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决定性瞬间”,马格南中国首展以底片开启新面貌
2016-09-30 14:39:15 未知
2016年9月29日,一个名为《马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的展览在深圳国际城区影像节上揭幕,展厅位于深圳大学美术馆。展览把一批广泛传播的摄影经典名作和它们的底片接触印样一同展出,涵盖了六十余位马格南摄影师,作品时间跨度近八十年,最早的拍摄于1933年,最晚的拍摄于2010年。这是继意大利、匈牙利、德国、土耳其、荷兰、韩国之后,这个国际大展首次进入中国,也是马格南作为一个共同体在中国的首次大展。
FRANCE. Normandy. June 6th, 1944. US troops assault Omaha Beach during the D-Day landings (first assault).
马格南摄影师创造了很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却鲜有人看到这些名作的原始底片印样。这个展览基于2011年出版的《Magnum Contact Sheet》 这本大书,精选了65位马格南摄影师的经典作品,连同它们的底片印样,还有部分早期发表的刊物书籍,一同呈现出来。这个展览中包含了罗伯特·卡帕的《诺曼底登陆》、布列松的《塞维利亚》、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马克·吕布的《埃菲尔铁塔油漆工》、雷尼·布里的《切·格瓦拉》、寇德卡的《入侵布拉格》、马丁·帕尔的《最后的独家胜地》,等等诸多名作及其底片印样,基本囊括了大部分马格南摄影师。
Marc Riboud FRANCE. Paris. The Eiffel Tower.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展览的基调不是膜拜经典,而是“解构”经典。观看者可以在底片印样上清晰地看到拍下经典名作的那一卷胶片中还记录了什么,可以代入摄影师的现场视角,想象他在当时的移动轨迹与观看角度,也可以试着推敲编辑过程中的取舍和偏好,为什么是这一幅而不是那一幅照片被最终选中成为正式作品?是否有好照片被遗漏了?这种策展思路是让经典回到它诞生的“母体”中,以还原情境的方式,为经典祛魅,以更具信息量和历史感的方式加以呈现。
David Seymour SPAIN. Extremadura. Woman nursing a baby at a land reform meeting near Badajoz. 1936.
今天唾手可得的数码拍摄工具,已经让我们习惯了按快门与看照片之间的无缝连接。而在胶片摄影的年代,摄影师必须先在暗房把胶卷冲洗出来,再把胶卷和相纸贴合,印出第一批小样才能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再用放大镜看小样来挑选照片。接触印样在功能上类似于今天看数码照片时的缩略图,所不同的是,它是完全未经筛选和修饰的原始档案。
Philippe Halsman USA. 1948. Salvador DALI, Spanish painter. "Dali-Atomicus."
接触印样虽然只是工作流程中的副产品,却日渐被视为考察摄影的重要文献,因为它记录了摄影师拍摄过程中的路径、思考、成功和失误,比起少数被精选出来的好照片,它具有更丰富全面的信息量,也被视为还原情境的依据。
Inge Morath © The Inge Morath Foundation USA. New York City. 1957. A Llama in Time Square.
现任马格南主席马丁·帕尔把《Magnum Contact Sheet》的出版称为“底片印样的墓志铭”,但是做这个展览却不仅仅是一种感伤的怀旧。今天几乎所有人都掌握着拍摄工具,照片每天以天文数字的量级被生产、传播、消费、遗忘,摄影师的烦恼是永远不够时间去认真查看自己过于轻易按下快门所拍摄的照片,它们最终堆积在数字世界的浩瀚黑洞中默无声息。相比之下,胶片时代的种种限制和迟缓反而变得可贵起来。
当然,这个展览并非主张一种复古主义,而是借回溯经典来反思当下。毕竟,是思考先于拍摄,观看先于记录,才赋予照片真正的价值。
(责任编辑:陈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