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易罡:在艺术当中我能找到一种更自由的东西

2016-08-19 11:41:46 王易罡

  按: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东北艺术家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而王易罡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位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其在90年代即以抽象的表现主义绘画被中国艺坛所瞩目。本次访谈,王易罡教授与读者分享了其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体悟。

  时间:2016年8月7日

  地点:王易罡办公室

  与谈人:王易罡(以下简称王)、小博(以下简称博)

  :王老师您好,您的创作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样式,在您学生时代,在当时的整体学术氛围下,您选择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作为研究对象,您的想法和动机是什么?

  :实际上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在研究毕加索,大概在80年上大学之前我最先看到塞尚的作品。我觉得塞尚的作品很有个性,因为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总觉得艺术应该与别人不同,就像塞尚、梵高、高更那样子的,把自己的个性和精神情感都表达在绘画里面,所以自己在画画的时候也是像塞尚和梵高那么画,研究他们的色彩使用规律、造型的规律和画面的节奏。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感觉的那么清楚,总是冥冥之中觉得塞尚的作品有一种力量的东西,后来才知道与视觉规律、和视觉的节奏、空间划分,以及视觉平衡有关系。那时候并不知道塞尚与毕加索的密切关联,后来看到塞尚晚期很多不完整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绘画草图之后,再看到毕加索综合时期的作品发现他几乎把塞尚的研究课题继续延伸下去,都是从视觉秩序和视觉语言本身出发。我个人觉得毕加索最大的成就是立体主义分析时期这一阶段,他对视觉心理和语言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绘画发展有着指导性意义。现在回过头来看毕加索那一时期的作品仍然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也是他本人成长的基础,后来他作品的种种变化也是从那一时期出发融入古典、现代、民间之后创作陶瓷、雕塑,毕加索的雕塑受立体主义二维影响,二维绘画的效果更好一些。

  上学期间算是我比较痛苦的时期,因为我的想法与学院的教学是几乎相背离的,主要原因就是艺术理想和当时主导的苏派教育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矛盾。苏派教育在中国形成一种模式化僵化教学,并不是苏联的教育不好,苏联巡回展览画派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风格,在一定的范围取得了成就和影响,但是作为所有艺术门类教育的基础是有问题的,风格也是没有普遍性的。正因为与写实风格的普遍性教育相抵触,我更多的时候故意不那样画,也有一些算是抗争的意思在里面。在之后学习现代主义的时候,我一直都是顶着很大压力在做,但往往这种压力也变成了动力,如果说到动机,那么抗争应该就是我的动机,抗争这种僵化的制度。

  :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之后,您的作品形态从抽象艺术回到具象,“微露主义”成为在这一时期您的代表性作品,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

  :虐囚应该算是我一时的想法,画抽象和表现的时间太长,总在宣泄感情也会累,也许还有对自己的怀疑。抽象艺术和现实之间其实也是有关联的,有时候视觉上有些形象的东西、生活中的故事可能会更有意思。那个时候画了很多和商业有关的波普的东西,比如洗衣粉、化妆品、面膜之类的,后来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虐囚的图片,内容并不是很重要,更多的是对图像的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大家都在网络上看图片,网络上交流和购物,每天的信息量都很大,总体来说就是对图像的重复和复制,尤其全球一体化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被影响。在这个消费的时代,社会被消费的同时我们也在被消费,在食物链条中的位置决定消费的东西。消费并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消费,而是在大的范围内已经被设定了,在有限的范围内就会形成另外一种消费的态度。而这种消费的态度无论从图像还是文化,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这个特征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的现状,而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符号或者美学概念。

  :经过“微露主义”这一系列作品之后,您的创作实践重新回到抽象语境当中,作品带有强烈的实验精神,这种转变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性情的回归?

  :艺术家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试验摸索,有时是主动有时是被动,我们会一直尝试各种方式去创作和寻找内在心灵上的自由或者快感。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遣词造句写文章写诗,这都需要前期的基础的表达训练,还有前期所看到的东西,都会有很多的影响。对于我来讲,文化是不计时的,古典的我喜欢、抽象的我也喜欢,装置我喜欢、影像我也喜欢,好的艺术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听莫扎特、肖邦的音乐,也可以听麦当娜、杰克逊,还有再早一些的披头士、黑人说唱都可以,因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好的艺术的精神层面是一致的,高层次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只不过美的角度不同而已。

  90年代初我是第一个做抽象个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画廊,是很早的,实际上我从90年就开始画抽象。现在再画抽象其实也没什么道理,想画就画了,现在的感情需求和抽象比较接近,想找到一种更自由的东西,更贴近个人精神情感的东西。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没有那么多自由,我就会在艺术当中寻找,在胡乱涂抹的过程中寻找快乐,得到心灵中的释放,就是精神上的需求和个人身体上的需要。非要说理由,人生并不完美,和中国的禅学有关系,一切都在过程当中,每天做的这件事情好坏意义不大,做事的过程更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体验那些瞬间,是一种磨练,也是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问责:生存的意义在哪?绘画的意义在哪?随着做事过程中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快乐。所以艺术对我来说就是这个意义,作品的好坏并不重要。

  :在东北的艺术生态当中,很多艺术家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您对表现主义的看法是什么?

  :表现主义对中国来说就是二手艺术,中国的表现主义一直都存在问题,不敢直面社会、批判社会。而西方表现主义始终是直面生活,从一战后期最早的表现主义出现的时候,面对战争的痛苦和恐惧,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中国的表现主义只是运用西方表现主义的笔触和造型方法,并没有把面对社会揭露现实的文化精神运用其中,所以这种表现主义太过于弱化,缺少那么一些揭示现实社会的强度,不够也不敢,这也折射出中国艺术家内心的脆弱,只能退缩做一些唯美的东西。

  :您是否会对自己的艺术探索进行梳理与思考?在今后在创作过程中又有哪些打算?

  :对于自身的艺术梳理,我并不在意,这是理论家的事,我只在意往前走而不是一成不变,如果是热爱艺术就应该勤奋地做作品,把生活和作品联系起来,生活就是艺术,用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像艺术家一样的活着。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