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寻美:意大利当代艺术的继承与虚无

2016-08-04 11:36:37 刘寻美

  意大利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回望意大利艺术,一串串闪耀着荣光、洋溢着力量的名字与流派浮现在眼前:乔托与佛罗伦萨画派、“文艺复兴三杰”、提香与威尼斯画派、卡拉瓦乔、贝尼尼、巴洛克艺术……他们的作品高高地悬挂在殿堂之中,遥遥地望着这个世界。

  意大利的艺术在往昔与现今、传统与当代中徘徊,伴随着古典的追寻与怀旧的叙事,含纳了文化的隐喻与当代性呼唤。而荣光下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全球化的问题。在将艺术纳入全球交流语境的前提下,如何承载与延续那些伟大的遗产,又如何走出传统的光芒、走入自我的光芒,成为了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的思索与追寻。

  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贫穷艺术”(Arte Povera)开始,“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新罗马派”(New Roman School,又称“最后一代”)等意大利艺术流派相继出现,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不属于任何流派、地域性更强,且不以群体面貌出现的艺术家。他们的美学理念各不相同,创作手法也不一而足,但相似的是他们在创作中对继承、延续传统的尝试,以及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虚无。

  虚无中的静默面孔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后现代是虚无主义的时代,他曾谈道:“在一种奇异的时尚中,虚无主义已经被完全地实现了。”在艺术家乌戈·吉莱塔(Ugo Giletta)看来,虚无主义如今笼罩在欧洲的上空,导致了人类价值观和美学标准的缺失,如同虚无之人行走在虚无之地。

▲乌戈·吉莱塔 面孔  2013 年  图片:艺术家

  乌戈·吉莱塔于1957年出生在意大利的拉韦洛,童年的他一直热爱绘画,也对高科技十分感兴趣。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拍摄影像作品,制作装置作品,试图“对艺术全方位的展示进行探索”。同时,他也从未抛弃架上绘画这一创作手段。乌戈·吉莱塔在创作中逐渐发现,与人交流时,面孔常常是第一印象的载体,于是他回归架上,试图在绘画中表现人类的面孔。

▲乌戈·吉莱塔 面孔  2013 年  图片:艺术家

  “最初,面孔在扩充、丰富,而之后又开始减少。我会先画一个椭圆形,再画五个洞(表示五官)。我希望通过作品表现出全人类的共性,减少甚至去掉细节,使(画中人)看不出性别,他们不再是某个个体,而是具有了普世意义。”乌戈·吉莱塔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谈道:“二战前后,绘画中的面孔常常是有力量的,这意味着抗争;而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的面孔,则是暴戾、体验着痛苦的;我尝试表现的这些面孔,是沉默的面孔,但同时又叙述着人类的内心:虚无主义使人们陷入不安,使人们有中断、停滞之感,人类既无力拒绝痛苦、也无力进行抗争。”

  乌戈·吉莱塔认为,自己不属于某一特定流派。他作品毫无上下文关联和叙事性,其中的疏远、无声、脆弱与孤独,使观者陷入沉思:虚无本身为何?我们是否已步入虚无?虚无可否消解?虚无是否静默无言?

  “画框开始吞噬掉绘画自身”

  对于艺术家贾尼·德西(Gianni Dessi)而言,即使直面虚无,也并不意味着艺术也要表现虚无自身。贾尼·德西是“新罗马派”的代表人物,1955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目前仍生活、工作在这个城市。1984年,提出“超前卫”概念的策展人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策划了名为“工作室”的展览,贾尼·德西参展,此后他便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并陆续参加了1981年圣保罗双年展和1984年、1988年威尼斯双年展。回望时代的变迁,贾尼·德西在采访中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似乎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甚至为了形式而形式,缺少内在的驱动。我25岁时开始举办个展,到了现在,许多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贾尼·德西展示在意大利都灵的巨型雕塑作品  图片:spazioborgogno

▲贾尼·德西 Tu x tu 雕塑 2010年

  从贾尼·德西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他试图表达出的内在的逻辑与联系,而非形式至上。他的雕塑凝滞了瞬间的行为,一部分有着仪式感,似乎在拷问命运;而也有一些带有不安和戏谑,似乎在无声地诉说与诘问。

  “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从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找到一种新的语言对我们而言并非易事。(现在的艺术)不再像前代艺术一样,现在是虚无与空旷搭建的架构。前代人或许会批评、拒绝外界,并未让形式服务于内容,而我则认为艺术源于外界。”谈及自己的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贾尼·德西说,“很多艺术只是为了批评现实,而我则希望艺术能够回归本质,有着更多真实的内容,也坚持让艺术因为内容而有着感染力。看到一个简单事物,将它和外界相关联,这能够让人了解整个世界的复杂性,‘差别’不足以打动人,打动人的,是内容与关联。同时,需要在前代人留下的东西中,找到(现在)和过去的关联。就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它们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但最终达到了平衡的效果。我是幸运的,在否定和发掘之后,我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式。”

▲贾尼·德西 边界  2009 年  图片:艺术家

  从抽象回归具象,从形式回归内容,在虚无之中表现真实,这是贾尼·德西的创作理念,或许也正是新罗马派的追寻。新罗马派的艺术家多数以绘画为起点,或早或晚地走向雕塑。这样的转变模式和劳森伯格的“结合”(挂在墙上的作品和独立式雕塑作品的“结合”,试图消除艺术门类间区别)并不相同,新罗马派的转向更多地强调了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

▲贾尼·德西 古典摇滚 2015年

▲贾尼·德西 为你献上,三个(之一) 雕塑 2015年

  “继承”与“虚无”是意大利当代艺术中不停轮转的齿轮,这对概念切切实实地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艺术家它们的存在。无论是像乌戈·吉莱塔一样表现虚无自身也好,抑或是如贾尼·德西般寻找现在与过去的关联也好,都不可避免地步入对它们的表达与阐释。采访的最后,贾尼·德西不无深意地说:“技术表面上推动了艺术的繁荣,而近年来,艺术却变得愈发‘贫穷’与‘空洞’。艺术的形式开始超越内容,画框开始吞噬掉绘画自身。”■

  (感谢张玉对本次采访的帮助)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