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居住空间与书法形制(下)

2016-09-01 15:24:35 王子蚺

  

  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

  别墅轮廓简单,内部空间复杂,如同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像一架复杂的机器

  勒·柯布西耶

  三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长,建筑居住功能面临新的要求。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城市遭到战争的破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建筑居住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战后对房屋的需求,而以简朴、经济、实用为特点的新建筑恰好能满足大规模房屋建设的需要。其次,结构科学的发展也使房屋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构造方式而代之以新型的框架结构。它的价值在于,墙从以往的支撑重力获得解放,可以使空间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再者,现代建筑的审美观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反对复古主义思想与繁琐的装饰,建筑艺术更多地体现出简洁、抽象的造型特征。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提出了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功能方面的要求,以及考虑到如何同工业和科学技术相配合、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德国建筑师瓦尔特 ·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法国建筑师勒 ·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等提出了“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念。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反对装饰,寻求理性的、超脱个人情感的,注重功能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这些建筑理念的指导下,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出现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大小不一的玻璃窗、简单的檐部处理以及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随着现代建筑作品及思想的广泛传播,现代建筑迅速风靡全球,这种带有国际化趋势的“国际式”建筑也影响了中国。

  中国传统木质结构建筑向近现代建筑的转变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逐渐演变的过程。以上海19世纪中叶兴起的里弄住宅为例,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城市联列式住宅布局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的逐步西化的建筑模式。一方面,里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中最重要的礼仪空间“堂屋”,亦称“客堂间”,家庭生活重要活动都在此进行。其他空间如前楼、后楼、正房、厢房,均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居住空间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住宅追求空间紧凑和使用效率的居住形式本身又完全是受西方现代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稍晚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更是把西式生活方式带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大量的西式建筑装饰也是里弄不同于传统中国住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20世纪60到70年代,为了解决人口密度大的居住问题,工人新村的形式兴起。这种建筑多以平顶为主,为了节约成本,空间高度被定格在2.7米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住宅在中国兴起,标准的套间式空间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居所。

  中国当代的居住空间正是在国际化的建筑趋势背景下,结合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等状况逐渐形成的现代居住格局。今天,不论你多留恋传统的高堂大院,或者是可以种着石榴、赏着月季、养着小鸟的四合院,中国传统建筑和居住方式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无法再做停留。“全球化”的现代建筑模式,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住宅建筑,看上去已经成为解决人口密度快速增长的城市里,人们获得居住空间的唯一途径。举目望去,密密扎扎的矩形蜂巢里,塞满了人们相似的生活和忙碌的身影。

  以目前最为普遍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两厅套间为例,其举架(层高)一般在2.7米左右,空间格局基本满足现代人居家生活需求,被统一划分为:客厅、主卧、次卧、客卧(多数人家一般用于作书房)、餐厅、阳台、厨房、厕所。在传统居住空间中,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是相对割裂的,一般相距较远。而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大城市里,居住空间尽可能地相连起来,减少阻隔。

  这种居住空间在建筑上的主要特点是:框架结构(从美观的角度出发,建筑时水泥梁柱一般会隐藏在墙体内),层高低矮(相对中国传统建筑高度),各功能空间布局呈非对称的格式,各功能空间均有一定规格比例的方形窗户与自然界里的阳光和空气交流。

  现代居住空间高度、进深、视觉导向均与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截然不同。根据科学论证,被观赏的建筑空间与视点的距离(视距)与建筑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理关系。人类的注视范围是120度,最佳视觉范围是60度。假设以1.6米为人的视觉高度,垂直视角27度与视平线倾角6度以内的景物都很清晰,是最佳的欣赏角度。若视距为4米,则空间最佳高度约为3.6米,最佳视域为2.42米。明代中期以后,檐口在4米以上高度的住宅建筑比较普遍,按这样的空间尺度与比例,悬挂高度在2米以上的传统立轴符合视觉要求,能够使观者清晰、舒适地欣赏作品内容。而现代居室开间多以3.6米、3.9米以及4.2米居多,而层高普遍在2.7米左右。要使得视域清晰方位顶端位于2.7米处,也就是檐口的位置,则观者站在距离墙面2.2米远的地方观看墙上作品最佳,而且最佳的视域位于檐口至其下1.33米处,因此,墙上所挂书法作品最大不能超过1.33米的高度,这个尺寸与传统书法立轴2米以上的规格相距甚远。这样的空间结构下,传统书法形制的纵向竖长条造型与现代住宅墙面横长方造型在视觉心理上形成了矛盾,传统书法形制与现代室内空间在尺度比例上也显然不协调。

  在标准的现代住宅套间式空间里,家居格局及陈设大体相似——玄关处置鞋柜,客厅置沙发、茶几、电视、电视柜等,卧室放床和衣柜,有限的阳台大都成为洗衣房 …… 而且,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大件家具都依墙而置,壁柜、书架、床等,甚至许多家具就依墙而设,如壁柜、吊柜、吊架和电视机、消毒碗柜等一切可以挂起来而节省空间的家电。

  在满足基本的生活起居之外,可供悬挂书法的空间被挤压了。居室空间内余下的可用于悬挂书法作品的空白墙面多呈现出小面积的不规则形状。书法作品与空间和谐的比例关系不仅表现在与陈设的组合上,还在于幅面与墙面的面积占有率上。在流行多元化风格装饰的现代住宅内,如果还考虑其他墙面陈设与装饰的因素,那些传统书法形制的书法艺术很难找到合适的悬挂之地。

  现代居室客厅的非对称的陈设格局及功能的变化也使得传统书法中堂、屏条、对联等注重对称格式的形制得不到发挥和展示的空间。而且,传统居室空间是人字坡屋顶结构,而现代住宅为平顶结构,这使得现代居室书法作品的悬挂无法达到檐口的位置。

  相比古代高度、进深都大的住宅,传统书法形制显然难以适应和协调空间相对狭小的现代居住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种困境。

  董桥的某篇随笔中提到曾托友人买小对联纸,得到这样的答复:“纸店现成的对联纸大都很大很长,眼下一般居室没法张挂,真搞不懂为什么不多印些小对联纸!”虽说这只是说明了造纸者的局限,但由这件小事可见,要传承传统居室空间书法艺术的精髓 —— 与时代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与建筑空间相和谐,那么其形制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传承千年的书法艺术,其价值不在于展厅里的自娱自乐,而应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欣赏与被欣赏,玩味与被玩味间获得活生生的气息。

 

  2011年深圳某住宅小区

  现代客厅沙发上方的书法横幅“一庭花影”与花园阳台相映成趣

  四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音乐、诗歌还是书画,许多玄妙的艺术历经千百年都得以传承保留,令世界惊叹。全因为中国人从未放弃过传统,并在传承中不断改良创新,使之更完善地发展。

  传统书法形制的形成与完善是建筑空间结构及视觉导向性的需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需要。根据前文对现代居室空间特点的分析,当代书法艺术形制需借鉴古人的创作经验,注入时代的审美观念,使之在人们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也让更多的人能得到书法艺术给生活带来的精神享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将竖幅转为横幅

  近代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有一个极大的变革,即从竖书到横书。

  中国古文正规的书写方式是竖书成行,连“横行”也是竖书,只不过碑题与匾额之类,一则字少,二则为了突出,一行只写一个字,一字字排下去,看起来就像是“横行”了。

  自本世纪初横排出版严复、刘世恩等人的书籍之后,左起横式便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以至一些匾额、招牌之类,不管是否有对联相配,也开始由左向右写。

  最早提议汉文横书的是陈嘉庚先生。他于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采用横排版,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称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光明日报》率先实践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到今天,中国内地出版的书籍几乎为横排式,从书写到阅读,人们已经不习惯汉字竖书和竖排了。

  如此生活习惯或者是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现代建筑层高低矮以致竖长尺寸的书法无法舒展的原因,使得以“纵向型”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书法形制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竖幅转为横幅更适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居住空间。

  按比例缩小尺幅

  根据前文分析,现代居室空间的层高、开间尺寸,以及空白墙面面积缩小等因素限制了传统书法形制的标准尺幅。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今天的书法形制的尺幅应该相应地缩小比例。

  从空间性方面考虑,悬挂书法作品要注意保留墙面空白感,符合观者的视觉心理接受力。经验得之,作品的幅式一般应是所悬挂墙面空白空间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比较合适。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墙面的大小、形状,随墙而设定书法的尺幅,例如精致的横幅、缩窄缩短的小条幅,让空间更加自如。

  笔者建议,可用于居住悬挂的立轴幅面最好以竖不超出1米的高度,横不超过1.5米为宜;对联使用三尺宣(100厘米×55厘米)对开为佳,或依据墙面大小采取更小的尺幅;屏条亦可以按空间比例在传统形制尺寸的基础上缩小。

  玲珑形制更适宜

  雄强博大的书法审美以中堂或对联等形制表现见长,婉约、典雅、精致的书法审美则倾向于扇面、斗方、准斗方等形制,他们以其独有的“小”的特性,适合小空间,并方便灵活组合、悬挂。

  尺幅为中堂的一半,即为斗方形制,其规格为正方形,流行于清代。因尺幅较短小,常放置于书斋。《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太守知道了,成事不说,也就此常教他作些诗词,写斗方,同诸名士赠答。”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 · 器玩 · 屏轴》:“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

  苏州园林有很多扇形的门洞、条幅状的屏门,扇面、条幅、屏条等传统书法形式便是与其建筑空间的这些视觉元素和感受紧密相关的,共同组成和谐的韵律。而现在商品房内部立面多是各种方形的结构——方形的墙体、方形的梁柱结构、方形的门窗制式。25厘米至50厘米见方的斗方形制所占面积不大,且其方正的形态与门窗相呼应,视觉感受上符合内在一致性的原则。所以,流行于清代书斋的斗方形制非常适合现代居室。此外,斗方形制也可以根据墙面比例改变其尺幅,与悬挂的壁面面积形成合适的比例关系以达到视觉美感协调的目的。

  玲珑的各式扇面书法,轮廓柔美精巧,可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间,可连缀成册,也可悬挂于壁上,适合于人们近距离欣赏。常见的宽度在30多厘米至60厘米上下,字数可多可少,可以横写也可竖写。团扇、折扇特殊的造型又能化解现代居室空间中横平竖直的家具带来的板滞氛围,增加空间中活泼的气息,是非常适合现代居室的书法形制。

  开创书法新形制

  在经历了各种流派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浸染后,当代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不断趋新,人们崇尚新观念、新视觉刺激,因此现代家居文化多姿多彩,装饰风格千变万化。作为传统艺术门类,经典的书法形制固然具有永恒的美感,但并不代表吸收多元文化等同于迎合和妥协,相反,这些不同的审美意识可以为书法形制的创新发展提供灵感和途径。

  如果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在符合中国书法的美学规律的前提下,打破陈规,不拘泥于传统书法形制的限制,让空间与形制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相互的协调,相信中国书法艺术会更加深入地融合于人们的生活,继续获得生活的智慧滋养,就像千百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一样。

  ——载于2015年第3期《书法》杂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