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再思——范阳拟古山水管窥
2016-08-03 11:14:28 庄程恒
范阳《湖山叠秀》200×70cm 2016年
范阳《湖山叠秀》局部
范阳《激石泉韵》120×120cm 2016年
拟古,是中国艺文传统所特有的一种对古代经典学习和再造创新的方式,而拟古的思想根源既来自于士人自身复古的理想,也来自后来者对优秀传统的再度整合以求新变的内在驱动。山水画的拟古之风,至少可回溯到赵孟頫那里,经由董其昌“集大成”理论的提出,此后,因清初“四王”践行而风靡后世,及至近代,改良、革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拟古”成了革命的对象,从主流渐渐变成了潜流,但从未消失,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多元格局中,一直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对于今天的山水画家而言,拟古的现代意义何在,显然是一个值得再思的课题。
范阳先生自幼习画,通过向古人学习的方式进入中国传统山水画,透过他画中那种久违了的传统图式和笔墨语言所营建出的古人意趣,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画体察自然造化的独特视野。拟古,显然可以视作他对话传统,探寻造化,营构胸中丘壑的重要法门。然而,如何真正“拟古”而不泥于古,走出古人藩篱,又是现代画家自身必需面对的首要挑战和焦虑。在不断强调变革、创新的环境中,拟古需要更为冷静的心境和淡然处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面对与传统士人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逐渐消解,画家在回归传统的探索历程中,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范阳《激石泉韵》120×120cm 2016年
范阳《松溪听泉》69×69cm 2015年
范阳《溪山胜览》160×50cm 2016年
范阳《溪山胜览》180×60cm 2015年
细品范阳的山水,可见他笔墨古厚,意境清新,深得宋元意蕴的滋养,尤对王蒙丰茂繁密的画风有着独特的理解,于“四王”的笔墨和图式也谙熟于心。峰峦嵯峨,溪涧蜿蜒,云雾缠绕,松柏掩映,屋舍俨然,这是范阳笔下常见的山居主题。这些景致,既源自于他隐居杨岐山的生活体验,也来自于他对古人山水画笔墨图式的不断玩味、整合,从而构成了他理想的山水图景。不难理解,阶段性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这两种互补的生活模式中,为范阳的山水画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传统与现代、山林与都市之间如何寻求个人心境与艺术语言的统一。
范阳《春溪读易》180×60cm 2016年
范阳《溪山雅兴》200×70cm 2016年
范阳《云壑幽居》69×69cm 2016年
唐诗有云:“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山水画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或许就如那轮明月,照见古人,也照今人。于道为清净,于儒曰浩然,于佛则为空无;可隐逸,也可入世;可游,亦可居,山水画所承载的正是一种心灵之境。古今所不变的,也正是山水画的精神——对心灵之境的参悟和再现。而拟古的背后,是范阳对于古典山水精神的向往和守望。他正是通过对古代山水大家经典笔墨和造境的再现、整合、融会;同时对自然山水的反复玩味、体察、参悟,从而为我们呈现自己的心灵之境。在求新、求异的现代语境下,拟古无疑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寻求传统山水精神的不同路径和对于变革创新的再思。
丙申夏至于鹏城莲花山下
(本文作者为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