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美术馆寻找当代的“山水之乐”

2016-09-07 22:12:44 钟菡

  展览《山水间》9月3日起亮相上海当代艺术馆,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阐释。

  “山水间”出自《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每个人心中的山水不一样,每个人的山水之乐也不一样。

  策展人孙文倩提出,“山水间”不是讨论中国的山水或是山水画,而是探讨人身处自然中所萌发出对生命的态度和感悟。“就像欧阳修说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得之心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艺术家在创作时也有自己的感悟。寓之酒,对于欧阳修而言,这种感觉的载体是酒,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载体就是艺术。”此次展览邀请到包括班磊、潘曦、邱黯雄、邱志杰、孙良、王冬龄、王丽华、邬建安、徐冰、许聪、徐敏、杨泳梁、喻红、苑瑗、郑重宾在内的十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很多艺术家为此特意制作了作品,甚至不少是刚刚赶工完成的作品。

  进入展馆,徐冰作品7米长的灯箱《背后的故事》抓人视线,位置应和古人家中照壁的风水概念。透过磨砂玻璃中树木与山石朦胧的轮廓,展现出的是水墨山水画的视觉感。但走到作品背面,看到的却是干树枝、塑料袋等隐藏在这些优美画面背后的东西。

  沿着馆内弧线织出拾级而上竹架的作品来自邱志杰,对应的是他的巨幅画作《给邱家瓦的30封信》。低头,地上有竹编的“脚”,里面装满了绿豆、黄瓜等常见食材,弯下腰细读说明,才知道这些都是“殖民史植物”。邱志杰介绍,那些竹编“大脚”组成的作品《殖民史植物考》是2013年完成的,“里面的蔬菜都是我们熟悉的,但实际上统计下来,原产于中国的蔬菜大概只有空心菜了。”

  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胡萝卜等作物,而助推中国人口“大爆炸”的玉米和番薯,最初是被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菲律宾。邱志杰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菲律宾当局不允许把番薯带回中国,一个福建商人假装靠岸修船,把一根番薯藤搓在揽绳里面,偷运回了中国。几个月后,番薯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原来一些不能种田的山地,开始种这些易生长的作物,导致明末的人口大爆炸。“这个作品像一个科普展览馆,扭转了我们对很多东西的理解,我把它们放在竹子编的‘脚’里,让它们好像处在一个行走的状态,同时又是没有根的,好像在不断寻找扎根的机会。”这件作品也给孙文倩很大的启发,“这些我们常吃的植物把中国和外国的疆界打开了,作品提醒我们:当我们探讨什么是中国时,其实是没有疆界可以限制自自己的想法的。”

  王冬龄的作品“乱书”《李白<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和王丽华的作品《闪现》互相呼应,都是和字有关的作品。半封闭空间里、弧形的墙壁上是“乱书”,由古稀之年艺术家王冬龄为展览特别创作,静默却有力;若发出声音,则会有回音壁的混响。L型开阔长廊里,王丽华漂浮的“字”使得空间更为灵动,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日照光线下,作品呈现出全新的样子,玩出了光与影的游戏。

  走上展厅二楼,可以看到孙良的三组作品,画着他着各种各样的梦,梦中灵物如烟如雾,幻化作各种形态,超现实倾向的色彩光感中有着各种神秘符号。郑重宾的《被消耗掉的几何形状》打破了固定的画幅样式,相邻的黑色房间内是他的单频影像《枝是天上根》。同样敢于突破的是邬建安,将海螺与贝壳画上人脸,组合成大骨架形态。另一边是苑瑗、潘曦、喻红三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表达女性生命的历程。潘曦幽灵般的画作,在丝绢上游刃有余地处理着“轻”、“重”关系;间隔开的小空间是苑瑗创造的花园,浪漫、甜美又忧郁。喻红则用丝绸上的画作为语言,表达女性的存在感。

  山水是超越日常烦闷的另一空间,在当代,只要是能够让人忘却凡尘的自由玩耍,都是当代媒介中的山水之乐。徐敏的作品让纷乱的想法一扫而空。杨泳梁则让人不禁感叹其再造山水的技术,让创意成为当代世界持续的动力源泉。邱黯雄绘出了一面墙的壁画,集合了各自独立却又相融的元素,废墟的细节里藏着当代艺术史,四个投影分别用动态的投射结合静态的墙面,世界变得奇趣梦幻,山水皆成想象力的家园。

  展览囊括了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和各种不同媒材和形式的艺术,试图呈现当代艺术创作群体和艺术手段上的多元面貌。展览同时从主体、意象、景观、媒介、观看之道等诸多方面,发现艺术创作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关联。三楼另辟出一片区域提供数码游戏,观众可以拿起XBOX手柄玩Minecraft游戏,游戏画面投影于现实空间,山水皆成想象力的家园。古人山水间的游乐,即是当代人于艺术与游戏中所得的反观诸己、片刻超然。

  此外,以杜尚作品《手提箱里的盒子》中所提出的“便携美术馆”为概念先导,本次展览将作为“艺术行动力”项目的一部分,未来会从美术馆出发,进入到社区和学校中,让精彩的当代艺术面向更加广阔的受众,使他们近距离地感触艺术的力量。

  专家推荐

  展览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馆基金会执行长 孙文倩

  从历代中国文人到今天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如何在仰观宇宙、俯察大地的过程中物我两观,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借自然传递自我的信息,是“山水间”的题中之义。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艺术家们不仅仅用各种形式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与质感,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写意的态度传达一种与自然对话、与物对话并在对话中观照自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思想建立了异于西方世界的独特美学。在展览中被呈现和探讨的“山水”,是中国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一种精神理想的寄寓之所、一种“诗意”的具象表现、一种抽象意义上中国人的心乡所在。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