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颗粟大千”开展 西安博物院梳理中国古代玺印大脉络 

2016-09-30 16:42:55 未知

  

  新闻发布会现场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6年9月30日,由西安博物院和旅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颗粟大千——中国古代玺印精品展》在西安博物院一楼临时展厅开展,并同时举办展览新闻发布会。此次展览遴选两馆收藏历代玺印精品及相关文物共计220件,其中西安博物院院藏玺印151件,旅顺博物馆69件,是国内博物馆界首创联合举办此类主题的展览。

  别部司马印  东汉  西安博物院

  快哉象牙印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肃亲王宝 清 旅顺博物馆藏

  展览分为公印、私印、宗教印三个独立单元进行展示,主要以官印为主,私印为辅,包含了金、银、玉、水晶、铜等质地,其中尤以印章发展史上的两个高潮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展品为主,品种繁多,材质多样,以历史朝代为脉络,单元之下再根据印章不同的属性别类各自表述,辅以翔实的说明材料进行系统解读,力争通过本次展览,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了解中国玺印发展历史、欣赏中国玺印艺术的平台,其中西安博物院藏咸阳亭丞封泥(秦代),陈请士水晶印(西汉),千牛府铜印(隋代) ,王精金印(新莽),皇明室藩府之章石印(明代),以及旅顺博物馆藏:清代乾清宫鉴藏宝象牙印、肃亲王宝石印、延年石印(郑板桥)等印章更时各个历史时期印章的代表之作。

  展览现场

  印章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信物,人们常说:“印宗秦汉”,所以古代印章也是历史的信物,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信物,传说远在商周时期,印章就从陶器、铜器、玉器以及文字的发展进程中滋养、产生,发展的时代跨度从秦汉延亘至清末民国,绵延千余年不断,以致遗存甚多,这些迄今可见的古典印章,作为重要的历史符号,由于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因而使之具备各自的特点,作为一种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文物载体,印章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个方寸世界。通过对这些方寸图文的解读无疑对理解我国古代官制演变、地理沿革、汉字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现场

  印章按其用途又可分为公印、私印、宗教印等,公印即官印,秦汉时期的官印为封泥,即将印章按于简牍泥上作封口凭记,以防私拆。随着纸张的盛行,竹木简逐渐被替代,印色钤印替代了封泥的方法,汉代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用印制度,汉代的官印,“封官授印,罢官解绶”,不同的官阶,印制不同,印台以方形为主,文字采用真正意义上的汉摹印篆——缪篆,字体采用方笔,笔画刀法方峻遒劲,结字精微典雅。隋唐五代官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官署印出现,官印印面增大,钮式简化但增高增大,印文改用朱文小篆。这一规范结束了长达八百年的秦汉印系,标志着后世的官印模式的确立。明清代官印主要为铜质,木质,清代最大特点是印文满汉对照。

  私印相对官印而言,系指私人使用的印章,是为个人的信物凭证。私印内容丰富,除日常所见的姓名印外,尚有押印、文士闲章、谨封、箴言吉语印等类别的印章传世。私印作为实用同艺术的合体,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艺术瑰宝。

  军司马印 东汉 西安博物院藏

  王精金印  辛莽  西安博物院藏  

  延年石印(郑板桥做) 旅顺博物馆藏

  总体说来,印章在明清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于审美的需要。明清以后,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治印者通过篆法、章法、刀法等技法融书法、雕刻、绘画于方寸之中,呈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趣味与艺术魅力。因此,印章因其兼顾实用与艺术两重性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喜爱,流传至今业已成为一门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学术讲座现场

  为了配合此次展览,同日上午9:40分,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长伏海翔与旅顺博物馆业务人员杨亮在西安博物院乐之学堂,分别作《中国古代印风概述》与《浅谈旅顺博物馆藏金代官印》的学术讲座,意在使观众更为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玺印艺术与文化,加深对此次展览的理解。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10日。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