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雕塑王礼军 | 把桌子装进它的抽屉里

2016-08-24 12:24:33 未知

  我的工作室有一个小院,每年丝瓜大丰收,遮阳蔽日。工作室内东西很多,工具、机器、作品、材料占了很大的空间。但相对空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周边比较清静,材料也比较丰富。总的来说,创作的环境还是比较理想的。

  《一块规格为244×122×1.75cm复合多层板》

  我用雕塑的概念将一块标准尺寸的复合多层板分割,

  无一废弃的全利用,制作成“作品”、“包装箱”和“展台”。

  无差别的整体被分成了层级,一块平面的型板,

  在空间中实现了另一种别样的存在。

  

 王礼军 2016 多层板、丙烯着色 34×34×178cm

  《把柜子装进它的抽屉里系列》

  我对物的物理空间与自我的生存空间感兴趣。老旧家具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空间,我把它们带到我的工作室,涂抹上粉笔,于是有了作品《布新》。当大量的旧家具占据我工作室的空间时,我又把《布新》作品中的旧家具拆解,创作了《把桌子装进它的抽屉里》、《把柜子装进它的抽屉里》。抽屉原本是一个收纳物件的空间载体,我把它依托的家具本身收纳其中,既是对原物件最大的空间压缩,也是对物性与空间的转换。“开”与“合”是语言形式,也是物像本身的存在方式。

 

把柜子装进它的抽屉里 2015 木家具 粉笔  68×45×25cm

 

把桌子装进它的抽屉里2 2015 木家具 粉笔  50×120×12cm

  平时有一个想法就开始动手,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创作的状态不是那种非常严谨且有效率的完成作品,而是做做想想,有时候作品就快完成了,但还有一点地方没有想好就整个搁一边了,过很长时间才又接着弄。

 王礼军 一个柜子的游戏 2016 旧家具、油漆 50×24×96cm

 

一张单人床的空间幻想 2016 旧单人床木块、丙烯 尺寸不定

  我的创作方向主要是探索雕塑的物理空间与自我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视觉经验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我对雕塑本身的造型和空间感兴趣,在个人感受和艺术形式之间寻找语言表达的可能。从材料到经验的转化和从物质到形式的转化,我试图在微不足道的个体和整体宏观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中寻找个体生存的维度。

 wu-1 2016 旧家具木板、粉笔、亚克力、油漆 74×64×11cm

 

wu-2 2016 旧家具木板、粉笔、亚克力、油漆 74×64×11cm

  最近创作的系列作品用到一些标准板材,不同厚度和类型的板材不同的处理,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在材料特性和雕塑空间的生成与自己的生存境遇之间找到某个点,然后在一些实验中作品渐渐浮出水面。

 天清 2016 旧家具木板、粉笔、亚克力、油漆 135×60×9cm

雍容 2016 旧家具木板、粉笔、亚克力、油漆 152×55×9cm

  我相信偶然性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在手与物的碰撞实践中,建构起内心与世界的同一性。自我的渺小与宇宙宏大之间的矛盾迫使我习惯用一些简单的物质材料和创作手法,去探讨一种无以言表的宏大与深刻。

 

  把桌子装进它的抽屉里 2015 木家具、粉笔 250×30×12cm

  要说受到影响,好像比较混杂,美院的老师就可能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隋建国老师。喜欢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也会有影响,比如罗曼·西格纳、雷切尔·怀特瑞德、安东尼·格姆雷等等。我前一段在看《西方当代雕塑》一书,觉得雕塑在今天的命题就是解决人的身体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王礼军 布新 2015 旧家具、粉笔 尺寸不定

  前两周有一个机缘去山西寺庙考察壁画和彩塑。传统雕塑精彩绝伦,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雕塑瑰宝。但似乎就是和当下的今天关系不大。我们本土的雕塑传统是缺失的,传统文化的断裂更让这些宝贝只是极少数人叹服的对象。因为传统文化浑然一体,要懂塑像也需要懂绘画、书法、佛法等等。而我们所受的教育离这些都有一定距离。我这次考察完了后觉得,需要在传统方面花时间和精力,也许这会是自己未来几十年创作的源泉。但学习传统,警惕拿来用,能拿来用的都是符号形式,传统文化是一种溶于身体的血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用也自然有了。

 

王礼军 曲水 2015 木制搓衣板、粉笔、胶 180×45×4cm

 

王礼军 几 2014 木、胶、粉笔 尺寸不定

  吴洪亮:初识王礼军是在去年今日美术馆的“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的展览上,当时他的“粉笔”系列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涂抹的痕迹将我拉回到儿时的记忆中。后来了解到那是他创作的一种新尝试:以脆弱的粉笔为媒介,之后又加入被时间打磨的旧家具,最极致、也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将儿时生活过的那栋老房子全部用粉笔涂抹了一遍。实际上,王礼军并未将自己限定在某种媒介材料中,他在围绕“粉笔”展开深入挖掘的同时,也在拓宽其它可能性。他在打量过去经验之时,思考的其实是物质材料的个性与雕塑的物理空间和个人的生存空间(体验与境遇)之间的关系。

 

王礼军 独 2014 樟木 40×40×230cm

  在被各种观念杂糅的当下,对于迷恋于传统造型和手工塑造带来的充实感的人来说,必然要在喧哗中承受孤独的考验,王礼军曾经就处在这样的矛盾撕扯当中。但他仍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从传统造型语言中汲取营养,这样的想法支撑起他对造型语言脚踏实地的探索阶段。他是那种宁拙毋巧,也不愿意抄近道的年轻人。我想,这种看似“笨拙”的努力一定不会是徒劳的,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一定会发酵。因为“当下”是最薄的一层,未来和过去其实处在同一个方向。我更坚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的定律。现在,王礼军尚处在“博观”和“厚积”的阶段,耐心地等待裂变那天的到来。

 王礼军 秀 2014 樟木 30×30×300cm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