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认知的意外——金锋的金属书写
2016-09-14 11:04:11 朱嘉鸿
雕塑家金锋
观看金锋的《望天门山•李白印象》、《竹石•郑燮印象》等作品,可能很多人觉得是立体的书法雕塑,其实,即使观者认真看,也很难辨识出作品上面的“文字”是什么意思,从草书的角度去理解,也难以读出“文字”的内容。虽然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金锋的作品,但假如以书法的角度去观看的话,很难进入艺术家的世界,读懂作品的理念。作品上是什么文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意思的是艺术家将“文字”的元素重新组合,通过“金属书写”的方式,对文化阅读经验重新审视和对阅读方式延展,带来了一场文化认知的意外。
《舞台系列_3》2002 尺寸:17cm×23m×7cm 材料:铸铜化学上色
《小品2》2016.尺寸17cm×7cm×11cm 材料:铜化学上色 、不锈钢底座
“金属书写”并不是我们所联想到的书法书写的概念,“金属书写”是金锋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点,他使用金属锤炼的方式,对文化理解、情感表达、理念呈现塑型。用“书写”一词,重在考察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包括创作的时间性和阅读的时间性。金锋的作品几乎是手工创作完成的,其中每个部分的弯曲,走向,凹凸都蕴含了艺术家的思考,所以在视觉美感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巧妙的细节。
《投影系列2015_2》2015 年67cm×21cm×8cm 材料:铁 、底座铜
《益》 2016年、尺寸:97cm×42cm×22cm 材料:锻铜化学上色 大理石底座
在作品中还可以看到,艺术家注重光影和空间的表达。作品的元素置于三维空间,影子在作品展示时很自然地出现,观者可能觉得,影子会弱化金属本身差次不齐的变化和金属特有的味道。影子和物理世界中不同的材质、肌理等特性没有反映的关系,但拓展了物理本身的想象空间。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影子并没有弱化实物作品的韵味,反而提供一个想象的认知途径,强化了作品所带来的思考广度和深度。作品的形体是艺术家心像世界的投影,文字在文化和历史的长河中说得通俗一点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说得有思考性一些就是书写的工具,因此问艺术家的心像世界为何如此书写,也是在问为何有两个现实世界,而这两个世界为什么不同。
《书法系列2016-2》2016 年 67cm×25cm×20cm 铜化学上色 铜底座
从作品的标题,到使用的门板、竹简等具有年代感的元素,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作品植根于传统文化,从书写的方式和“文字”的构造来看,又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创造),或者对文化阅读经验的审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假如说诗词的意象是通过字、词、句的搭配组合想象产生的,那么金锋的作品也有着类似的效果,不管是“字体”“字形”的塑造还是空间布局都具一番意味,与诗词不同的是艺术家通过塑形来表述,其作品像是一套个人的编码,但观者不需要多少“学识”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解码和进入思考。 在作品里,艺术家无形之中给观者提了问题,譬如,一方面作品的内容取自于诗词,另一方面当观者问这些“文字”的时候又被反问,为什么会觉得是文字,这看似很矛盾。笔者想起了金庸小说《侠客行》里的片段,侠客岛石壁上刻着李白的五言诗《侠客行》,其中隐藏着一门绝世武学,有意味的是,很多饱学之士和武林高手都未能参透奥秘,反而是不认识字的石破天看懂了石壁上的内容。观看金锋的作品,也是逐渐抛开一些执迷的过程,这或许也是作品所提示的那样——放开看,换种方式阅读生活和文化。阅读习惯是看事物、问题的方式,有时候文化阅读习惯和文化经验可能会成为某种束缚和误导。
《海之礼2》 尺寸:31cm×134×18 材料:铜、木头
金锋对金属书写的方式乐此不疲,精力旺盛的他似乎在这个过程中也在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惊喜。观者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估计艺术家会很高兴,但需要自己慢慢地找答案。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