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孤寂 写给“持螯把酒”的岁月
2016-09-05 15:31:40 未知
记得在10年之前,我第一次看到来自台湾的郑在东先生的作品,是一件黑底的纸本山水,画面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能用丰富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宋元绘画以及现代艺术的双重追求,在欣赏之余多了几分亲切和意外。当时在我看来,郑先生的绘画,就如同蓝调和爵士乐一般,虽然没有古典乐那样的严肃周密,也不像摇滚乐那般的强烈不羁,但它却总能带给你成熟老派的内涵以及摩登时髦的基调,更主要的是,郑先生的这种审美追求,似乎更与古代南宗文人的隐逸气质暗合,而这种内敛孤寂的创作风格,也正适应了当下江南的时代背景。这种语言,虽然不如那些剑拔弩张的对视那般明显,却能填充人生之中每个惬意安静的日子,对我们的生活来说,这又何尝不能是一种更为坚定的追求?
在认识了郑在东先生之后,我有幸看到了他更多的作品,从80–90年代出名至今,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丰富的变化。在他之前的作品中,有一件令我记忆很深,他画了世说新语中的“把螯惊酒”的故事,画中他自己坐在一个水缸里,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酒杯,赞叹人生最大的追求不过如此而已,作品表现手法单纯而直接,不时透露出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十几年来,这位来自于台湾的郑先生一直居住于上海,作为一个漂泊于异乡的人来说,孤独或许很难避免,但是丰富多彩的城市,却带给了他不断地惊喜和滋味。凡是去过郑先生家里的朋友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原汁原味的家具、典雅出奇的品味、禅意十足的画室、三五好友的相聚,法租界的梧桐,每天都洋溢着浪漫,“持螯把酒”的生活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上海,早已是他创作和生活的源泉。
画作中的山水系列,可以说是郑先生之前创作状态的延续,又是他个人对于这座现代化城市以及南宗古老文化的对话,相比之前强调西方表现的系列,他们更加成熟而丰富。在这些油彩和水墨山水系列之中,饱含着丰富的面貌,不同的题材容易让观者目眩神迷,但当我面对这些色彩斑斓的作品之时,一种统一而又安静的寂寞感油然而生,而这才是郑先生贯穿于之前作品始终追寻的方向。我很钦佩郑先生的丰富用色和审美品味,于是,便将“绚烂的孤寂”作为了标题,目的在于将各种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表现回归到最直接的审美追求之中,相信这种比喻,也能方便大家感受这些作品的整体特性。
黄山飞来石
对于江南的当下而言,我们有理由寻找属于我们传统精神的当代艺术,除了在强调融合东西方精神并在创作手法上以工笔为相对主要技巧的“摩登工笔”类艺术家外,我们更可以关注同样精于融合但是以文人情调为审美基础,写意风格为主要创作技法的“摩登写意”类艺术家。对于后者而言,我相信郑在东先生无疑便是其中一个不错的代表。
何必见戴
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古代,写意艺术大师大多都是大器晚成的类型,所以不少艺术家都是到了晚年才入佳境,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些山水系列的作品以及之后的创作都会比之前的系列更为成熟。由于写意绘画需要艺术家在人生经历和书法绘画等多种方面得到更为成熟的融合,所以一般作者书法的个性化特征以及自身整体品味格调的标准便会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内容,有时还会影响到他的艺术评判。郑先生的书法虽然并不是他最大的强项,但是各种色彩的落款或题字融于他的画中,十分协调而有趣。我曾经见过两个郑先生随意书写的木盒,他选了几句非常贴切的句子,并用颜料在四周随意上了一圈色彩,顿时整个木盘便有了他独特的味道。这些举动,在我看来,很像古人对于文房的把玩和自制,更是艺术家展现功力。
何必见戴
在上海的这几十年中,郑先生在艺术上影响和教育了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的人们,对我们大家来说,确实受益匪浅。面对这些作品,我会经常反复品读,因为总有一天,它们将会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西溪
瘦西湖
艺术家做一个边缘人很有意思,做主流就没意思了,我不想付出那些东西。我只想做一个飘散的人,在自己的格调里生活就好了。
—— 郑在东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