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陈仲元:何为“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

2016-09-18 17:26:53 高烨

  他是《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杂志原主编,曾在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过五本畅销书,并且是此次“影像与阅读·平遥摄影研修班”的特邀讲师——陈仲元老师。

陈仲元老师在位于五棵松器材城的中国摄影出版社影艺空间。摄影:高烨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摆弄照相机,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在路边买晒图纸,按照说明书在家里找出一张黑白底片,配上药水就能印像了。开始就是当做游戏,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六岁以后开始拿着照相机看摄影杂志,从这时起算是培养起摄影的爱好,后来做了摄影杂志的编辑。”陈老师如是说,并且他强调道:“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都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状态,我真的不是‘摄影师’,我不以此为生。我在心里一直以专业摄影来要求自己,总想着要让自己的作品再多一点、再好一点,但是状态一定是业余摄影。我用相机当自己的笔,当被问及‘您最多拍哪类题材的照片’时,往往就把我问懵了。其实在拍摄创作的时候,脑子里不应该有这么多框框、有这么多界限,我用摄影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去拍心情、拍感情。”

  当一个摄影人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时,心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我该选用数码还是胶片?我应该从什么题材入手?摄影到底能带给我或者通过我传达什么?”正所谓常言道:摄影最难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太简单了。相机更新的速度令人咋舌,甚至连新式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也能拍摄出品质不俗的作品。对于现在这种状况,陈老师的看法是:“摄影作为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非常重要的发明,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想要把眼前的景象固定下来,是一种现代的影像技术。摄影就像写字一样,无论是写小说、写诗歌,摄影也是一样。你可以用摄影记录事件、记录美景,甚至通过摄影向世人传递你的所思所想。”

  当被问及什么是“好照片”的时候,陈老师说:“好的照片,一定要有‘陌生感’,如果您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大家都见过或者熟悉的,观众会在第一时间失去兴趣。利用您的技术技巧,或者独特的角度,拍摄出大家从未见过,抑或是似曾相识的照片,才能够紧紧地抓住观众的视线。当然光有陌生感还不够,比如说您去到别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把影像带了回来。但是再进一步地往前推,照片应该能反映出拍照片的人的内心想法。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谈到:‘照片就是摄影师的自画像’,现在其他的艺术形式其实也都是这个样子。能够用您的照片去感染别人,这样您拍照片的目的就达到了。”

被陈仲元老师与我们的谈话吸引而来的读者。摄影:高烨

  “当代摄影绝不是一种形式,它应该是能够反映当代人的一种想法,以及能够反映当代人对于影像接受方式的作品。您能够掌握好今天,您拍摄的作品就是当代摄影。关于摄影题材的选择,我不建议用这些分类框住自己。您放开去拍,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这是风光?还是人文、纪实?不用去想这个,自己不要往框框里去跳。慢慢地,您就会找出自己拍摄的方向。我觉得如果您想要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可能当前最新的作品放在这里,它哪一类都不是,很可能它是一个和原来的概念跨界的这么一个东西。至于从胶片入手还是从数码入手,其实这不应该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这是因为兴趣所在,要看您想要呈现给大家一份影像,还是一个经过特殊工艺渲染过的影像载体。比如说银盐的,数码的,银版的,还是火棉胶的?当然这些特殊的工艺也是需要和您的作品能够有一个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结合,而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上手容易入门难,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想拍,但是好像什么都拍不好。这是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对此,陈老师有话说:

  “学习摄影的时候,首先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多读一读摄影史,了解在这短短一百八十年内摄影是如何产生与发展,并且是如何衍生成为一种摄影文化;第二个步骤就是多看一些历史上经典的摄影作品,看一下先辈前人拍的是什么,是怎么拍的;第三步应该是去找一个榜样,去模仿者拍一下、练一下。摄影的模仿应该是最难的,不像书法与绘画,摄影的模仿要找到大师创作时一模一样的地点、光线和时机简直太难了。所以只能默默地把这些经典放在心里,假如看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能够模仿一下。逐渐就能够掌握自己的拍摄方向,并且摸清属于自己的拍摄路子。”

陈仲元老师现场为读者签名售书。摄影:高烨

  接着,陈老师拿起自己编撰的《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说道:“摄影不一定要爬的特别高,走得特别远,要找到摄影艺术创新和猎奇的区分点。这本书是我在家里拍了两年才整理出来的。如果是描述自己的情感的话,“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总比看一个冷冰冰的影像要好很多。其实有温度的照片有很多,比如我现在翻出我给我女儿在小时候拍的照片,也是有情感在那儿才能够动手去拍这些照片,等到若干年后再翻出来的时候心里难免暖融融的。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表述,通过照片,最好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你的温度。

陈仲元老师最新著作《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

  有时候照片不仅仅只是观赏性比较好、特别美丽,有时候观赏性并不是那么强,但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递,所以才把书名定为《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这里面许多的照片和我的经历与情感相关联,比如“清明”这一节,拍摄的是我父亲过去用过的东西,他离开我十几年了,每当我看到他留下的这些东西,睹物思人,能够让我回想起我们父子间的情感。拍摄胡同里的这些边边角角,其实更多的是我在回忆、在还原我童年时候的一个梦境。这些都和我个人的情感有关系,所以在我这可能不会简单地被定义为那几种题材或范畴。从手法上我也多加注意,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最后展现出来的照片的效果让我自己满意。”

  采访结束,我和陈老师依然在围绕着刚才的几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有两位来访的游客可能是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就深深地为陈老师的观念所倾倒,立刻现场购买陈老师的著作并请求为其签名。

  “摄影对我来说是一个业余爱好,也是我思考问题和表述情感的工具。我会不断地去拍,所得的作品能否让我自己满意,进而能让大家满意,现在我还不敢断言。我会不断地去练,不断地去拍。摄影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既然是生活工具,那么大家能够通过影响普及之后的摄影的浪潮,能够不断提高对摄影的认识和审美水平,这也是我所期望的。”

陈仲元老师与读者的合影。摄影:高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0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