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张之光:在城外做艺术的“看客”
2016-09-06 08:42:27 刘爽
艺术家张之光
导言:张之光将一本大画册拿来,里面数十张他历年作品精选。是《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张之光卷。我们逐一翻阅,他问:好不好看?
在张之光的眼里,“好看”就是对他作品的最高评价,“能够挂得上墙”便是好作品。
但是,他的“好看”却不仅仅只是好看那么简单;他的“能够挂得上墙”也不仅仅是挂的上墙那么简单。
《春水得自在》 143x143cm 1997年
《山雨欲来》 143x143cm 1997年
《细雨新荷》 143x143cm 1997年
《晨曲》 48x45cm 2001年
出城做“看客”
“我是个懒人”,是站在艺术圈外的“看客”,是张之光先生常挂嘴边的话。大家自然不敢当真。谁会将受画坛尊敬的先生的谦虚之言当真呢。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近期成立,院长蔡小枫毕恭毕敬将张之光等六位先生请来当镇院之宝。先生推却不了只好从命,就如这次采访,我们打着“代表陕西花鸟画界”发声的旗号道德绑 架了他。这位“懒人”才将之前的“我从不接受记者采访”的推却之辞收回,认真等待我们的来访。
一直知道先生半隐于终南山下,去之前,我想象着“王维”“陶渊明”,想象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去了,路上黛色远山一直在远方绵延,就这样一个小时后,来到一处长满繁荣茂密植物的院落。不在山中,周围是散落的农庄、农田。先生的院落除了花果还有蔬菜,既田园又接着地气。和先生交流不久,便知他是质朴的、自然的“真人”。不矫情。他说:“我这不叫隐居,我是来做农夫。”早过了争分夺秒的奋斗期,现在是“悠然见南山”的状态。但是,他不是王维,也不是陶渊明。他是“长安农夫”零距离靠近泥土,靠近朴素的情感。
2008年至今,先生在西安城外南山下的院落,已经居住了8年。这8年的状态,张先生每天规律生活,看书散步,并不刻意绘画。从他的绘画中,看到的是静气。他在养静气,他的“懒”便是静。“我为何住在农村,就是为了安静。城市的高楼大厦不适合我,浮躁的气氛我不喜欢。中国的审美以静最美。静下来才能思考学习。”为了追求这个静气,张之光退休两年后便搬到了南山下,并且有永远住下去的势头。
贾平凹很欣赏先生的画,曾为他的画册写序:“每幅画似乎是在长长的苦夏之中一觉醒来,夕阳临窗,风过前庭,持一扇一壶独饮于矮凳,又饮得久了,然后方提了笔在那纸上慵懒地抹抹。画是出来了,画者呢,有一串拖鞋声踢踏踢踏远去了。”
看来,贾先生也是他的知音。
1980年调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时期留影
西飞工人到花鸟大家的蜕变路
张之光先生是率性的,并不会按着采访的问题回答。一开口便忍不住跑题万 里,似乎和老朋友闲话,并且聊的兴致勃勃。但若提醒他回到题目,他也会非常配合。十分可爱。
雅昌艺术网:听说您最开始是在西飞做工人,后来在《延安画刊》做了多年编辑,再后来在美院教书,成为花鸟大家。您的人生大致是分这三个阶段吗?
张之光:也可以这么说。还有现在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闲适任运的阶段。画画乃偶尔为之。
雅昌艺术网: 那么请您具体展开谈下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以及在您的创作中起什么作用?
张之光:我是1944年生。1959年到1972年在西飞当工人;1972年-1973年在美院进修,1973年-1976年又回工厂工作;1976—1980年在美院校刊《延安画刊》做编辑,画了四年连环画;退休是2006年,晚退了两年。在美院当了十年国画系主任退休,之后便出城到农村生活到现在。
雅昌艺术网:您初中未毕业是15岁,那时进入西飞。是从西飞开始走向绘画之路的吗?
张之光:西飞是个大型国企,人很多。当时有很多业余文化小组,我那个时候和几个兴趣相投的工友业余搞木刻版画。也没想到未来搞艺术创作,我来美院时时是四级工,当时想当一辈子工人很不错了,没想别的。
雅昌艺术网:1972年您进西美进修,主要学习中国画吗?
张之光:是学习连环画。和老师同学共同创作一本连环画。。结束学习后,有个去陕北搞创作的机会,创作了人生第一张水墨人物作品《山丹丹花开》。那个时候根本一点不懂水墨画,完全不知在宣纸上怎么下笔,跟着老师聊天蹭课,才知道落墨的先后顺序。画完了就回到工厂了。
雅昌艺术网:现在回顾你在西飞那几年对你的创作起了什么作用?
张之光:在西飞那几年把我的思想变得比较实际。咱们是工人,跟大学生不一样,当时还没有什么博士硕士,就是踏实工作。但是那些年的生活很快乐。和当时业余木刻组的小伙伴们也相处开心,美院进修后,又在西飞呆了三年,也没想过要做艺术家的事儿。
雅昌艺术网:那么怎么进入《延安画刊》做编辑的?
张之光:《延安画刊》当时是美院的校刊,但是,当时全国也就三大美术期刊,还有《江苏画刊》和《广西美术》。《延安画刊》也算一个,是针对全国艺术家组稿的。当时画刊调我,半年后单位放人我就去了。
雅昌艺术网:在《延安画刊》四年都做了什么?
张之光:职业是美编,经常画连环画。偶尔补个缺,我便缺山水补山水缺素描补素描,缺啥补啥。我没正式上过美院,那四年对我的基础锻炼非常大。
雅昌艺术网:连环画按说它是一个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和中国传统笔墨有什么关系?
张之光:它能锻炼造型和构图能力。
雅昌艺术网:《延安画刊》当时是一个月一期?除了画连环画,对您还有哪些影响?
张之光:月刊。不一定每期都有我的作品,还要到各地组稿,采访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后期也接触了一些大画家。潜移默化对创作也有影响吧。
《春雷》 210x190cm 1989年
《九皋鹤鸣》 143x143cm 1997年
《寒香》 44x48cm 2010年
《呦呦鹿鸣》 68x68cm 1999年
雅昌艺术网:从1980年-2006年一直在美院教书,这二十六年?
张之光:这一说还真是,在美院教了26年学。
雅昌艺术网:这二十六年是你创作最丰厚的一个时间段?是成为花鸟大家的关键时期?
张之光:谈不上“大家”,画花鸟教花鸟。也不是我想教想花鸟,我爱画山水,当时山水画教师太多,我看花鸟代课的就俩人,课时还和山水一样,便选择了花鸟。
雅昌艺术网:您从画花鸟到真正爱上画花鸟大概多久?
张之光:没有经过什么过程。画什么都行,反正是只要是画画我都爱。当时代花鸟课,就不断自己摸索花鸟画的法子,完全野路子出身,但是,你若看我的画,倒还不算业余的。
雅昌艺术网:您二十六年在美院还教学生,但是您当时一些重要的教学理念有哪些?
张之光:第一我认为花鸟画要能挂起来,而且能挂到自己家里,挂到客厅,挂在居室,起码不要污染环境。我追求的目标是我的画都能挂起来,时间越久越好。没多久就看厌了,说明没画好。
第二我认为花鸟的审美是主要功能。
第三是画面要有秩序感,不要弄得乱七八糟,要有秩序感,节奏要分明。当然,秩序不等于四方连续的图案,绘画的原则是在变化中求统一。
雅昌艺术网:您对现在的花鸟教学有什么建议吗?
张之光:绘画主要是考量的是形状、颜色和结构。语言要单纯,节奏要分明,画面要有反应主题审美主旨的严格秩序。
雅昌艺术网:你退休后居住城外的这8年,创作有什么变化?
张之光:变的更严谨了。之前肆意汪洋的画法现在反倒不敢用了,画完总是改来改去的,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没办法改变。另外,终于可以画山水了。
《幽韵》 143x143cm 1997年
《解释新篁》 143x143cm 1997年
《浅水才没白沙提》 132x68cm 1988年
《临潼山下秋风老》 132x68cm 1995年
《 花深啼鸟乱》 138x70cm
《秋雨潇潇》 138x70cm
包豪斯理论、文人画以及其他
张之光先生爱跑题,也喜欢讲生活趣事,但是,讲起艺术理论来,也是严谨有余的。
雅昌艺术网:很多画家在城里都没有写生的条件,您这儿是天然的写生场所,您平时注重写生吗?
张之光:我说现在还在写生,那是骗人的。
雅昌艺术网:您这个观点很有新意。可以展开谈一下吗?
张之光:作为学生练习基本功,写写生是应该的。创作是把生活中的感受进行表现和抒发,不是你要把真实的东西摆在纸面上。
这个题目很大,事关从生活到艺术。比如说你看八大山人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八大山人看的树都是那个样子?他看见的山都是他画中的山?不可能,离生活远着呢,完全是一种自己心境、心情、是一种心灵的抒发。绘画就是把自己的性灵、心境掏出来,宣泄在纸面上给人看。
雅昌艺术网:据说您有个观点:艺术就是玩儿?具体讲下。
张之光:绘画是在纸面上玩儿;小品在舞台上玩儿。戏剧的“戏”就是玩耍。这个玩是很认真、很有名堂、很有道道的,你玩出名堂、玩出道道就不是玩儿。我很重视技术,技术是低级的,技艺是高级的,技近乎道是更高层次,上升到哲学层面了,把技艺能上升到对立统一的哲学层面这就玩大发了。
古代人叫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规律,不光是画画,各行各业都一样,连军事、政治、经济都是这样。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在阴阳之间掂量个度而已,度的掂量就是操作者的禀赋、性情和学养。世间万事,尽皆此理,概莫能外。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讲的真是非常专业。那么,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文人画吗?您怎样看待文人画?
张之光:我佩服很多文人画。但我理解的文人画是:大部分画家是文人、名气大,弄一个作品传到后世,绘画能力一般,但境界很高,就是文人画。就像佛教有一个禅宗,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佛,文人画只要境界高、格调新奇每个人都能当画家;禅宗是立地成佛,只要你顿悟了。文人画是立地可以当画家,古人谓之墨戏,戏者玩也,绘画性很弱,所以并非是一定意义上的绘画。
雅昌艺术网:很多认为宋画是文人画的高峰?
张之光:不是,宋画是中国画的高峰,代表了中国画乃至东方人的审美气质。当时文人画很少的原因是大写意刚刚萌芽,主要的还是经典绘画、山水、花鸟都是经典,包括人物。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中国画就是中国独有的吗?中西方绘画有没有交融的地方?
张之光:有。
雅昌艺术网:您的创作里有没有融入西方的理念?
张之光:融入了很多,平常自己用,但是不敢跟别人说。
雅昌艺术网:说吧,对年轻人会有很大启发的。据说,您最常用的是包豪斯的理论?
张之光:我的绘画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用的是包豪斯那一套,但我的画很“国画”。其实包豪斯解释中国画是最直接、也最容易理解。比如说斧劈皴是重复图案,荷叶皴、披麻皴、豆瓣皴都是,单位图式。重复一大片。偶尔有房屋出现,便是“特异”。这个问题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的。我当时不知道包豪斯的时候,我跟学生讲点线面、黑白灰。但是其实包豪斯就是讲这些东西。
雅昌艺术网:这么说,中国画并不是中国独有的?
张之光:当然是中国独有的,从工具到材料到思维方式。但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全世界的绘画都是一样的,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雅昌艺术网:在全球语境下,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中国画怎么来坚守?坚守跟变化怎么处理这个关系?
张之光:这个时代在变,人的审美是不会变,经典审美不会变。变的是表现形式。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你觉得艺术家的职责是什么?像现在这种商业社会这种浮躁的大背景下,艺术家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张之光:我刚才说到了审美,民国时期蔡元培认为审美应该成为中国的宗教。美育代替宗教。艺术家的职责要创造美。首先是不难看,但是深刻审美,不光是好看,要体现一种正能量的性格。因为知美丑能影响人的道德观。
雅昌艺术网:今天就说到这里,感谢张老师接受采访,祝您创作出更多佳作。
张之光:感谢雅昌艺术网的关注。
结束语:张之光先生一直在城外,他曾说“我只是站在外面”看看。其实,他才不是“看客”,他正做着最核心的艺术实践。
张之光简介:
1944年生,陕西泾阳县人。1959年至1976年在西飞公司当工人。1972年至1973年在西安美院进修。1976年至1980年在《延安画刊》任编辑。1980年至今在西安美院国画系任教,曾任该系花鸟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现为国画系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春雷》获第七后全国美展铜奖,并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百年国画大展》。出版有《张之光画集》、《张之光小品集》、《中国逸品十家》、《长安十家》。
《秦岭道中》 135x68cm 1988年
《花开一丈》 132x68cm 2007年
《 春风》 138x70cm
《有鹤来仪》 210x190cm 1994年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628])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