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099期】易英:当代艺术的转向与困境
2016-08-03 07:38:37 王琰锡
相关链接:
“转向: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群展
民生现代美术馆外景 “转向: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展览现场
7月23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群展“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贯穿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展出52位/组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家、著名美术理论家易英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研讨会海报
关于研讨会
展览的主题围绕着“2000年”的时间节点展开——在过去十五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多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也伴随着中国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对面如此局面,当代艺术对其做出了何种反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研讨会在将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举行。
本次论坛汇聚多位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推动学界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与反思,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发言嘉宾:易英
发言主题:当代艺术的转向与困境
易英
1953年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美术》主编。
专著包括:《学院的黄昏》、《中国当代油画家个案研究——刘小东》、《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偏锋——中国当代艺术家评论》、《西方20世纪艺术》、《易英话语录》、《原创的危机》、《漂浮的芦苇》、《转向》、《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编著有:《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文选•造型艺术卷》、《世界美术文选》、《西方当代艺术批评文选》、《牛津艺术史(丛书中文版)》。译著有:《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当代艺术家的油画材料与技术》、《艺术与文明》、《视觉与设计》、《叛逆的思想》、《西方当代雕塑》、《照片的历史》。
易英:三大标准构建“可操作性”的当代艺术趋势
学术主持易英围绕“当代艺术的转向与困境”展开讨论。
首先,他阐述了“转向”的双重释义。一是指“形态上的转向”,指的是兴起于80年代的群体式艺术运动和之后迸发的政治波普已淡出时代,传统的创作思路——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态,正在进行观念化的转变。二是指“形式向社会性的转向”,具体指当代艺术的书写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它不再着重于形式主义的逻辑,而是着重于社会运动、社会性,强调社会问题。另外,随着互联网、影视、高科技、新媒体的不断介入,艺术形态方面也在不断推进,不再依赖于艺术自身的创造,而是伴随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觉表达方式。
针对两大“转变”,易英在选择参展作品时竖立了三大标准:视觉性、观念性和社会性。其中,“视觉性”主要指当代的视觉文化。“观念性”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有别于现存的艺术形式,有规范性的提升自己的表达方式;二是具有更宽泛的思想和精神,即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是新的、有个性的表达方式。“社会性”则注重批判。易英表示:“这三个标准不见得是当代艺术的标准,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
研讨会现场,易英以十年为研究单位,阐述中国当代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思潮影响,艺术家卷入颇具规模的艺术运动。九十年代起,新生代艺术较过去十年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很多艺术主张建立在个人主体经验的基础上。但是,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面貌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很难去总结。首先,过去十五年没有出现像八、九十年代的艺术运动和政治波普等集体样本——即使政治波普的影响力至今犹存,特别在艺术市场上。其次,体制内部,国画、油画、雕塑的重复率很高,但创造性很小,特别是雕塑。”
对于未来的艺术方向,易英表示“尚未能直接下判断”。
关于展览
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
展期:2016年7月24日——9月4日
主办: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学术主持:易英
展览海报
参展艺术家:蔡东东、曹斐、陈维、陈友桐、程然、代化、冯梦波、高磊、何翔宇、侯德华、胡为一、吉磊、蒋华君、蒋志、冷广敏、厉槟源、李明、李姝睿、李松松、梁半、廖文峰、林科、刘韡、刘唯艰、刘辛夷、马秋莎、苗颖、仇晓飞、石青、孙晓星+高嫣沁、谭天、陶辉、唐狄鑫、王海洋、王子、吴超、吴俊勇、徐震-没顶公司出品、闫冰、闫珩、杨福东、杨光南、杨健、杨牧石、杨振中、于瀛、岳向辉、袁媛、张鼎、张永基、赵天汲、赵要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荣幸带来中国当代艺术群展“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并邀请知名美术史家易英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将贯穿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展出52位/组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展览将于2016年7月23日开幕,持续至2016年9月4日。
本次展览的主题将围绕着2000年以来这个时间节点开始进行构思。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多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以及伴随着中国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当代艺术对此做出了何种反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展览基于两种“转向”(架上—观念、形式—社会性)概念。一是形态上的转向:随着当代艺术完成了语言学的转向,80年代中期以来的线性发展的历史已经趋于终结,90年代以架上绘画为主的艺术形态逐渐向多元化、观念化转变;二是形式向社会性转向:新时期当代艺术的书写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再着重于形式主义的逻辑,而是着重于社会运动、社会性,强调社会问题,比如关注城市,土地,族群等,主要在于体现不同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影视、高科技、新媒体的不断介入,艺术形态方面也在不断推进,不再依赖于艺术自身的创造,而是伴随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觉表达方式。
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与创作的现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选取了从2000年以来富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试图去阐释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转向问题,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思考、艺术家与社会观念的变迁、以及中国当代社会中的进程和命运。
此外,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以“转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知名学者就艺术、哲学、社会问题等展开讨论。同期还会举办多场相关讲座及工作坊。
杨福东《城市之光》 City Light_2000
刘韡《丛林》No.4Jungle No.4_2012
厉槟源《自由耕种》Freedom Farming_2014
何翔宇_口腔计划-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90-1
仇晓飞《九窍》 Nine Orifices_2014
曹斐 《谁的乌托邦》Whose Utopia 02_2006_C-print_120x150cm
关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是由中国民生银行基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理想而发起成立的艺术机构,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红坊艺术园区,面积约4000平米,由上海第十钢铁厂改建而成,于2010年正式开馆。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民营金融机构为背景的美术馆,民生秉承独立自由,包容开放的学术理念,以建设成为国际优秀美术馆为其长远目标;凭借国家鼓励实践的民营制度优势,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持续纵深活跃发展;面向社会公众展开当前中国所亟需加强的当代艺术美学普及活动;深入全面地展开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 叶旭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