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晨:以奖项之名如何促进雕塑、摄影 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重新定义?
2016-08-04 09:24:24 未知
摄影和雕塑这两个当代艺术领域独立的门类,和架上绘画比起来算是“少数派”。哪怕是在奖项如快餐文化普遍且多样的当下,专门针对雕塑和摄影的,也是屈指可数。
“当代雕塑的方位——2012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展览现场
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为中国的当代雕塑届打开了一个新格局,从中走出的一个个名字在今天的雕塑界也是高山仰止的存在。但到了今天,显然雕塑并没有在当代艺术的中心据点站稳脚跟。5月底,隋建国创立了以其个人名字命名的“隋建国艺术基金会”,除了推广其个人作品外,也旨在支持雕塑艺术的教育与发展。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隋建国表示,基金会是个铺路石的角色;希望每个雕塑创作者都能像博伊斯一样,把雕塑的概念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奖项虽可看作是艺术家通往成功的捷径,但一定不是艺术家为修成功学唯一的速成班。批评家、策展人何桂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何种奖励机制,明确的定位、健康的机制、持续不断地推动以及资金的保障,这四个要素必不可少。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雕塑专项奖,“明天当代雕塑奖”和“曾竹韶雕塑奖学金”——两个立足于学院的雕塑专项奖,旨在为于市场体系之外的学院雕塑,培育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同样没有处于当代艺术视野的正中位置,但摄影却仿佛没有雕塑来得那么薄弱。由荣荣&映里创办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从2009年开始推出三影堂摄影奖,该奖项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为中国当代摄影届输入了无数新鲜的血液。几日前,恰好看见观念摄影艺术家刘铮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恳切地表示:“不管是国内哪一个奖项或者摄影节,对于那些投稿或者参展的摄影者,切不可随意当成一个新人看待,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出现在评委的面前,是因为在国内实在是没有太合适的出头办法,太缺乏公正严肃的优秀者诞生机制,这些摄影人中有的已经探索半生,有的为人低调,摄影作品达到相当高水准者并不缺少。对于机构或摄影节来说,及时准确地给他们肯定和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摄影的强大群体就隐藏在其中,这是每一个机构必须抛弃私念去承担的责任。”这也正说明了摄影艺术家在其个人发展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以及摄影奖应肩负起的责任感。
不破不立,那不妨让我们试着猜想:是不是能以奖项之名,促进雕塑、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重新定义?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