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关注南海到描绘郑和下西洋 怀念海军老画家张嘉壎先生

2016-08-11 08:39:07 梁二平

  那个坏消息,迟了两个月,我才收到。6月初,我还给海军的朋友打过电话。6月17日,我与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海丝”考察团去了西欧。7月回来一忙就没再联系海军的朋友,直到前天才知道:海军著名海洋画家张嘉壎先生,6月10日,已经走了。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我料到那次拜访张嘉壎先生是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见面。

  2015年底,通过中国海洋出版社副总编刘义杰,我得到了张嘉壎先生的电话。当我和他接通电话时,我们共同提到了一位中国海洋文化界名人,前海军少将郑明。张老说,是从郑明将军和刘义杰老总哪里知道我在做海洋文化研究。我对张老说,是郑老在2009年和我交代,看看你画的海洋画,特别是你的郑和下西洋组画。希望我研究古代海图之余,关注一下中国海洋绘画,希望能建构一个全国的海洋绘画体系,或办个全国性的海洋绘画大展……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上……那次通话,我向张老汇报了我和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张岩鑫博士正在策划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画展》的事,希望郑和下西洋组画能参加这个画展。张老说,他画了一辈子海洋画,不久前,还在改这组郑和下西洋,说改好了一定参加这个展览。我们相约春节左右在北京见面。

  猴年春节前,大约是小年那天,我打电话给张老说我回东北过年,路过北京时去府上拜访。老人家说,这两天要去医院做个身体检查,节后找个时间再见面吧。转眼春节过去,春花将开的清明节前,我再次打电话给张老,他十分疲倦地对我说,一直没告诉你,节前我就查出了胃癌,春节是去做手术,没跟你说。现在化疗放疗都做过,不管用,饭都吃不成了。但你还是来吧,我把参展的画都准备好了,你们来看看。

  清明那天,我和张岩鑫博士来到北京,由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的陈振杰先生陪同来到了海军的一幢老旧家属楼,在一套堆满画作的房间里看望了张嘉壎先生。我没见过张老以前的样子,但眼前这骨瘦如柴、说话颤抖、靠鼻饲解决一日几餐的痛苦样子,我实在不忍看。张老很淡定地拉住我的手,如老朋友般坐在床边,张老说,实在没力气了,改不动了,画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拜托组委会的人修改吧。这组作品画了几十年,能参加《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画展》,了却了想给公众展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画卷的一个心愿。

  张老的夫人是原海政文工团的老艺术家,我们这边说着,另一边她为我们这个团队找出了张老的海洋画作,那是一个海洋世界,是一个艺术世界,更是张老广阔的内心世界,对海洋和海军的热爱伴随着他的艺术人生……

  他带着郑和下西洋历史画卷的梦远走

  记得第一次见到张嘉壎先生的油画作品,是在2009年郑明先生给我的一本旧杂志里,那是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上一年度的会刊,画的是郑和宝船。张嘉壎这名字复杂,我一下就记住了。这次见面说起此事,张老说,我的名字复杂,后边那个字,你们随便用哪个字都行,“勋”也行。

  谈起郑和下西洋组画,张老说,七十年代中期,海政文工团筹拍反映南沙的话剧《奔腾吧南海》,为此我们赶赴海南岛及有关岛屿进行调研,并查阅了有关西沙、南沙群岛的史料。深感西沙、南沙群岛,都是中华民族先辈开发的海域与岛屿,郑和航海图中早已标明西沙、东沙、中沙、南沙群岛为“石塘”、“石星石塘”和“万生石唐屿”等地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海政话剧团又着手创作《郑和下西洋》,为创作该剧,我们先是阅读明史,到北京故宫查资料,请教明史专家,继而去江苏南京、福建泉州等地考证调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海洋文化历史题材产生浓厚兴趣,先是画了“郑和船队在南沙岛屿补给淡水”的油画,借郑和下西洋船队航海经过南沙岛屿进行补给淡水的史实,以油画的艺术形式来创作表现南沙群岛自古既属中华的历史事实。

  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在郑明将军的提议下,张嘉壎先生又画了“郑和下西洋宝船”。当时,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正借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东风,组织推动郑和宝船复原仿造工程,研究制作出的长达1.7米的郑和二千料宝船船模,迫切需要用艺术绘画的形式把600年前中国辉煌的造船、航海技术和庞大的海上船队伟大航行历史场景显示出来。张嘉壎先生用几个月的时间,又画出了“郑和下西洋宝船”。此后,还画了一幅“郑和船队到达东非洲海岸”的油画。这些画还做成了一组明信片:郑和船队在南沙岛屿补给淡水,寓意热爱祖国、南沙自古属中华;郑和船队,意味着科学航海,彰显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船队到达东非海岸,开展贸易交流,意味着睦邻友好。

  此后,张嘉壎先生一有空就研究郑和下西洋,断断续续又画了三幅。张老说,其实也没算全画完,还想画。但只能留给后来人,去创作了。

  与海洋绘画艺术相伴一生

  张老讲话太吃力了,我让老人家休息,不要说话了。关于张老的事迹是后来由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的陈振杰先生补充给我的。陈振杰先生与张嘉壎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多年前还采访过他。

  据陈振杰先生介绍,张嘉壎出生在浙东沿平阳县,在中学期间就喜欢绘画,温州一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即今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并从师颜文梁、杨祖述、徐甫堡诸名师。195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颇具规模的建工部文工团任舞台美术师;1963年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参军当年即被任命为舞台美术师。从此,他全力投入海军戏剧的舞台美术创作,与大海结下了一生之缘。

  张嘉壎先后参加和主持过海政文工团排演的《海防线上》《赤道战鼓》《海空雄鹰”》《夜海战歌》《惊涛万里》等十多部脍炙人口的大型话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这些话剧有的描写海军部队与民兵联合反敌特登陆;有的显示海军初创时期,岸炮快艇协同、小艇打大舰;有的歌颂海军潜艇兵、扫雷兵、航空兵英雄事迹;还有反映非洲刚果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画面,题材十分丰富。

  说话之间,张夫人拿来了张老当年绘制的许多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其中有中国沿海风光,沿海军民生活。张老说,这些作品有的曾在海军出版的《万里海疆》画集中发表过,有的在中国美术馆和民族文化宫中展出过,如水粉画“海底探宝”和油画“潮涌如洼”、“教授下乡”。张老说,为了熟悉祖国海疆及海军官兵生活,他多次深入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地沿海、港口、岛屿,与舰艇部队官兵同吃同住,还去采访调查沿海渔民、民兵、帆船的生产与民俗生活。他指了指桌子底下和柜子上面,说那都是当年的画作。

  张老送我们出门时说,今天是清明,刚好是他78岁生日,能参加这个大型画展,完成他的心愿,非常高兴。但我们知道张老先生看不到这个正在筹备中的画展了,这太遗憾了。这是他和郑明将军(清明时我们也去看了将军,身体状况极为不好,这里就不说了)未竟的事业,我们愿尽最大的努力把它作好。

  不久,我和张岩鑫博士去了西欧,看到当年的大航海强国,海洋艺术创作几百年的厚积,几百年的追求与发扬光大,让我们感到中国海洋艺术,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