼

  1949年底,周碧初在香港、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后,赴印度尼西亚,定居雅加达,直至1959年秋天回到祖国。

  周碧初在印尼的10年,是周碧初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成果丰硕,形成自己个人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关键时期,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黄金时代。

  侨居印尼时期,周碧初能安心作画,静心对绘画语言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因为由于没有受到当时国内各种政治运动影响,又受到爱国华侨郭美丞等人的顶力资助,不仅免费提供画室,还提供他外出写生的交通工具,以及经济上的援助,让他无后顾之忧,这些都为周碧初的艺术创作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周碧初《印尼风景》布面油画 46×55cm 1954

周碧初《旧火山口》布面油画 38×55cm 1954

  这里灿烂的阳光和绮丽的景色,对他色彩语言的精研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的艺术创作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他的作品深受当地人的喜欢,比如印尼著名画家、雕塑家亨德拉就曾给予高度评价,而他的画作《言子墓》被苏加诺总统收藏。

  在印尼侨居期间,周碧初曾在雅加达等城市举办个展,这些个展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要数1959年6月,周碧初在雅加达举办大型画展,共展出油画104幅,中国画47幅,当地政要、各界人士均出席开幕式,各大报刊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介绍了周碧初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

周碧初《少女》 55x46cm 1952

  正因周碧初的艺术活动对印尼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他以著名华侨画家身份,受到了印尼总统苏加诺博士的接见,并应邀参观总统府藏画,受聘任《苏加诺总统珍藏世界名画集》艺术顾问。

  六、上海•教学与创作(1960-1979)

1960年代初,周碧初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课

  1959年9月,周碧初毅然回国,定居上海,任教于上海美专。1965年,上海美专结束后,转入新成立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任专职画师,从事绘画创作。

周碧初 《古城水乡》38x55cm 1961年

周碧初《陶马》73x60cm 1962年

周碧初《炼油厂》29x19cm 1964年

  他一贯主张“作画应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应向自然吸收营养,不可以从画册取材”,先后到井岗山、广东、北京、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全国各地参观、访问、采风,还去上海近郊农村体验生活、写生作画,或在家绘制静物,精研油画语言。他的作品中图更为严谨,民族气息更为浓厚。

周碧初《新禧》 58x79cm 1966年

周碧初《雪景》 61x50cm 1968年

  周碧初不断在点彩派的短小笔触与传统水墨的“点苔”技巧之间,寻找融合、统一与和谐的可能性。有些画作,有意吸收了一些民间装饰做法,对景物做了适当的概括处理,使画面在总体上呈现单纯明确、响亮洗练、主题突出的面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晚年的周碧初先生在作画

  就算在耄耋之年,周碧初也一如登黄山、回福建、巡长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个时期,周碧初的油画风景画、静物画,经过长期的探索、潜心的研究、以及大师的写生和创作实践,更加注重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油画艺术风格。

  七、上海•研究与融合(1980-1995)

1981年周碧初在黄山写生

  晚年的周碧初,可谓是老而弥智,他无拘无束地把用笔、用刀,做到出神入化、物我两忘,发挥了刀笔的极致。

周碧初《黄山夕照》布面油画 60×73cm 1981年

周碧初《黄山》布面油画 92×73cm 1987年

  晚年,也是周碧初艺术集大成的时期,他把自己一生对于西画、国画、民间美术等的学识素养融汇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油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征。

  他笔触大面积地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更多地由“绘”变为“写”,由于不刻意追求画面的完整度,作品总是呈现似虚若实,别开生面,形成具有其独特用笔的油画笔法。这样的作品有《黄山》、《黄山夕阳》、《绍兴东湖》、《绍兴大禹庙》、《北京佛香阁》、《桂林》、《望西山》、《桂林新坪》等许许多多晚年的作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周碧初对自我的超越,更换对印象派技法的一种超越。

1987年,周碧初在四川写生

    就如美术史论家邵洛羊对周碧初的油画所言:“有中国人的气质……有中国山水画的意趣。”

  据悉,展览本身除了系统性与学术性,为观众更好的理解周碧初,主办方还在公共教育方面下足功夫,在展期中,讲举办学术性讲座3场,也有数场跨界类的艺术活动,包括音乐专场、纪录片专场、思南读书会,以及3场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等九场公共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主办方也借助新科技,与雅昌艺术网合作,引入VR科技的流动美术馆,方便观众随时随地看展。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