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着边际” :马蒂亚斯·利希蒂 + 廖斐将于9月8日西岸V空间开幕
2016-09-08 12:01:34 瑞士文化基金会
我们要邀请你进入空间,把整个展场当做一个机制,一台戏剧,用身体测量物体、隔断,以及由此产生的路径,同时经历必须凭借想象搭建的,外在空间的内化。
马蒂亚斯·利希蒂(Matthias Liechti)竖立的两扇庞然大物,不应该被看作门——标志私人和公共区域的二元对立,而是始终竖在公共空间的栅栏(Gate)。栅栏间的门按照适合展场的方式固定开合,不能被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关闭或者打开。他链接了《石中剑》的故事,一个被钦定能拔出宝剑的王,回到现实“王”并不存在(已不存在),建造的原因难以追踪。这个栅栏成了莫须有的被建造之物,建造者不详,如同造物者的安排。
比利时人类学家阿劳德‧凡‧盖内普(Arnold Van Gennep)在《过渡仪式》(The Rites of Passage)中提出,进入通道(栅栏)如同元旦庆典、生日、婚礼,将群体之间从一个社会情境过渡到另一个社会状态,可视作一种具有生存意义的仪式。通道帮助我们了解状况正在发生变化,需要转换姿态。
空间被栅栏标示出体积,在运行中,分离、阈限、聚合、等待重新进入。现实中我们不拥有它的修改权,就像我们难以逾越的当下,或者不被允许随意为政府大门添砖加瓦,高大的栅栏引向神圣的位置,一个不知是否存在的监察和控制。
物质内部的排列组合复杂而神秘,拆解花岗岩时,廖斐发现它除了和一般晶体类似的排列“旋转对称”外,还“平行复制”自体结构,也许是经过外力压迫的分裂重组。但我们并不真正认识物质的建构方式,我们只能在描摹的过程中拆分,理解有差异的逻辑。是用身体拿捏它的尺度,带着假设去模仿、再造,始终也只能无限接近对象,而非完全贴合。
今天数码化的空间构建方式,例如3dMax软件、或更便利的SketchUP,使人可以由电脑编码假设的空间添加模块,轻易得到由两点相连的线条,由三跟线条围合的块面,用块面组成的三维结构。而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在还没有到达空间前,提前预设位置体量,以上帝视角从屏幕中获取整体编排。而进入实体空间完全不同于虚拟营造的整体感,当人站在物体之间,宽阔与狭窄,在某个零界点上,也许少30公分局促感就不见了,平视与俯视的尺度,好似人与机器,我们与那个大他者的尺度差异。
另一扇栅栏由于焊接和线条,在现实空间形成了像素毛边,数码化质感把此时此地带入不真实存在的位置。福柯的“异托邦”提供了范例,它是实际存在的空间,必须借助想象力理解它,“一个电话这头与那头间的对话空间”、“镜子对面的我连接的可受支配的身体间”,及廖斐在展厅里连接起两扇窗中间,不可见的内部风景。一般这样的空间被形容为不伦不类,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的地方,在一个不着边际位置。
艺术家简介
廖斐,1981年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2016年初在Vanguard画廊举办个展“赤道”。
马蒂亚斯·利希蒂(Matthias Liechti),1988年生于瑞士伯尔尼, 目前MFA在读于苏黎世艺术学院(ZHDK). 他是位于伯尔尼的艺术家自营空间 MILIEU的联合创办人。2015年获瑞士里恩艺术奖 (Art Award Riehen),2014年获基弗·哈比利伊尔奖(Kiefer Hablitzel Award)。作品被瑞士Art Collection Canton Bern、瑞士Art Collection City Bern、纽约The JoAnn Gonzalez Hickey Collection等机构收藏。
他在完成2015年的上海驻留后,再次回到上海,与廖斐讨论并共同实践,于2016年9月8日在西岸V空间推出两位艺术家的双个展,也是马蒂亚斯在中国的首个展览。
不着边际 I CANNOT SEE
艺术家:廖斐、马蒂亚斯·利希蒂(Matthias Liechti)
策展人:姚梦溪
展览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展览地址:V空间(V space),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8号楼
展览时间: 2016年9月8日至10月9日
开放时间:每周三、六、日开放,13:00-18:00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