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罗中立:抓紧分分秒秒 始终保持一个专业的工作状态

2016-09-20 00:02:31 潘慧敏

  艺术家罗中立

  导言:一幅写实画作《父亲》让罗中立一举成名,该作品也成为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35年过去了,走过人生各个重要历程的罗中立携百余件新作日前在深圳举行 “状态·巴山变奏曲”的个展。此次展览呈现罗中立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创作的精品佳作,多层次呈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轨迹。展出的作品包括“乡土写实绘画”、“巴山夜雨”系列、“故乡组画”系列、“过河”系列、“雷雨”系列以及“金色”系列、“重读美术史”系列、“中国抽象表现主义”系列等。观众既可以看到乡土写实风格的《父亲》,又可以看到他转变画风之后的表现主义力作。藉此机会雅昌艺术网对罗中立进行专访,听他讲述从行政岗位上卸任后的创作状态。

  罗中立《父亲》

  罗中立《过河2》

  雅昌艺术网:从行政工作退下之后,您整体的创作状态?

  罗中立:对于我个人而言,结束行政工作进入到现在纯粹的创作状态就如同当初成为院长一样,都是我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节点。17年前,我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被直接任命为川美院长,这样的行政任命可以说在八大美院甚至是全国高校中都是极为特殊的。也正是这样的特殊性,使得我在担任院长期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经验,17年的学院管理,我必须从零开始,全身心付出与投入。

  而这期间,对我的学院管理理念有着重要影响的就是以叶毓山院长为代表的川美前辈管理者所营造的自由、开放的学院氛围和良好学统。从自己读川美附中到后来留校任教,作为几十年的“川美人”,这样的成长经历更能让我更加真切地明白与体恤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老师对于学院的诉求,更加理解与珍惜老一辈管理者所营造的川美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如同一个酿造好酒的过程,好酒需要在好的酒窖中慢慢发酵,一个学院的氛围与学统正如一口酒窖。如何让川美的文脉延续并不断发扬,持续的出人才,成为我在院长期间一直思考并坚持完成的愿望。为了这样的愿望,我把一个艺术家最为黄金的17年创作时期都奉献给了学院,唯有在行政工作的间隙,见缝插针地去创作一些手稿,并以此方式保持一种稳定的创作状态。

  现在从行政工作走下来再次回到纯粹的创作状态,回溯以往,展望未来,自己有得也有失,还是颇有感慨。不过,当下对于我自己来讲,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就是重回工作室,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工作室,清理自己的创作思路,把之前积累的创作手稿放大,转换到画布上。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在之前的17年所画的手稿应该是同龄艺术家中最多的。要把自己17年的创作思绪整理出来并付出于画面我还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其次,由重庆市政府立项并划拨经费的罗中立美术馆已经投入运营,我会参与到美术馆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对于我个人的艺术梳理、以及研究成果展陈也将是美术馆一项主要工作,我都会参与其中。其实,创作早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画画就是我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我似乎又回到了读书时期,可以全心的创作不受到干扰,而这样的创作状态正是我一直所向往的。

  雅昌艺术网:您能谈谈本次展览的情况吗?

  罗中立:正如前面所讲,由于长时间没有全身心的进行创作,所以相对而言我的个展也是屈指可数。现在的我卸去了工作的负担,对创作的渴望是迫切的,在没有完成创作的一系列积累和突破之前,我不愿有太多展览的规划。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展览往往要艺术家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会构成对创作的干扰。而之所以举办这次的个展的举办,首先是一种艺术的缘分,但更多的是主办方的真诚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我。原本一个小型、轻松的手稿展,在主办方不断地努力之下做成了现在一个关于我个人艺术轨迹的系统的呈现。

  e当代美术馆的工作团队非常专业,从展览计划到实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他们还安排了专业的工作小组跟我一起前往大巴山,在重庆与我共同工作半年,讨论展览,梳理我的艺术文献与资料。而这些持久、繁琐的研究工作几乎是在展览没有呈现的,但正是这样细致、严谨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让这个展览的内容变得扎实、有序,展览的框架有了学理支撑。所以,我很信任主办方,整个展览全权交给他们负责。可以说,当我第一次走进展厅,看到展览的完整呈现后,我是非常惊讶和满意的,不论是场地、灯光,还是展览的理念与专业水准,我都非常的认可,在我为数不多的展览中,这是非常好的一次展览。

  罗中立《暴风雨》

  罗中立《甘甜》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出您最新探索和创作似乎更加回到了绘画语言本身,与早期的绘画风格拉开了距离,能谈谈您新近创作的感想与体会吗?

  罗中立:从被大家所熟悉的作品《父亲》,一路走来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停下来对艺术的思考与追问。《父亲》尽管已经被作为一个时期的象征被历史深刻地记录下来,但是对于我而言,真正开启我艺术,让我找到艺术归属感的则是《父亲》之后的《故乡》组画。从《故乡》组画开始,我逐渐明确了自己艺术的方向,“故乡”不仅仅提示着我回归大巴山,回到农民,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我作为一名画家这一辈子所要不断实践的绘画之路,艺术是我生长的土壤,是我最终的归属。所以一路走下来,我的创作轨迹也是非常清晰的,围绕绘画的本体问题,从题材到内容,再到绘画语言本身,我一直在寻找绘画的可能,在不断的自我艺术否定中建构着自己的艺术语言谱系,我想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所具备的职责与担当。特别是作为油画专业出身的我,在多年来中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思考中,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油画家所要希冀实现的自我艺术语言的建构必须立足在中国文化之中,只有将对油画——这一西方绘画语言的运用熔铸在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认知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艺术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凝炼出富有中国精神与审美气度的作品。这是我自己在艺术经历中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断追寻的目标。

  现在的创作尽管还是在画农民,但是已经和早期的相去甚远,这对于观者而言现在我的创作是新颖的,可是在我看来,这些创作的变化都是有据可依,在我的创作系统之中的。未来,在不断整理过往的创作思绪和手稿的过程中,我想我应该还会有持续的变化,因此,现在的我对于创作是非常期待的。

  罗中立《晚工》

  罗中立《过河》

  雅昌艺术网:您是第几次来深圳参加展览,您怎么看深圳的艺术生态,能否谈谈本次的感受?

  罗中立:这是我第一次在深圳举办个展。深圳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开放、探索、创新与活力是深圳这座城市鲜明的风格。作为经济开放的窗口,它已然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经济重阵。而与之相呼应的城市文化,深圳也丝毫不损色,特别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深圳是走在全国之前的,现在深圳已经形成了联动有序的艺术生态。这次“艺术深圳”活动举办的品质是非常高的,就艺术市场化的推广来讲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与此同时,借助与香港滨临的优势,深圳艺术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显著。未来的深圳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值得期待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