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慈禧书画作品(上):“听政之暇”丹青癖

2016-08-23 10:25:01 未知

  近百年来,关于这位女性的各种研究、野史层出不穷,然而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仍有其鲜为人知的一面。据相关统计,清代帝王、后妃流传后世的书画作品共有两万余件,其中乾隆皇帝一人便占了万件,而列居第二位的则是慈禧,共有五百余件,因此慈禧也可称为是一位“书画家”。

慈禧全身坐像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的一个世袭官宦之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掌控清中后期的政治走向长达半个世纪。

  近百年来,关于这位女性的各种研究、野史层出不穷,然而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仍有其鲜为人知的一面。据相关统计,清代帝王、后妃流传后世的书画作品共有两万余件,其中乾隆皇帝一人便占了万件,而列居第二位的则是慈禧,共有五百余件,因此慈禧也可称为是一位“书画家”。

  “女画家”慈禧

  现在博物馆及拍卖行中大量慈禧字画的见世,让我们知道了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清稗类钞》中也记载她“善书画”“喜作擘窠大字,亦临摹法帖,作小楷。尤喜绘古松,笔颇苍老。”“喜作大字,用丈余库腊笺,书‘龙’‘虎’‘松’‘鹤’等字,岁多至数百幅。”美国画家卡尔极力称赞她“能作擘窠大字,受赐之人,无不珍同拱璧,视为人世希有之至宝……太后之书法,虽翰苑中人,亦不过是”“其所画之着色花草,神采如生,不减名家”。清末太监信修明回忆:“太后喜写‘龙’‘虎’‘福’‘寿’大字,六尺、八尺,极有气魄。”

清 慈禧 设色松树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缘何喜欢写字绘画呢?

  第一,慈禧喜欢写大字,且数量多,主要是想满足其肆意赏赐给臣子及戏子的需要。

  第二,效仿历代皇帝。清朝皇帝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可谓无不精通。加之,他们对古玩、书画等都非常痴迷,因此他们也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男尊女卑的观点,使满族妇女同汉族妇女一样不能上学。但慈禧不同,“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因此可见,慈禧在后宫有着引人注目的优势。但慈禧的艺术造就并不高,为什么后来会涌现出大量的大幅作品呢?笔者认为,这位误国“女皇”很可能是模仿清朝皇帝大量御书书画的做法。慈禧朱砂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三,把自己堪比皇帝。沈阳故宫所藏慈禧作品上都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中国南方书画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专家陆小明,在鉴定顺德盛世传承艺术馆所藏的慈禧《瓶莲图》时曾表示:“一般人很少在作品中盖这么大的印章,而且不会盖在中间,只有皇帝才会这么做,皇帝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所以会把印盖在‘天’上。”由此可见慈禧是把自己当皇帝看待了。

  第四,清朝有赏赐福寿字的规定,这也是慈禧大量福寿字存世的原因。

  慈禧赐“福”“寿”字

  在沈阳故宫藏20余幅的慈禧书法作品中,均为重复的“福”“寿”“松寿”“松”“龙”等吉祥大字。这些书法约为纵2米多,横1米左右的大幅作品,作品的中上部均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方大方印。

  “福”字的颁赐始于康熙初年,“寿”字的颁赐始于道光初年。清宫规定了赏赐“福”字与“寿”字的对象:“清例,内外臣僚,除内廷供奉之南、上斋及内务府外,非官至二品不得赐福字,非年至五十不得赐寿字”。

  而慈禧皇太后并不按规矩执行,她赏赐书画主要看时节、看心情,基本上达到了滥赐字的程度。如光绪二十八年将寿字赐给一位苏州刺绣能手沈雪(当时沈雪年仅29岁),沈雪为了感恩特意将名字改为沈寿。慈禧在赐福寿字时,还常赐花鸟画和小楷字。

  慈禧好观戏,嫌南苑伶工无歌喉(南苑戏班皆太监所扮,所以无嗓音)。遍传外班,如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小楼等,先后皆入宫演剧。慈禧晚年最喜欢杨剧(京剧中的杨派),每次入宫,杨小楼(杨派艺术的创始人)都必携其幼女同往。一日演出完毕,慈禧特召杨小楼携女入见,指案上所陈猪羊及一切馎饦之属,曰:“这些都可以赏赐给你。”杨小楼跪地稽颡(即碰头) 曰:“奴才不敢领。”问何故,杨小楼曰:“此等物已蒙赏赉不少,家中无处存放,求老佛爷赏几个字罢。”慈禧曰:“你想要什么字?是对联,还是扇面?”杨小楼曰:“求赏福寿字数幅,即感恩不尽。”言罢,又不停地磕头。慈禧点头,立命人准备纸墨,书大福字、大寿字数方以赐之,并指着案上所有东西意思都一起赏赐了,又说:“这些赏给你的小女孩吧!”杨小楼马上率女谢恩。仅一个戏子,却得臣僚所不易得之物,戏子称家中无处存放,慈禧不但未生气,且赏赐丰厚,如若换作臣下言此,即可以大不敬罪处之。如此说来,慈禧的赏赐不仅不按清规来进行,更多的是随心所欲,只可以用一个“滥”字来形容。

  慈禧赏赐臣民们福寿字,除了陶冶性情,更多的则是为了笼络人心。

  慈禧书画作品中的代笔行为

  沈阳故宫所藏慈禧的绘画作品共计近百件,这批绘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重复题材特别多,绘画多选“牡丹”“梅花”“松树”“兰石”“九桃”等为题材。这些作品绘于光绪十九年(1893)、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三十一年(1905),且大部分作品是光绪三十一年,慈禧时年70岁时所绘。均于中上部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另钤“承明受光”“御赏”“长春宫精鉴玺”“万物光辉”“爱物俭身”“承天和”“德日新”“ 大圆宝镜”“徽心正性”“百顺鼎来”“大雅斋”“恩风长扇”“冰清玉润”“摛藻抒华”“道湛天初”“千秋镜”“万邦惟怀”“天地同和”“含和履中”“福祉养民”“承明受光”“积荣烛和”“和乐仁书”“芝 ”“田”“昭明有融”“黄金共寿”“凤沼恩波”等印。朱文大方印,画作的左、右两侧书有大臣的题诗,诗下钤有“臣……敬题”“敬书”等印。

  这么多同一时期的大幅作品,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作品应为代笔。首先,仅光绪三十一年的慈禧作品,就达九十余幅;其次,当时慈禧已达七十岁高龄;再次,尺寸都达纵两米左右,横一米左右,如此大幅的作品,岂是高龄女子所能为?

清 慈禧 御笔草书松寿字片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藏有一件光绪三十年(1904)的慈禧作品,朱砂墨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经文的字迹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由此可见,沈阳故宫所藏的作品多为代笔,只是画作完成后,慈禧在作品上钤盖上自己的印章罢了。

  慈禧太后虽然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她自知自己的字画并没好到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地步,为了沽名钓誉、抬高自己,另为赏赐群臣、以示恩宠之需,于是她开始找人代笔。

  为慈禧代笔作画的基本上是两类人。一类是在慈禧身边的宫掖画家,她们不仅为慈禧代笔,还教慈禧画画,如缪嘉蕙、王韶、阮玉芬;另一类是在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专事绘画的男性画师,如屈兆麟等。

清 慈禧(应为缪嘉蕙所绘)鱼藻图 故宫博物院藏

  缪嘉蕙是四川的一位官眷,字素筠,云南昆明人,擅长书法、绘画,能写一手好字,尤精小楷、行书,擅画翎毛、花卉等,故有“女红艺杰”之称。因夫死守寡,靠卖画弹琴为生。四川督抚认为其符合入选条件,于是派人把缪嘉蕙护送到北京。经过慈禧面试后,便入宫替慈禧代笔书画。缪嘉蕙不仅在字画方面得到了慈禧的认可,她熟悉官场世故,很快便被封为“御廷女官”,每年支俸白银两千八百两,且免所有跪拜大礼,并赐“红翎”一顶,赏三品服色,慈禧很是喜欢她,经常朝夕不离,随时向缪嘉蕙请教画画,或让其代笔书画。缪素筠主要为慈禧代画花鸟鱼虫条屏及山水、人物扇面,并代书“福”“寿”“禄”等斗方大字挂于宫殿之内。

  王韶,字桔云,号冬青,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驻防知府富乐贺妻。她工山水、兰竹,笔墨生动、气韵横生。本来慈禧也很赏识其才华,让其教画画,“因为王韶是艺术家的气质,教画就教画,就真把老佛爷当作她的学生,每天布置几张作业,还在老佛爷的画上打分写评语,什么有进步没进步的,弄得老佛爷很不高兴”。再加上她性格内向,不善察言观色,入宫两年后就请长假离宫回浙了。

  阮玉芬,字苹香,江苏仪征人。专工没骨花鸟,技艺较高,出手亦能惊座,点染自成生动之趣。供奉福昌殿时以奏对称旨,博得慈禧太后厚遇,恩宠不亚于缪嘉蕙。后来由于年老体衰,告假归老,侨居西湖而终。她是一位有着文学修养、绘画水平也较高的画家。

  慈禧还有另外一位代笔男画师,屈兆麟(1866—1937),字仁甫,北京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兼擅多能,尤善蝙蝠、松鹤。屈兆麟于光绪十年(1884)进清宫造办处如意馆听差,擅长工笔花鸟,后升至如意馆司匠长(相当于现在的馆长),清末时,在宫廷为慈禧代笔画松、鹤、灵芝等。屈祖明先生在《晚清如意馆画家屈兆麟》一文中记载其祖父屈兆麟:

  在如意馆承差时还有他自己的独特差使,一是仿郎世宁的画,二是为慈禧太后“代笔”……在慈禧太后赐与他人的画中,带有松、鹤、灵芝内容的大部分是由屈兆麟“代笔”的。

  (未完待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