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双双:新锐批评家崛起的现实与机遇

2016-09-30 14:13:39 王双双

  随着第四代批评家(著名美术批评家、画家、策展人贾方舟提出)的崛起,新锐批评家不断走向公众的视野,业界亦不乏对新锐批评家的关注,如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等。新锐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如何?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评论风格?

  现状

  批评是副业

  当下的新锐批评家,大多数有固定的工作,批评是他们的副业。据了解,新锐批评家们大都在高等美术院校或者艺术机构就职,担任着教师、编辑、研究员的角色,批评对于他们而言既是业余的兴趣爱好又是研究工作的一个延续。

  谈到其背后的原因,雷祺发说:“在中国,吃批评家这碗饭是很难的。一是难以独立,专门从事批评工作的代价很高,更甚者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二是稿费太低,杂志报刊向批评家约稿,给的稿费其实很低,光靠稿费难以为继,只好另谋一份稳定的职业,兼顾从事批评工作。”陈明从生存空间的角度进行思考,他认为新锐批评家的生存状况因个体不同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艺术市场所催生的“坐台批评”,极大地压缩了有专业良知的新锐批评家的生存空间;二是“按资排辈”,一味追求“名头”的风气减少了新锐批评家的登台机会。

  机遇

  打铁还需自身硬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其他机构任职谋求稳定,面对新锐批评家这样的现状,宋文翔为其支招,他说:“新锐批评家要耐得住寂寞,先把批评学理的基础学扎实,基本功打牢,切不可急于出道,为出名而出名。”

  修炼内功,敢于突破常规。时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新锐批评家。雷祺发认为新锐批评家要走出来,需要三点:一是自身学术实力过硬;二是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三是坚持不懈,敢于突破常规。白家峰也谈到,一方面,院校应该注重教授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系统的知识储备是职业批评的基础;另一方面,个人应该在试图确立所谓的批评风格和角度时,注重保持两个敏感度,即对作品的敏感度、对新知识的敏感度。

  白家峰建议:“新锐批评家应把握好参与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分寸。”在蓝庆伟看来,新锐批评家不应再仅是语言尖锐、敢说敢骂,而是多做批评的基础、漏洞梳理以及实践工作。宋文翔也建议青年批评家要不断“修行”,寻找适合自己批评的艺术门类,不能贪全做“万金油”,要树立自己在某一批评领域的权威意识,成为术业有专攻的批评家。

  抓住社会和学校平台。新锐批评家大部分都有学院化的背景,有着正规学习美术史的经历。专业院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着未来的批评家。至于社会则是给批评家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和机会。赵嘉认为,无论是美术界对青年批评家的关注还是今天的“数字时代”都给青年批评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机会和途径,有利于青年批评家的成长。

  对于新锐批评家的发展,社会和院校应建立合适的批评平台,做好青年批评家的孵化器。更进一步分析,社会与专业院校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不同的,但又不可忽视。陈明认为,专业院校扮演了推动和培养新锐批评家的角色,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也形成了品牌和影响力。虽然社会的推动力显得不够大,也没有较为清晰的目标,但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定的机会。新锐批评家应该关注社会和专业艺术圈的动向,热情参与艺术创作的讨论,勇于承担起批评的责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